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之美需要熟悉的耳朵才能體悟,筆者嘗試在高校公共選修課中開設戲曲欣賞與模唱課程,并將教學模式從課堂延伸至課堂外,加深學生對戲曲音樂的審美經驗積累。鑒于此,筆者將從課程的設計初衷與宗旨、戲曲模唱教學的獲益與不足、戲曲社團組建的方式與作用三個方面來總結和探索。
關鍵詞:審美經驗 戲曲公選課 教學探索 課堂拓展
戲曲作為一種集大成的音樂體裁,其魅力不應隨著時代的更替而褪色。但在現(xiàn)今的社會主流文化中,戲曲已經屬于弱勢文化。為了吸引同學們對傳統(tǒng)文化更多的關注和欣賞,筆者嘗試在高校中面對音樂類和非音樂類本科生開設戲曲欣賞與模唱課程,并將教學模式從課堂延伸至課堂外,與學生一起組建社團,調動大家的自主能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加深其對戲曲音樂的審美經驗積累,達到“聽戲——唱戲——愛戲”的境界。本文將從高校公選課戲曲課程的設計初衷與宗旨、模唱教學中的獲益與不足、社團組建的方式與作用三個方面來總結、反思、探索戲曲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的積極性。
一、高校公選課中戲曲課程的設計初衷與宗旨
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各種媒體、網絡飛速發(fā)展,文化娛樂項目日益增多,戲曲展演已不像過去,承載著人們主流的音樂娛樂功能。其傳統(tǒng)的服飾、程式化的表現(xiàn)、玩味的拖腔也與現(xiàn)今社會有了一定距離。但戲曲作為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無與倫比的美感應隨著時代消失不見呢?還是只是明珠蒙塵呢?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可知,美感來源于熟悉。
2013年4月1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瓦洛里·薩利姆普爾(Valorie Salimpoor)博士發(fā)表了其最新的實驗研究成果,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顯示,音樂不但有國界,而且還是一種極端個人化的體驗。受試者是否喜歡某段音樂,和受試者的聽覺皮層有關系,一段音樂之所以會讓受試者感到愉悅,是因為它激發(fā)了聽覺皮層向伏隔核發(fā)出信號,從而激活了受試者大腦中的“獎賞回路”。只有和受試者過去的聆聽經驗相吻合的音樂才有可能作為“獎品”,刺激受試者的神經中樞,讓他產生愉快的感覺。
經歷時間和歲月沉淀的戲曲藝術之美是存在的,缺乏的是欣賞者對其的熟悉程度。只有感性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收獲其美感,才能做出是否喜愛它的結論。鑒于此,筆者在廣西藝術學院任教期間,針對全院本科生開設了戲曲賞析與模唱的公選課,選課同學包括音樂表演、作曲、錄音藝術、音樂學、美術、影視、戲劇、動畫、播音主持、電視編導、文化產業(yè)管理、廣告學等專業(yè)方向,旨在通過“接近”戲曲,誘發(fā)對其的熟悉感和興趣度。
在課程設計上,首先采用聲圖并茂的解說方式介紹什么是戲曲。筆者主要引用王國維先生的“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為定義,將“歌”“舞”“演”“故事”的元素分離,向同學們展示戲曲中的音樂組成、身段動作、服飾扮相以及其文詞的優(yōu)美,加強其為綜合性舞臺藝術的認識,并讓他們開始意識到戲曲藝術美的豐富性,由此可開啟多方面興趣點。在和學生私下交流時,就有同學表示出對臉譜的喜愛,并且收集了各式臉譜圖片給筆者看;也有同學表示喜歡昆曲文詞的優(yōu)美等等。
其次,以故事性的方式陳述戲曲簡史。筆者向同學們講述原始樂舞的神秘性、西周優(yōu)孟的故事、秦漢角觝戲《東海黃公》的故事、隋唐的《大面》《缽頭》《踏搖娘》分別講述的是什么內容、宋金雜劇的角色體制以及南戲的確立與《白兔記》的故事。將簡短的故事配以圖片,在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再次,用實例演繹戲曲的藝術特點、社會功能和精神境界。在向同學們解釋戲曲的虛擬性特點和程式化特征時,一方面直接截取相關的視頻片段說明,如《蘇三起解》中蘇三是如何采用虛擬表達方式假定出時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給同學們觀看西方歌劇中所謂寫實的布景,讓大家通過視聽直接和戲曲中寫意的藝術特點進行對比。
