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文霞
摘 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既重視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并借助有效的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語感中誦讀。
關鍵詞:語感;積累;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3-047-1
一、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語感中誦讀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整體的把握,是構(gòu)成一個人語文素質(zhì)的核心。語感很重要,而朗讀永遠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關鍵!語文老師不能不重視之!我們希望通過朗讀去感染他人,當然首先還是得讓文字把自身感染,這就取決于一個人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性了。那在平常的語文學習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1.培養(yǎng)語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導感情誦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nèi)涵豐富的課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它們作為語感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潛心誦讀,因聲求氣,悟其內(nèi)涵,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可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又有多少屬于學生自己的真實、本色的閱讀呢?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被老師分割成了幾個步驟,幾個環(huán)節(jié),幾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有開頭,有鋪墊,有過渡,有結(jié)尾,整個教學過程就像“抖包袱”,又有多少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留給學生朗讀。亦或者我們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夸大朗讀教學的效果。以為朗讀無所不能,包容萬象,課堂上只要抓好了學生的朗讀,就萬事大吉,皆大歡喜,于是語文課成了典型的賽讀會,出現(xiàn)了“滿堂讀”的現(xiàn)象。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他先讓一個學生讀了一遍,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他讀得怎么樣?”學生回答:“好!”再讓另一個學生讀了一遍,老師又問“這個同學讀得好不好?”學生回答:“好!”老師又說:“誰想和他比一比?”后來又讓第一組的同學和第二組的同學比……最后老師說:“誰想和老師比一比呢?”老師讀,學生再讀。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學生讀書遍數(shù)不少,課堂也很熱鬧,但收效卻不大。
語感,關鍵是讓學生有所感。怎么才能有所感,那便要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例如教學《花瓣飄香》這一課,我事先準備好一朵開得正艷的月季,教學時讓學生親眼瞧一瞧月季那婀娜的身姿,讓學生摸一摸,體會“絨布一樣”的花瓣,讓學生聞一聞,陶醉在“淡淡的清香”中,讓學生演一演小女孩采花的場景,體會小女孩對花朵的喜愛之情。在看、摸、聞、演中,讓學生愈讀愈能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那種對花朵的憐惜之情,對女孩的憐愛之情通過朗讀體現(xiàn)了出來,學生從中不僅體會到了小女孩的懂事,語感的培養(yǎng)自然也在其中了。
2.培養(yǎng)語感還需聯(lián)系生活實際。
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積累生活的點滴,積累的多了,也就能感同身受了。如《麻雀》一課,老麻雀保護小麻雀時,“撲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渾身發(fā)抖了,發(fā)出嘶啞的聲音”“呆立著不動,準備著一場戰(zhàn)斗”的情景,可啟發(fā)學生拿生活中常見到的貓或狗撲向小雞時,母雞保護小雞的情景來作比照,使老麻雀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形象浮現(xiàn)于學生的頭腦中。
另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今后遇到相應的文章時,自然就會喚起學生心底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便能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朗讀,自然能讓思想說話。
二、常讀常新,積累文字和體驗
讀書是享受語文魅力、積累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若讀者能在不同文章的朗讀中獲得新的體驗與發(fā)現(xiàn),那通過朗讀,讓思想說話便不是難題。可悲的是教學中我們卻常常遭遇瓶頸,原因是學生們總是喜歡“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要么就是事先看了參考書,以背答案來回答老師的提問,要不就是每每對老師的答案如獲至寶,卻不想自己多動腦筋,多品味,多思想。
鄭板橋心中有竹,才能把竹子畫得惟妙惟肖。學生心中有文化底子,才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積累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南宋巨儒朱熹說:“大抵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碑攲W生覺得難以背誦的課文,老師不妨來個示范,先背給他聽。當學生覺得文章難以理解,老師不妨先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學生一起讀和背,對教師來說不算是額外負擔,結(jié)果是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了;對學生來說,讀書的熱情大大提高,收獲多多。和學生一起討論,并不是告知他們答案,而是教給他們方法,引導他們學習。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積累文字,是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小學生不僅要積累課文上的文章,更要增加課外閱讀量,積累更多的知識。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課外閱讀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又該如何朗讀、體會呢?
首先,教師要向?qū)W生推薦優(yōu)秀書目,鼓勵學生讀整本的好書。現(xiàn)在社會上的書籍各種各樣,一些小寫手也打著兒童作家的名號出書,殊不知有些書侵蝕了孩子純潔的心靈。我們教師便要擔當起這樣一個篩選和評價的職責。我們星韻學校是所寄宿學校,每個孩子的課外書都必須經(jīng)過老師刪選,淘汰那些暴力、不健康的書籍。每學期的暑假,學校都會給各個年級的學生列出他們所適合看的書籍。書目一般以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經(jīng)典名著為主,例如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格列佛游記》《尼爾斯騎鵝歷險記》等等。老師還鼓勵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學校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推薦好書,表揚好書,并制作讀書卡,寫讀書筆記,參加學校的說書平臺,向《星語》周刊投稿等。
其次,在課外閱讀中,教師不能做課外閱讀的旁觀者,教師的示范作用也同樣非常重要。推薦給學生的課外書教師也一定要認真地讀,星韻學校每天的“子午閱讀時間”是一段固定的閱讀時間,這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讀書,也可以聽聽學生交流讀書心得。教師更可以把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與學生共享;還可以經(jīng)常給學生介紹一些讀書的方法,讓學生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切切實實有所收獲?!安粍庸P墨不讀書”,學生的積累多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他的語文素養(yǎng)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朗讀,便讓思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