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芳(中共鹽津縣委黨校,云南 鹽津 657500)
?
詩仙李白的性格特征
劉作芳
(中共鹽津縣委黨校,云南鹽津657500)
[摘要]由于自身不平凡的人生閱歷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深遠影響,鍛造出詩仙李白立體式的性格特征:熱情而天真,自信而主觀,叛逆而狂放,這些復雜的個性,使他在詩歌王國里秉承浪漫主義的詩風流向,以詩歌代言,為后世塑造了一個豪放飄逸、率性無羈的典型形象,為中華文學寶庫奉獻出了不可復制的瑰寶。
[關(guān)鍵詞]李白性格;熱情天真;自信主觀;叛逆狂放
李白,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李白《江上吟》)“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保n愈《調(diào)張籍》)。李白詩風壯浪縱恣,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力求擺脫拘束,內(nèi)容豐富多彩,手法變化萬端。其詩作成為我國文學寶庫里一份閃光的瑰寶。晚唐文宗皇帝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后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性格決定命運”,我們?nèi)绻玫睦斫夂脱芯克脑娮?,更進一步走進詩仙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就不能不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過人的不斷生活實踐在外界生活條件和人的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和培養(yǎng)起來的。聯(lián)系李白的經(jīng)歷、思想成長過程來看,他的性格是立體式性格,主要可以歸納為:熱情天真、自信主觀、叛逆狂放。
李白出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就隨父親攜帶萬貫家資來到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買下一座莊園居住下來。他青少年時代就受過充分的教育,以至于“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而且“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保ā顿洀埾噫€》),李白也是一個“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shù)”的少俠和羽客。游歷四方,周急濟貧,擊劍任俠。他拒絕參加科舉考試,“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26歲時離家外出,開始了他一邊壯游訪仙問道,一邊沽名求仕的歷程——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中流行一條“終南捷徑”,那就是不參加科舉考試,先當名士,把名士的身價玩高了,積累了資本,然后再舉薦入朝做官。李白26歲至42歲沒有做官,在游歷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作,以至于詩名滿天下。成為名士之后,被當時的吳筠舉薦給唐玄宗,在朝廷里不曾得志,還時時冒犯權(quán)貴,在長安呆了三年后被賜金放還。又再次踏上壯游之路,漫游各地,尋仙訪道,揮斥內(nèi)心的憂憤……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天朝兵敗如山倒,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三個兒子李璘(永王)在長江流域駐軍,派人延請在廬山隱居修煉的李白下山當參謀,李白滿腔熱情竭力為永王奔走效命,誰知太子李亨篡權(quán),派軍圍剿其弟永王,永王兵敗,李白被關(guān)入牢中,幸得軍中的郭子儀、高適解圍,才由死刑改為流放夜郎,在到夜郎的途中被赦放回,第三年(寶應元年,762年)病死于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中,走完他62歲的人生道路。
李白的一生是復雜的一生。唯其有獨特復雜曲折的經(jīng)歷,才鑄就其復雜立體的思想性格特征。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認為“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入世的觀念,有著建功立業(yè)、治國平天下的熱切愿望;但是他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尤其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有著反抗束縛追求絕對自由,憤世嫉俗、蔑視世間的一切的思想理念;與此同時也受到其時煉藥求仙風尚的熏染,曾一度隱居岷山,所以也具有所謂的“以武犯禁”、“不愛其軀”的游俠思想。因而李白的思想是融匯了儒、道、俠三者為一體的。他崇尚“功成身退”的品格,“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才多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覙飞耙槐?,何須身后千載名?!保ā缎新冯y》其一)。
儒家以拼搏進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宗旨,道家以退隱、無為為歸宗。俠家以敢于對抗一切不正義的行為,不計報酬為民除害為己任。三家思想本來是相互矛盾、對立的,然而,在李白的身上卻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這正如龔自珍所言“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保ā蹲钿浝畎准罚┐嗽挊O具見地,前一句是說莊子曠達尚道,屈原沉郁憂政,兩人殊異“不可以并”,但李白開了先河,成功的融合了莊之飄逸和屈之瑰麗為一體。后一句指的是,儒道俠這三種思想本來也不能夠合為一體,縱然要合,就需得用氣,也就是一種氣勢和氣概,方能把儒家仁愛的思想、道家解脫人生痛苦的超凡出世的思想以及游俠們重義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這“又自白始也”。因此李白的思想極為豐富:有莊子避世的思想,也有屈原的愛國之心,有儒家濟蒼生的思想,又有道家希望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神仙思想,同時還具備俠客的仗劍天涯扶危濟困的俠義精神。