而在向同學們闡釋戲曲的社會功能和精神境界時,可通過一些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或電影作品來引導大家的理解。如某部小說中的主角未曾讀書卻機靈過人,全由于愛看戲的緣故,這說明戲曲具有樸素的文化教育功能。又如某些電影中演繹出戲曲界“寧穿破不穿錯”“從一而終”的堅韌思想以及“不瘋魔不成活”的人生信仰,這既展現(xiàn)了戲曲的道德教化功能又傳遞了它的精神境界。這種戲曲精神也出現(xiàn)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有明代的商小玲入戲太深,竟在飾演杜麗娘時離魂而去,咽氣在舞臺上;亦有近代京劇生角劉木鐸和劇團演員在山東抗日的佳話。筆者認為,這種戲曲精神是戲曲藝術之美中最有魅力、最有感染力的魂魄所在,也是最應向高校大學生傳遞的戲曲之美的所在。
最后,按各聲腔劇種順序講解,搭配視頻賞析和唱腔模唱學習。其一,要對聲腔和劇種的關系進行辨析:選用同聲腔不同劇種的同名唱段給同學們聽辨其中的共同特征和區(qū)別,再選用同劇種不同聲腔的唱段讓大家認識到聲腔和劇種之間的關系——即一種聲腔系統(tǒng)囊括多種劇種,一個劇種中也可以吸取不同的聲腔。其二,參考黃允箴、王粲、郭樹薈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導學》一書中關于戲曲聲腔分類的順序和方式,一一講授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本土腔系(包括越劇、黃梅戲、梨園戲等)和少數民族戲曲。除賞析和評述外,每個聲腔會選幾個唱段進行模唱教學,如此便不再是對戲曲音樂被動的觀賞,而是增加了課堂的互動,其參與性更強,印象更深刻,更利于審美經驗的積累。
二、戲曲模唱教學中的獲益與不足
在課程設計中,戲曲模唱教學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由老師節(jié)選具有代表性的戲曲唱腔唱段進行演唱教習,使得學生不再局限于聽戲和賞戲,而是親身參與戲曲演唱的實踐活動,這種主動參與能提高對戲曲審美經驗的積累,其喜愛程度和審美層次都將大幅度提高。而將模唱環(huán)節(jié)加入公選課的課堂后,確實有不少收獲,現(xiàn)就其中的獲益和不足羅列如下:
(一)“參與”的積極性
如果說教師在系統(tǒng)地講解戲曲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時,學生作為接受者被動聆聽,那么到模唱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參與到課堂,化被動為主動。首先,課堂的氣氛活躍了起來,同學們的專注力較聽課時更為集中,念白到長音時覺得有趣,分組輪流演唱時有緊張感和輕微的競爭樂趣。其次,一些音樂類專業(yè)的學生反映,模唱學習是最喜歡的一個部分;而非音樂類專業(yè)的學生表示雖然有壓力,但在最初的迫于開口后,也慢慢覺出樂趣,愿意開口學唱。再次,課程結業(yè)后,有學生在組織班級表演活動時設計了一套戲曲聯(lián)唱,請筆者給予指點,最后演出獲得成功,由此成為筆者和學生共同籌建廣西藝術學院戲曲社的開端。從課堂出發(fā),最后拓展到課堂之外,不能不歸功到模唱學習帶來的積極意義。
(二)個人興趣度的差別和唱段的“相對”難易度
筆者在選擇用于模唱的唱段時,多選用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流暢的段落,如昆曲《林沖夜奔·雁兒落》、京?。◣锥瘟魉暹x唱)、滬劇《金絲鳥》等樂曲;偶爾也選帶一點念白和長拖腔的片段,如昆曲《牡丹亭·驚夢·山坡羊》等。在實際教學后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同學們對于拖腔長的南昆(如牡丹亭)掌握起來較困難,遇上篇幅較長的樂曲,到后期學習熱忱會下降,這是由于其自我感覺進步甚微,心理獎賞感缺失的緣故。加之南昆潤腔豐富,裝飾性小腔多,老師教授時把唱腔處理得越細對于初涉戲曲模唱的同學們來說反而更難于學習,經過幾次課的磨合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拖腔長的唱段盡量讓學生先模唱骨干旋律,待熟悉旋律后,學生們會多少有意識的開始向有潤腔的處理方式靠近。此外,受課時的限制,篇幅較長、節(jié)奏舒緩的唱段最終很難全部教完,只能教授局部內容。
