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香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 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015-01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當前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不足:其一,缺乏吸引力,沒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其二,缺乏藝術性,不能起到鼓勵作用;其三,未能解決現實問題。那么,如何將教學評價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呢?現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課堂評價在教學中的滲透。
一、立足多樣練習,加強角色引導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課堂評價單一主觀,隨意性較大,將課堂變成一個人說了算的獨角戲,學生都成了配合表演的道具,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筆者認為,教師要立足多樣練習,采用多種角色評價方式,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加強角色引導,公平、公正地展開課堂評價,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的知識,此時只需要將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過來,就能順利地完成新知的教學。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的練習題(如圖1):
筆者要求學生不用筆算,直接寫出得數,并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學生很快找到了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是按照“一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規(guī)律進行分類,即(4×9、3×7、6×8)、(30×7、4×90)、(3×700、400×9);另一種就是按照算式之間的內在關聯分類,即(4×9、4×90、400×9)、(3×7、30×7、3×700)、(6×8)。針對這兩種分類方法,筆者給出了不同的評價:對第一種分類的學生,筆者引導學生說出分類方法的依據,加深學生對一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理解和認識;對第二種分類的學生,筆者提出了問題:如果要給6×8這樣的算式找朋友,你怎么搭配?學生根據分類中的規(guī)律,很快列出了算式6×80、60×8、600×8、6×800……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評價指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二度開發(fā),以“評”促思,為學生獲得較高層次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立足靈活性,提升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常常會因為學生的錯誤而心生急躁,導致在課堂上評價言語過激,或是評價過于古板,缺乏靈活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師要立足靈活性,善待學生的每一個想法,將一句“錯了,重新寫十遍”改為“想想你錯在哪里”,引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時,有這樣一道習題:(如圖2)從正方形鋁板上剪下一個最大的圓,求圓的周長和面積。
針對這道習題,學生只需要根據圓的面積公式πr2就可以計算出來了,在講評時筆者對這個面積公式進行了強調,與此同時,為了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筆者改變了題目:如果正方形的面積為32平方厘米,在這個正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如圖3)
學生認為要求出圓的面積,就要知道半徑,但半徑要通過別的途徑來獲得。筆者引導學生重新審視s=πr2這一公式,運用整體思想尋找解題策略:因為r2(圖中小正方形面積)=32÷4=8cm2,所以,圓的面積=π×8≈25.12cm2。
三、立足關鍵點,強化評價策略
在課堂練習中,教師要立足關鍵點,整體把握知識的重點,深刻挖掘知識內涵,這樣才能使課堂練習的評價有“落腳點”。因此,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習題解答情況了然于心,找準課堂評價的關鍵點,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性質》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下面各數哪些可以去掉0,哪些不能?為什么?1.80,1.080,17.000,80.040,0.060。針對這道練習,學生很容易就將1.80、0.250改寫成1.8、0.25,但是17.000卻被改寫成了17.00。在課堂評價中,筆者讓學生大膽陳述自己的想法。學生認為,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個0,小數的大小不變,所以,把17.000改寫成17.00。由此可以看到,學生認識的難點和關鍵點就在于還無法理解小數的性質。為此,筆者抓住“17.000→17.00→17.0→17”這一看似正確卻有缺陷的解題過程,帶領學生深刻領會這個關鍵點,讓學生的認知缺陷得到及時糾正。
總之,教師要本著幫助學生鍛煉提升的原則,設計良好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