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見習記者 肖岳
巨災保險為何難破冰
文 《法人》見習記者 肖岳
巨災保險的推進,最重要的還是看政府推進力度如何,僅靠保險公司是難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政府參與推行政策、制度框架等等,如果政府和保險公司各自的手段和優(yōu)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巨災險的推進工作會做得很好,否則就會發(fā)展緩慢
華北地區(qū)的幾場大面積暴雨,再顯巨災保險缺失的尷尬。
8月12—15日左右,華北地區(qū)北部、遼寧北部、黑龍江東部等地出現分散性暴雨,北京密云、遼寧撫順等局地降下大暴雨(降水量100~180毫米),降雨引發(fā)洪澇災害。
截至8月15日9時統計,降雨導致北京、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5?。ㄖ陛犑校?2市26個縣(市、區(qū))7.8萬人受災,1人死亡,44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800余間房屋倒塌,2300余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2千公頃,其中絕收1.6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2億元。
天災之下,保險機制的缺失再次被擺在眼前。眾所周知,在一些災害發(fā)生時,完善的保險機制能夠為投保人迅速提供保障服務,將投??蛻魮p失降低的同時,對于減輕財政壓力,共同承擔災害風險等方面,顯然很有必要。
但縱觀國內,民眾對于保險的認知還存在不足,而專門針對自然災害所設計的保險產品也有所缺失。在天災考驗之下,亟須更加貼合自然災害的保險產品被開發(fā)出來,使得商業(yè)保險能夠在自然災害發(fā)生后,成為民眾除財政支持之外能夠獲得的另外一種行之有效的救濟方式。
在8月大面積暴雨發(fā)生前的一個多月,7月19—21日,河北省邢臺市發(fā)生連續(xù)強降雨,官方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16時,邢臺市因災死亡42人,失蹤5人。
可以說,今年雨季是一個自然災害高發(fā)的階段。當面對自然災害時,在探討救助方式、效率等常規(guī)問題同時,不少人也將注意力集中于巨災保險的設立上。對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的補償,僅僅依靠政府財政的救助和社會捐款,顯然并不科學。而保險機制則能利用市場手段更好的將巨災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進行分散。
在資深保險專家庹國柱教授看來,當遇到自然災害時,保險與財政救助相比,具有很多優(yōu)點。首先,在面對自然災害時,財政救助是剛性的,而一般地方當年的財政預算是一個固定金額,但當災難發(fā)生后,需要獲得補償的數額無法估計,當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可能補償的數額與應對災害所需的金額差距很大,這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而災害保險的機制則是,只要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的保費,按照條款約定,保險公司就要給予補償,并且雙方根據保險合同所約定的金額進行足額的賠付,這是財政所做不到的。
其次,雖然應對自然災害時的政府財政救助資金是無償的,而保險需要向保險公司繳費,但這種通過商業(yè)合同方式的行為,更具保障性且效率更高。從市場角度看,保險公司按照市場規(guī)律來設計自然災害產品也會更加精心,擬訂合同更加細致。有細致的合同條文來配合執(zhí)行,雙方在執(zhí)行合同的過程中,更加有法可依,效力更高。
“所以,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災難的補償和救濟,比單獨通過財政來解決問題好得多?!扁諊鶎Α斗ㄈ恕酚浾呖偨Y道。
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當面對自然災害時,保險機制在保障受災地區(qū)補償資金的同時,也能倒逼保險企業(yè)積極和當地政府進行溝通,進而配合政府或呼吁當地政府在重大自然災害發(fā)生前,更加完善地做好預防。
王國軍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公司面對自然災害時,事后賠償額度很高,所以保險企業(yè)也會很關注各個地區(qū)自然災害發(fā)生的情況,可能會將費用花費在防災、防損上。另外在自然災害有發(fā)生的征兆時,如果通過保險企業(yè)自身的提前預防仍然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保險公司也會想辦法提前通知當地政府,聯合當地政府共同解決問題。
“甚至保險公司還會和當地的防洪、防災部門合作,提前投入資金將隱患解決,所以巨災保險很有價值?!蓖鯂娬f。
“保險永遠是補充的,是財政救助這一基本保障的補充?!敝醒胴斀洿髮W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則強調,由于國內貧富差距和經濟發(fā)展程度的不同,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落后地區(qū)對于保險認知和購買保險意識都較差,因此對于落后地區(qū),面對自然災害時,主要還是靠政府補貼或財政救助。
另外,保險保護的大多和經濟行為有關,而不是和民生有關,商業(yè)機構在災害中所承受的損失都可以通過自然災害保險來進行解決,而財政救助是政府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的運轉所做出的一種救助安排。
2014年8月10日,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保險服務業(yè)的若干意見》,明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等等。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于巨災保險的重視正在不斷的增強。
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庹國柱也指出,現在部分地區(qū)的政府已經注意到保險在應對自然災害時的重要性。部分地方政府亦開始探索購買相關保險產品,以地方財政出資,先繳納一定的保費給保險公司,并約定在何種情況下由公司進行賠付,這是目前自然災害保險發(fā)展的一個程度。
但庹國柱同時也指出,和發(fā)達國家相比,國內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保險起到的作用差別懸殊。目前在國內的自然災害中,由保險公司來賠償的不到10%,究其原因,國民的風險意識較匱乏是主要因素之一。
從保險覆蓋面積上來看,發(fā)達國家遠遠大于中國,在風險意識和對于保險產品的購買意識上,也是發(fā)達國家的投保人意識更高。在西方,包括財產、建筑、車輛、道路以及各種各樣的工程設施都被廣泛的投保,這樣在遇到自然災害時,投保人所能獲得的賠償將會更加全面。