盡管有學生很喜歡南昆的腔調,但鑒于其節(jié)奏舒緩,難以把握的緣故,很難學得特別細致,在期末考自選曲的時候,也鮮有人選唱《牡丹亭》。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節(jié)奏更緊湊、拖腔少的樂曲,例如《雁兒落》的唱段,篇幅不算短,但是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要高于《牡丹亭》,掌握得也更好,期末考時有不少人選唱該段落。至于京劇流水板的學習,是整個模唱學習中最熱烈的部分,究其原因,一個是旋律流暢、節(jié)奏緊湊,易于掌握;一個是相比各聲腔劇種而言,京劇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尤其是流水板,在現(xiàn)今的一些流行音樂中也會用到,故而同學們在學習時非??炀湍苷莆?,這也再次說明了重復、熟悉與經驗的重要性。類似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滬劇、越劇的教學中,盡管它們不像京劇流水板的節(jié)奏那么歡快,但是相比南昆更易把握,這也與越劇、黃梅戲等劇種在平日生活中能聽到有關,譬如在電視和舞臺表演中經常能欣賞到《天仙配》《女駙馬》中的一些片段。
(三)課程時間安排的吃緊和教師個人繼續(xù)學習的必要性
筆者作為非戲曲專業(yè)人士開設這門課,應更多地學習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唱段,現(xiàn)今就筆者教習的內容來看,還缺乏對梆子腔、高腔的代表唱腔進行教授。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很難面面俱到,但更全面的知識儲備才能調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
除教師個人還需繼續(xù)學習外,教學時間的安排也是筆者在課后總結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這門既涉及賞析又涉及模唱的公選課的學時為一學期,但內容偏多,模唱教習又需要時間,所以在周期的安排上有些吃緊。在今后的安排上,筆者試圖從兩個方面解決這個不足,一是將課程劃分為兩部分內容,學時定為一學年;二是考慮到公選課的流動性,可以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是否進一步與戲曲結緣,參與社團活動以拓展、補充學習更多的新內容、新唱段。
三、戲曲社團組建的方式與作用
盡管戲曲模唱教學在課堂上能積累學生對戲曲的審美經驗并對其產生更多的興趣,但由于課程時間有限,能跟隨老師學習到的唱段有限,部分開始癡迷于戲曲的學生們開始感到不滿足,故筆者寄望開設戲曲社團后,能拓展更多同學參與戲曲音樂實踐的機會。因模唱教學在課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有若干學生在課后主動向筆者聚集,大家排演了一出戲曲聯(lián)唱的節(jié)目,內容囊括課堂上學習的唱段,在學校登臺演出后,反響熱烈,以此確立了戲曲社團的成立。希望借此社團的開設,廣泛吸納各專業(yè)方向的學生參與其中,增強大家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興趣,在演唱實踐和學習活動中更深刻地領悟到其藝術魅力。
