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玲
【摘 要】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zhuǎn)起來,本文提出了多種嘗試方法。不管怎么說,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真正體現(xiàn)小學語文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實踐活動 單元整體教學法 創(chuàng)設情景 設計問題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然而由于近些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cè)重于理解,即瑣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因此,為了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語感,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diào)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zhuǎn)起來,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一、運用“單元整體教學法”靈活組織教學
所謂“單元整體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時,我試著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后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nèi)容,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組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nèi)化與積累。由于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煩瑣的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
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參與其中,為學生掌握、運用語言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親自去“做”,在“做”中學習、運用語言。
二、課堂上巧妙創(chuàng)設情景
教師根據(jù)文意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演示等活動,入情入景地感悟、識記和品味語言,使情景的設置與語言的訓練有機結合,融為一體,達到“寓教于樂,樂而不嬉”的目的。課堂上,我常隨意捕捉或有意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運用語言。比如學完了《爬山虎的腳》,就讓學生用“我”的口氣對爬山虎的習性和特點作自我介紹。有一次課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進了課堂,怎么飛也飛不出去,這下,學生的眼光都隨著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動。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課,干脆讓他們盡情地看。終于,麻雀在教室內(nèi)逗留了五六分鐘,飛出窗外,學生也都回過神來。我順勢讓同學們就剛才麻雀怎么飛進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飛的,又是怎樣飛出教室的以及同學們的表現(xiàn)、心情和對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發(fā)言,發(fā)現(xiàn)平時不大講話的幾個學生也有了表達的欲望,課后還將一篇篇具體而生動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三、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問題
日本著名教學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梢?,“問”是何等的重要。但教師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題提得好,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達到了在運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提好問題。首先,問題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教師要善于從新的角度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意料,能促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尋求答案。比如我常預先設計或在教學中隨機捕捉一些具有爭議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辯個明白、爭個透徹。其次,問題要有容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給學生以自由發(fā)揮的余地,能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地去解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練、一題多議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問題要有啟發(fā)性,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細致地指導學生“說什么”,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明確“怎么說”。
四、盡可能營造輕松的氛圍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于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tài)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營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因為鳥兒高飛,需要廣闊高遠的天空;學生展現(xiàn)自我,則需要自由寬松的氛圍。
據(jù)了解,美國的小學生上課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圍者團團坐,相互交談,也沒有“不許做小動作”的批評。我有時也常采用這種小組形式的課堂教學,便于交流和討論,還能互相學習。另外,師生間平等融洽的關系是營造輕松氛圍的前提,要讓學生感到課堂上的教師和學生是在共同學習。
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此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的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切不可對其進行挖苦、諷刺、打擊、嘲笑,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有大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五、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擴大語文學科外延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自然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因此,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內(nèi)進行?;A訓練“聽話、說話”中有一個當小導游的內(nèi)容,在指導的基礎上,我?guī)ьI學生身臨其境,來到校園中,以導游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我們的校園。這不僅是對課文的實踐運用,還為習作訓練做了良好的準備。
不管怎么說,語文教學應走向運用和交際,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真正體現(xiàn)小學語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