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自輝
【摘 要】《品德與生活》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一二年級的課程,是至關重要的課程。據我了解,農村小學該課程的教學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效果。此文分析了一些存在于農村小學思品課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改變現狀的應對策略,以及如何活躍課堂氛圍。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存在問題;課堂氛圍
我走上講臺以來,已經從事了多年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此課程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而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生活》課的核心??墒?,由于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我長期從事小學《思品與生活》課程教學工作,現我將從以下方面談談我對于農村小學思品課教學的一點現狀分析,以及就如何活躍課堂氛圍談談我的看法。
一、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無專職教師。由于農村小學教師缺乏,語數兩科教師確定后,《品德與生活》課就不可能有專職教師了,基本上就是兼任。這種兼任方式隨意性很強,大多是以教師的工作量的大小課時的輕重來搭配,造成了《品德與生活》兼課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因此擔任《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師一般不把它當成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
2.教學過程脫離社會生活。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由于沒有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兼任教師對《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不清楚。有的教師把《品德與生活》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根本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目標中的各項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品德與生活》課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chuàng)造一種“互動”的狀態(tài)……凡此種種,教學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與生活》課的生活性、情感性、實踐性融為一體。上述幾個方面,導致低年級學生對于《品德與生活》課不感興趣,而且不加以重視。學生無法認識到此課程的主要任務及目的。對于此番現狀,我進行了實踐,總結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二、如何活躍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也即群體心理氣氛,是指群體中占優(yōu)勢的人們的某些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表現。群體心理氣氛的好壞是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應從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體驗生活的情趣出發(fā),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正視生活,在成長過程中應盡責任、義務的思想意識。
(一)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用具、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注意力都不夠穩(wěn)定,不能長時間集中。而我們的課堂就不能一味的枯燥。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具和腳法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多媒體視頻、音頻、PPT、圖片和合作法、討論法、故事導入法等。小學生對于新鮮的東西都抱有極濃的興趣。
(二)教師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
品德與生活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生活》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生活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作為一名教師,在品德與生活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在課堂上做到與學生平等交流。一次課堂上,有的學生講到:我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于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讓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我會對他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厝ズ螅x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布置可行性的任務,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生活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重要作用。
(三)結合課程,讓學生參與課前準備
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需要課前準備的材料當然也不同,而作為對教學內容的提前介入,學生更是無法判斷要去準備哪些材料,這些材料將派什么用場,因此我要根據教材的教學需要,對學生講清楚課前準備材料的內容和用途,以便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做好課前準備。如我在教《我們班里故事多》,我會讓學生去收集班里其他同學的故事,并用筆記下來。這樣,有準備的課就不會冷場,人人都有話講,孩子們都聽著有趣的故事,那這堂課也就是有效的,學生也都參與進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組織討論,活躍課堂氛圍
討論,是品德與生活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教學時,教師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例如,教學《新學期,你好》這一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暑假生活交流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暢談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說說你的暑假是怎么過的?是平淡的?還是新奇的?是快樂的還是難過的?說一說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學到的本領。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并根據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種體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鼓勵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生活,學會自己創(chuàng)造快樂,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對新學期滿懷希望?,F代教育理念提倡學生應該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品社課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生課前進行調查,教師應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深入生活,搜集相關的材料。例如,《秋天的保健》一課,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了秋季容易引發(fā)的各種疾病及其原因,引起學生對秋季保健的關注,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有選擇的為自己制定保健計劃。再如,《我愛您,祖國》通過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帶著任務進行課前活動,對國旗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認識。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理解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了解幾個主要的少數民族,培養(yǎng)學生尊重少數民族,對于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目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課堂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手段,總會使《品德與生活》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讓孩子們享受開心、生動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