李白立體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取決于他復雜的生活經(jīng)歷,另一方面也與開元時期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guān)。經(jīng)過唐初的貞觀之治,到了開元時期,國家統(tǒng)一,邊疆穩(wěn)固,物產(chǎn)豐盈,國泰民安,經(jīng)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一派盛世景象。這一階段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鼎盛期。這樣政治開明的大環(huán)境,激發(fā)了文人士子們活躍的思想,鍛造著文化人宏偉的抱負和博大的胸襟。使各階層文人燃燒著激情,追求功名報效國家,奮發(f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
對自我價值的高揚、肯定,對未來前途滿懷信心。使一批庶族士子得以揚眉吐氣,登上了政治舞臺?!拔ú攀桥e”已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盛唐涌現(xiàn)出以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詩人,他們共同開辟了一個氣象恢宏的詩歌的黃金時代。
但是,到了玄宗李隆基晚年時期,唐王朝已歷長期的太平,李隆基坐在龍椅上覺得悠然坦然,沒有絲毫危機感,所以“悉以政事委林甫”(《通鑒》卷215)。所有大政事宜任由宰相李林甫處置,自己當甩手掌柜??v觀歷史,統(tǒng)治者一旦沒有了憂患意識,便不會去握發(fā)吐哺地重視人才,更遑論勵精圖治了。其時奸臣牛仙客、李林甫掌管著用人大權(quán),后來楊國忠則建議“文部選人,無問賢不肖,選深者留之,以資據(jù)闕注官?!保ā锻ㄨb》卷216)。于是論資排輩取代了“唯賢是舉”的選人用人標準。開元以前崇尚人才的社會風尚至此只剩一具空殼,文人士子們“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滿懷豪情已然逐漸冷卻了下來,報國無門,進退維谷,叛逆的風氣在一些文人士子身上潛滋暗長。李白生命的旺季正處于這一過渡時期,他被推舉到朝中時,玄宗所賞識的也只是他的文學才華。把他當作點綴升平和宮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只是一個可以任意呼來使去的活工具??梢哉f當時冷熱不和的政治、社會氣候是李白性格形成根本誘因。
2018年,也是依波“一諾十八年”長效慈善項目的第十年,依波愛心使團攜手京東公益,第十二次前往漢源探訪受助兒童,并于全網(wǎng)發(fā)起“我的愿望,請多關(guān)照”樂捐活動,實現(xiàn)孤貧兒童的愿望清單?!耙恢Z十八年”啟動迄今為止,已讓160名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走出陰霾。
(一)熱情、天真
李白是一位熱情天真的大詩人,他一生都充滿著經(jīng)邦濟世、為國出力的熱望。
開元十四年,26歲的李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漫游和求仕的歷程。國家的強大,社會的安寧極大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業(yè)的雄心,政治的危機更激發(fā)了他拯世濟物的熱情。即使在初入長安求取功名不成之后,李白仍然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词归L期的仕途失意,也未曾讓他的意志頹廢消沉。這種雄心和熱望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有體現(xiàn),他羨慕姜子牙“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梁甫吟》),欽佩諸葛亮“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讀諸葛武侯傳書懷》),羨慕謝安“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保ā稌橘洸躺崛诵邸罚畎讓业慕y(tǒng)一非常關(guān)心,對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將士像其他邊塞詩人一樣,做過熱情的贊頌,“……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塞下曲》之一)。以“橫行負勇氣,一戰(zhàn)靜妖氛”的勇猛精進來鼓舞前方將士,用“玉關(guān)殊未入,少婦莫長嗟”來安慰后方家屬。天寶年間,唐朝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不斷向吐蕃和南昭用兵,戰(zhàn)爭使人民生靈涂炭,這引起李白極大憤慨,他先后寫了好幾篇詩歌來反對這種不義戰(zhàn)爭。安史之亂以后,他遠在江南也寫過一系列充滿愛國熱情的詩篇。在末年作的《永王東巡歌》中也還有“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的豪情壯志。即使在坐牢和流放中,他的愛國熱情也絲毫未減,他在《贈張相鎬》中說:“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痹凇督?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中道:“桀犬尚吠堯,匈奴笑秋千。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边@些詩作充分說明他的愛國熱情至老不衰。
他的詩歌往往在曠達中蘊涵著童真般的情趣,“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就像濃酒讓詩人癡醉。他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zhàn)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tài)的寫照。
盛唐士人大都把建功立業(yè)和享受富貴等同起來,高適就曾經(jīng)說“男兒爭富貴,勸爾莫遲回”。而李白卻明顯的表露出重功業(yè),輕富貴的思想,“奮其智能……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边@種只求功名,不求富貴的思想,正是他的“功成身退”思想的具體寫照。
