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忠
【關鍵詞】 初中語文;情感;生活;故事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0—0099—01
初中語文教學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初中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激發(fā)初中學生的情感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開門見山,先入為主
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初中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錄音,創(chuàng)造意境,使初中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橘燈》,教師可自制小橘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初中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初中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初中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初中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fā)初中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橘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設懸念,激發(fā)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即所謂有感而發(fā),教材中的范文無不包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遵循“文情統(tǒng)一”的原則,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情感激發(fā)與培養(yǎng)。教師在讓初中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jié),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初中學生去猜測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初中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如教學《孔乙己》、《競選州長》、《變色龍》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fā)初中學生的情感。
三、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現(xiàn)在青少年的感情匱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單調而平淡。語文學科的教學,如果沒有多少真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也就無法形成一種潛意識的感性思維,當然最終學生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應該由家庭與學校配合,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真實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廣闊天地,讓學生用現(xiàn)實的角度去審視生活,體驗生活的滋味,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如學習《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橋梁建筑,讓學生近距離觀賞橋梁在設計、施工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高超的技術水平,從而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了解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有三十六個綜合性實踐活動,這為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提供了腳本,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做一做,其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初中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fā)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初中學生對所學新課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初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可先聯(lián)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初中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初中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
五、點撥動情,喚起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皆為有情人。教師在點撥講析課文之前,首先要熟透教材,準確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語文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增強情感的表達能力,把其中的內涵化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動學生,以情動人,這樣學生就會從中受到感染。如講《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宣布放學時的情景,教師應進入境界,聲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滯,喃喃自語,充分顯示出愛祖國、恨敵人的悲憤感情。這樣,審美的主體和客體便融為一體,情景交融,達到喚起學生情感的目的。再次,教師在點撥講析課文的過程中,要用風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課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學生回答中肯、陳述精彩時,教師包含激情地來一句“看,這就是我們班同學的真正風采!”,學生回答很糟時,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我吧,給一點鼓勵”。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