社團成立時間尚短,但同學們的熱情很高漲,在新一年度戲曲公選課開設后,又有一批選課學生因為興趣被激發(fā),而不斷加入剛成立的社團,保證了社團的延續(xù)力與生命力?,F(xiàn)今已有60余人入社,舉辦過兩次匯演,第三次登臺亮相尚在籌備中。入社的同學來自不同的二級學院,有在課堂上就展現(xiàn)出“戲迷”狀態(tài)的同學、有新近產生興趣的“觀望”同學、也有受家庭成員熏陶對戲曲很有興趣的同學,他們不光對戲曲的熱情值得贊賞,自身還具有獨特的發(fā)光點。故而在社團活動方式上,筆者認為老師不應掌控全局,而應給予全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指導,這樣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活動形式更靈活、更多樣化。在這種觀點的牽引下,該社團具有“自給自足,廣采眾長”的組織特色:
(一)互為歌師
社團活動起源于課堂,又超越于課堂之外,不應再拘泥于老師單一教學的模式,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將自己已學或新學到的唱段和大家交流分享。每個分享者都是一位臨時教師,他需要先將其樂譜和視頻上傳在QQ群空間里,由社員自行下載觀看,再在社團活動時進行教唱。這種互動方式主要建立在“自學—分享”的學習模式上,既激勵了社員私下練習,彼此也在互相分享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二)自畫臉譜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舞臺藝術,被吸引的同學又有許多非音樂專業(yè)的同學,其興趣點不一定都集中在演唱和表演上。為滿足大家的多方面興趣,社團活動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鼓勵各種創(chuàng)新思想。如社團中造型藝術專業(yè)的同學能畫戲妝,是社團中的熱門人物,出于大家對臉譜的熱愛,有幾次社團活動就以這位同學教授大家畫臉譜為內容,每個人都學得很投入。在后來的社團匯演中,社員們的妝容也都由此同學獨立完成,而穿服裝、扎靠旗等裝扮都由同學們自己獨立完成。
(三)匯報演出
匯報演出作為社團活動中最重大的宴饗,是社團策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可以激勵社員們的學習熱情,也可以吸引新同學的關注和加入。在每次的演出策劃時,筆者認為要相信、理解、支持學生,鼓勵他們的新想法、新點子,而不是扼殺創(chuàng)意。唯有將興趣和喜愛放在第一位,才不負發(fā)掘、傳遞戲曲之美的初衷。至此,社團在兩次展演中都博得眾彩,近期在學校的社團聯(lián)合會亮相時更是撥得頭籌。
(四)校外拓展
除社團自身組織的活動之外,大學生還需要和校外的愛戲人士有所交流和互動,以學習到更多的戲曲相關知識,產生更多思想意識上的碰撞。目前同學們所參與的校外拓展主要分三個部分,一是和本地桂劇團建立聯(lián)系,邀請專業(yè)演員來學校進行講座,在近距離接觸到專業(yè)的戲曲表演專家后,同學們表現(xiàn)出對戲曲和戲曲演員們更深刻的喜愛、尊重和崇拜之心;二是觀摩南寧市的戲曲演出,包括彩調、桂劇、粵劇的演出等;三是與其他高校建立交流,未來將計劃在其他院校進行演出或聯(lián)合演出。
從戲曲公選課的課堂學習到戲曲社團實踐活動,筆者能感受到同學們對于戲曲的理解和審美能力在加深,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在產生。而筆者在課堂模唱教學中、在對社團活動的指導中、在從學生身上反饋出來的各種信息和創(chuàng)意中,既產生了新的思考,又學習到了新的東西,這是彌足珍貴的。故而這種從課堂到課外的拓展學習模式,筆者還會在進一步探索中,做出不斷的調整與思索。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年度廣西藝術學院博士資助計劃;2013年廣西藝術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3JGY36。
參考文獻:
[1]譚帆.優(yōu)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黃允箴,王粲,郭樹薈.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導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1]漆明鏡: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