然而,李白的性格也有天真的一面,此處的天真,指心地單純,性情直率,沒有做作和虛偽。他常常把完成事業(yè)、取得功名看得輕而易舉,熱情使他忘記了時局的復雜性和道路的曲折艱辛。面對權(quán)豪勢要,可以“手持一枝菊,調(diào)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當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又是多么慷慨激昂“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又是那么天真直率“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談用兵時是“談笑三軍卻,交游七貴疏?!保ā侗纪龅乐形迨住罚務螘r是“眉如松雪齊四皓,調(diào)笑可以安儲皇”(《贈潘侍御論錢少陽》)。哪怕在長安的政治活動失敗以后,他也照樣是一個老頑童的性格,“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秋日煉藥院贈元林宗》),“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短歌行》)。口出狂言,自信不疑。不安于寂寞和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其一)。他在《俠客行》中有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義舉,有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壯志。而這時是開明盛世,這些言行與舉動和時代是不相符合的。他還曾經(jīng)幼稚的想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安祿山不要反叛。后來61歲時還請纓殺敵立功“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獲得準允后就隨軍開赴沙場,途中因病折回后,還不忘感嘆一番:“天奪壯士心,長嗟別吳京。”天真味很足,他喜歡理想化一切事物,是對一切丑陋事物的鞭撻?;蛟S正是因為他的幼稚天真,唐玄宗才認為他“非廊廟器”,治國理政是要不成的。太子賓客賀之章也才會嘆之為“謫仙人”。
(二)自信、主觀
在名篇《將進酒》里,感嘆了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和高堂頭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接著順理成章來了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似乎早已經(jīng)看透了世間萬事,以至于頹廢氣餒了,但他情感變化真比翻書還快,馬上就來“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自信心多么強烈,奮發(fā)向上的壯志多么豪邁啊。
名作《上李邑》里說:“大鵬一日同風起……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中把自己比作大鵬,以此充分肯定自己的不世之才,直到臨終之前,他仍然未能忘懷于大鵬:“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睒O力的高揚自己?!缎新冯y(其一)》則表現(xiàn)出雖郁郁不得志卻仍然樂觀豁達乃至自信的性情——“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是主觀色彩很濃的一個詩人,這一點反映于政治性的不成熟。四十二歲被玄宗征召時,主觀臆斷以為皇恩浩蕩要委以重任,自己的仕宦之志終于要實現(xiàn)了,豈能不高興?不但“呼童烹雞酌白酒”狂飲自慰,還公然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來到朝中倒是得到了玄宗的接見,被擢為翰林大學士,讓其“隨時待詔”。但最終只不過是伺候皇帝洗澡、娘娘賞花、給梨園配詞這些為帝妃們吃喝玩樂效勞的無聊瑣事,而這些是太監(jiān)、宮女們干的事情,堂堂“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的大詩人遭受這般耍弄,能不感到憋屈、窩囊嗎?在長安呆了三年,終于看清皇帝在耍弄自己時,才感到政治理想破滅了,心情大為失落,于是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抒發(fā)胸中塊壘寫下“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古來共嘆息,流淚空沾裳”的詩句后,上書請還,玄宗恩準,“五噫出西京”。這段經(jīng)歷讓他初步認識到了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現(xiàn)實的黑暗。
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長安被權(quán)貴所排擠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不得不再次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此時懷念先賢的情感也就與日俱增,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前兩年,他兩次來到宣城拜謁先賢謝眺,做了《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和《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兩首詩歌,通過懷念謝朓來抒發(fā)自己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情。在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心情萬分高興,“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下江陵》)。
他要控訴自己的冤屈就抒發(fā)“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甫吟》)奇思妙想。當想念長安城時就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咸陽城西樓晚眺》),他登上太白峰,就讓“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撫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的奇遇。他要飲酒就有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一廂情愿,主觀臆斷。這許多詩歌表現(xiàn)的主觀色彩,從藝術(shù)效果來說,很多地方使詩歌增加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先聲奪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讓人讀來感到熱情而親切。
