任詩梅
摘 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推動著大學數學的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轉變。傳統(tǒng)數學教學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不能與社會上人才市場的需求相適應。本論文首先介紹大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就課程結構的設置作詳細的規(guī)劃,并提出了構建實踐性教學模式的相關策略,以期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大學數學;教學模式;實踐性;策略
一、大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落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明顯與當代高校的發(fā)展不相適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現代社會需要實踐能力極強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在學習中,面對抽象而枯燥的數學概念及原理,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過于理論化的知識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不能做到活學活用,很難形成長時間記憶。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會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差,無法靈活運用知識,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理論型向傳統(tǒng)型轉變。
2.數學教學理念需要更新。教學模式的運用決定教學理念的形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使得教學手段固定化,教學的理念也得不到創(chuàng)新,因此,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通過實踐來鍛煉學生的能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教學理念得以更新。
3.教師對實踐教學不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加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教師認為只有重視理論的知識,才能為學生今后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踐能夠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該由教師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自我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教師并不重視實踐性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只是被動的識記,沒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使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二、優(yōu)化大學數學課程的結構
1.注重理論和操作的聯系。大學數學教學中,理論知識的傳授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操作,它是操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充分的理解,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操作中,并熟練運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2.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要兼顧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能力,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并產生一定的效果,反過來再鞏固理論知識。學生各有優(yōu)勢,有的學生理論知識特別扎實,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好,面對這一學情,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兩者之間實現優(yōu)勢互補,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兩者共同提高。
三、構建實踐性教學模式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數學教學,無論是從教學模式上還是從教學理念上,都存在很多問題,為了保證大學數學教學能夠向實踐性教學模式轉變,培養(yǎng)應用型的大學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從自身的教學感悟出發(fā),提出構建實踐性教學模式的相關策略。
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開展實踐性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實踐性教學模式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就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要敢于放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條件,讓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高校還要經常開展提高實踐能力的相關技能大賽,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參加自己的課題研究,通過群策群力,實現共同提高,讓學生感受到動手操作的成就感。學校還要加大資金方面的投入,加快實驗室和實訓場館的建設,為開展實踐性教學模式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
2.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實踐性教學。隨著我國對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讓大學生畢業(yè)后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滿足社會人才緊缺的狀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多門學科綜合運用在一起,多領域、多層次地培養(yǎng)人才,實踐性教學模式將課文的內容知識系統(tǒng)化、豐富化,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從而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動手能力得到增強。
四、結語
總之,在大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實踐性教學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包括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實踐性教學模式是兼顧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知識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通過動手操作對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鞏固,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維,為使自己成為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麗莉.大學數學的實踐性教學模式構建[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10).
[2]王慶.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數學課教學模式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