發(fā)達國家強制性的保險種類很多,但目前國內推行的強制險種中,只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一種屬于強制險,是我國首個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具有最高的法律約束力。另外還有一個半強制險,即農業(yè)保險,但一般是通過政府給予一定補貼來誘導投保人購買此險。
從對社會的意義或經濟學意義上而言,強制保險確實很重要,此前曾有專家建議將我國環(huán)境污染責任險也列為強制性保險,但相關工作推進不易。
談及巨災保險未能獲得普及的原因時,郝演蘇向《法人》記者表示,巨災保險關鍵就是能不能達到大面積使用,在日本、新西蘭等國都是被大面積使用的,當地政府強制購買,當然也有特定群體是政府補貼的情況。
中國社科院金融藍皮書《中國金融發(fā)展報告(2015)》曾指出:“我國保險業(yè)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保險業(yè)的發(fā)展空間仍未被充分發(fā)掘,但是行業(yè)信任危機、保險費率改革緩慢等制約保險業(yè)發(fā)展的深層次問題亟須解決。”
在王國軍看來,國內和發(fā)達國家尤其在巨災保險方面相差太過遙遠,國內發(fā)生自然災害主要還是依靠政府財政救助為主,可能其中也會牽扯到一些保險的理賠,但并不是以救災險的方式賠償的,而是一些客戶購買的人身傷害或者意外事故的保險為主,比如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賠償。
王國軍亦指出,今年5月12日,中國保監(jiān)會、財政部聯合印發(fā)《建立城鄉(xiāng)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后,相關地震巨災保險的產品將逐步出現。
巨災保險制度,應該基本上將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都囊括在內,然后不同的種類對應的不同模式、不同的保險公司、不同的制度來運作,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體系,才是完整的巨災保險制度,國內目前的現狀還遠遠不夠。
王國軍表示,實施方案的出臺,不僅僅是一個信號,也不再僅僅是地方性的試點,本次城鄉(xiāng)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方案的出臺,意味著巨災保險全國性的破冰之旅已經開始。之后,有可能巨災保險所囊括的自然災害種類會從地震擴展到更多的自然災害,其中保險金額和保障水平也會經歷一個從較低到提高的過程,并逐漸全面,最終形成一種規(guī)范化的、強有力的巨災保險體系。
萬國軍特別指出,巨災保險的推進,最重要的還是看政府推進力度如何,僅靠保險公司是難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政府參與推行政策、制度框架等等,如果政府和保險公司各自的手段和優(yōu)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巨災險的推進工作會做得很好,否則就會發(fā)展緩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3·11”大地震保險賠付占到經濟損失的16.7%,泰國洪水的保險賠付占到了經濟損失的26%,而以我國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為例,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451億元,但保險所賠付的僅為20多億元,占比不到1%。
雖然各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并不能一并而論,但從保險賠付的占比而言,顯然國內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時,經濟賠償還是以財政救助為主。
其實,長久以來,而當面對自然災害時,“巨災保險制度”也經常被提及。保監(jiān)會主席項俊波曾經在2014年3月11日的“兩會”記者新聞會上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里明確談到了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也談到了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而根據項俊波所解釋,國際上巨災保險賠款一般占到災害損失的30%~40%。
對于巨災保險的概念,庹國柱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巨災保險有兩種定義方法,其中一種是按照一次災害之后的經濟損失有多少來定義,比如像美國就定義,一次災害,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自然災害,洪水或是臺風,災害損失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美國保險服務局(ISO)以定量的方法以1998 年的物價水平為依據),就叫巨災。
另一種則是按照自然災害種類來進行定義,比如地震、洪水或是臺風來定義,我國目前是按照災種來定義的,因此地震保險成為我國最先嘗試的巨災險。
庹國柱指出,在國外成熟保險市場上,往往都有政府牽頭形成巨災保險制度,再由商業(yè)保險公司參與其中。比如在美國有地震保險立法,也有洪水保險法。而國內對于自然災害的保險,一般都是保險公司的綜合性財產保險中有針對家庭財產在自然災害中損失的賠償項目。
對于“巨災保險制度”的運作模式,王國軍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國模式有很多種,不盡相同。在美國一些州,洪水災害保險是政府強制保險,并委托保險公司去經營,然后地方政府要求企業(yè)去購買這一保險。但在有些州,就屬于政府直接經營,政府主導,保費直接繳納到政府主導的機構中去,如果發(fā)生洪水災害則由這個機構來賠償,所以不同的國家之間甚至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qū),都存在很大的差別。
針對巨災險的推進,國內也已有所進步,比如在保監(jiān)會、財政部出臺《建立城鄉(xiāng)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后,地震巨災保險產品將正式出爐。這樣應對自然災害的保險產品出現后,賠償更加簡單,雙方按照保險合同進行賠償即可。
但是,被寄予厚望的巨災保險在國內的推行,卻并不算順利,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與普通商業(yè)保險不同,保險的價格很難確定,價格過高容易曲高和寡,而價格過低往往使得自然災害發(fā)生后,保險公司負擔過重。
在庹國柱看來,定價問題可以通過保險的精算來幫助解決。據庹國柱介紹,在保險中通過精算,可以根據一個地區(qū)或者一個國家過去數百年中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的高低,以及每次發(fā)生災害后的損失多少等相關數據,利用一定的數學模型計算得出費率,即應繳納保險費與保險金額的比率,
“雖然這種計算的數據基礎比較缺乏,但保險公司國內這幾十年也積累了一定的數據,是可以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來計算出的?!扁諊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