(三)叛逆、狂放
李白從少年時就喜好任俠,以后又在“混游漁商,隱不絕俗。青云豪士,散在商釣”(《與賈少公書》)的長期生活中,曾經(jīng)和許多民間游俠往來,受到這些人的感染影響,養(yǎng)成了狂放不羈,桀驁不馴的性格。在政治上,平交王侯,睥睨一世。處世上,蔑視權(quán)貴,獨立自主追求自由,糞土王侯,雖為布衣,但十分注重自己獨立不屈的人格和尊嚴。
他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由?!保ā端蜔熥釉[仙城序》)。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保ā读饕估少浶僚泄佟罚?。對那些倚靠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quán)貴,他強烈鄙視,傲岸不屈。在京城鬧翻以后“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書情贈蔡舍人雄》)。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tài)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xiàn)方式是縱酒狂歌,尋仙學道,“一生好人名山游”(《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筆下的名山巍峨雄奇,吐納風云,筆下的江河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詩人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得以充分表現(xiàn)。
遭遇仕途挫折之后的李白處世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開始遠離政治,重回詩酒生活,與好友往還,游山玩水,訪道修仙。結(jié)識了高適和杜甫,后往來于齊魯、梁宋之間,生活窘困“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飄蓬”。此時,他揭露現(xiàn)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叛逆的精神也愈來愈強烈。凡是阻擋它理想實現(xiàn)的東西,他都要翻盤洗牌。敢于叛逆封建禮教和封建秩序,也敢于打破人們心中傳統(tǒng)的偶像,可以輕視堯舜,可以譏笑孔子?!拔冶境袢?,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保ㄌK軾《李太白碑陰記》)。
他在《古風》(第二十四)中寫道:“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悚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拓!”這是他入長安的所見所聞,詩中的宦官和斗雞者都是玄宗寵愛之人,他們炙手可熱,有權(quán)有勢,橫行霸道,李白以“冠蓋輝赫”、“鼻息干虹”加以嘲諷,再借“行人皆悚惕”加以反襯,活化出他們不可一世的嘴臉。憤激憎惡的心情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這是不滿權(quán)貴,批判現(xiàn)實的心聲,只有具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才能抒發(fā)出來?!爸橛褓I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古風》第三十九),“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這些詩歌這不僅表現(xiàn)了李白桀驁不馴的叛逆精神,同時對封建統(tǒng)治者顛倒黑白、殘酷暴虐的種種黑暗面目,作了盡情的揭發(fā),揭示了布衣和權(quán)貴的對立。
《上李邑》詩云“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用“后生”、“年少”的英武之氣敢與當權(quán)者“殊調(diào)”。一幅無所畏懼、斗志昂揚的氣概直沖斗牛形象。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構(gòu)成了他那種慷慨激昂、狂傲豪放、飄逸灑脫的氣概。不管是在三年的供奉翰林政治生活中,還是短期的永王幕府的政治生活里,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獨來獨往、昂首天外、“平交王侯”的傲岸豪邁,醉舞狂歌、放蕩不羈、重情重義的風格。不屈己、不干人。
他曾經(jīng)諷刺唐玄宗“弱植不足援”,幸而朝廷對他以禮讓與寬容處置,未加追究。他的《嘲魯儒》說“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把不學無術(shù)的人嘲諷的無地自容。人們流傳下來的“龍巾拂吐”、“御手調(diào)羹”、“力士脫靴”等故事,更是說明李白的狂放不羈,傲然長嘯,蔑視世俗。
李白“數(shù)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任華《雜言寄李白》),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于反抗,在權(quán)貴面前毫不屈服的意識,這是魏晉以降崇尚個人價值的重要內(nèi)容,李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很好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
是自身獨特而豐富的不平凡經(jīng)歷和特定的時代塑造了李白復雜多樣的性格特征。無論是建功立業(yè)欲望的抒發(fā),還是自由個性的表現(xiàn),也無論世界歷史人物以自況,還是以復振古道為己任,都和他立體型的性格緊密相關(guān)。
參考文獻:
[1]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游國恩.中國古代文學史(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3]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8.
責任編輯叢琳
[作者簡介]劉作芳(1967-),男,中共云南鹽津縣委黨校高級講師,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從事政治學及社會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22.7;K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3-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