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打造有效課堂。然而,當前教學仍然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xiàn)象,仍以成績和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這并不利于全面挖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稟賦。因此,本文以“能力導向”來分析和探討課堂有效教學問題,探究有效課堂及其策略,從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能力導向 課堂 有效教學 策略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學與教”的和諧統(tǒng)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以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教學目標,實行生自主學?!耙阅芰楸疚?、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隨之而來[1]。
一、能力導向課堂教學概述
1.能力導向的內涵
羅杰斯認為,能力是個體通過內化的方式獲得的整個知識和技能資源體系,可以運用這種能力來解決復雜情境下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學生這種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導向對于教學活動以及整個教育來說至關重要。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不僅指培養(yǎng)出學生獨立自覺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指要讓學生有質疑、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教學應該是以能力為導向而展開的師生、生生對話教學活動,要求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知識情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依靠自身的能力來理解、掌握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分析,最終真正掌握甚至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因此,能力導向需要保證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從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鍛煉出自己的能力,并且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見解和意見。[2]
2.有效課堂的評判標準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這是當前教育教學活動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沒有帶動學生有所進步、有所發(fā)展。簡而言之,有效教學課堂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其中有效果指:首先是學生學業(yè)成績達到優(yōu)良和及格,其次是學生懂得和學會,再次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改進、變得越來越愛學習。有效益指:第一,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第二,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第三,學生從學習中學會做人。有效率就是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教學任務,并且達到教學目標。
3.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釋義
余文森教授指出,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宏觀上能力的有效,也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獲得和掌握,還應該著重體現(xiàn)在學生能力的有效變化、提升和發(fā)展上。這種有效能力的形成是長時效的,可以長久地保留并發(fā)揮作用,并不是一時短效的能力獲得。二是指學生憑借能力獲得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通過有效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依靠、發(fā)揮自身的能力來理解、掌握、建構、創(chuàng)新知識,使能力在學習中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
總的來說,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主要指要建立起依靠和充分發(fā)揮學生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閱讀、思考來不斷探索知識,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主動學習和獲取知識,使知識和能力共同發(fā)展。
二、能力導向課堂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1.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本”,一味地將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總是在課堂中強硬地將各個科目的知識通過一板一眼的講授,強制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中,而幾乎不管學生是否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于是培養(yǎng)出許多“高分低能”的學生。能力導向課堂教學徹底打破了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一種“以能力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新的教學秩序,能夠讓教師真正將學生的成長與能力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解放學生的頭腦和雙手,挖掘和釋放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推行“以能力為基礎”的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推動教學理念從知識到能力轉化,為國家培養(yǎng)出勇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奠定基礎。
2.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化
長期以來,教師以傳統(tǒng)的填鴨式或一言堂教學向學生灌輸基礎知識,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進行單純的知識記憶和存儲。同時,課堂教學活動長期存在教師單向知識輸送的現(xiàn)象,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很少。能力導向課堂教學不僅有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方面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思維互動和探究;還可以通過關注學生及其能力,營造出一種自主興趣學習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展現(xiàn)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授,更多地是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主動了解和掌握自己未知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學會觀察、思考和探索,敢于質疑老師、敢于質疑書本知識,與同學和老師進行討論。這種良好的互動課堂形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fā)展與完善,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喚醒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有助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換。[3]
3.從機械式評價到動態(tài)評價的轉化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對教學課程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學生掌握知識、學習效果的有效評定手段。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以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為評價目標,其中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評價方式就是幾乎以統(tǒng)一安排的考試為主,不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個人水平。能力導向課堂教學著眼于評價體系的動態(tài)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評價目標的多樣化,比如不僅考量學生的知識技能,還考察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造能力、表達和交際能力等;二是對學生的評價既可以通過考試,還可以通過平時課堂中的表現(xiàn),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能力導向課堂教學可以通過評價來關注學生,著眼于提升學生整體能力,這樣能夠不斷激勵學生進步。[4]
三、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1.當前我國課堂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1)當前我國課堂教學現(xiàn)狀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要陣地,而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出大量“一心只會跟著老師走”的“高分低能”學生,不會自己思考和分辨,導致了我國教育教學面臨著極大的困境。因此,當前教育界以及全國開始關注并提倡“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呼吁我國基礎教育進行改革,真正實現(xiàn)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教學。目前,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不斷地推進和深入。[5]
(2)當前我國課堂教學存在問題
第一,缺乏主動引導,被動聽課。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既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又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可以說,教師“包辦”了全部的課堂教學活動,突出了“教”的地位,強調以“師”為主,而不是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往往一節(jié)課中,幾乎都是教師在不停地講課趕教學進度。于是,學生只能被動地在講臺下面聽課,一股腦地全部接受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繁重的課程任務,使學生完全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思考,更談不上質疑教師和書本了。
第二,缺乏互動與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生師、生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同時缺乏正確合理的方式來進行交流。此外,在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少了,互動與合作的缺乏導致學生往往固步自封,不能相互學習和借鑒。
第三,評價標準單一。當前的評價體系各不相同,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指標,難以推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標準原則。對于教師教學活動而言,聽課是我國長期沿用的一個定性評價方式,主觀性極強,不利于教師課堂活動的改進和發(fā)展。同時,在片面追求高升學率的傳統(tǒng)教育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評價一般都“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主導輕主體”,通常以某一場考試來評價學生。[6]
2.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性提升策略
(1)先學后教,獨立先學
余文森教授認為,“先學后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之一?!跋葘W后教”是對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yè)”教學方式的一大顛覆,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先于教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當然,這種“先學后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先學”?,F(xiàn)代教學論認為,學是核心、導是關鍵,因此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比如,在每節(jié)課下課之前布置下一堂課的預習任務,或者在每堂課中先給學生5~10分鐘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學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這樣,可以通過提綱式的導學,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構架和認知結構,尋找新的知識點,自主有效地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跋葘W后教”是實現(xiàn)能力導向課堂教學的一個前提和基礎。
(2)自主思考,主動提問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自學,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因此,教師需要導疑,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注意到問題,并鼓勵他們質疑,主動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和矛盾,真正獲得學會學習的能力。其中,教師營造出的課堂氣氛十分重要,和諧平等進行交談和交流的方式很容易使教師放下“架子”,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縮短師生距離,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提問和主動回答的積極性。此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學會反思、自省,對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和解決進行總結和反饋,真正完成自主學習的全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內省能力。因為只有不斷總結,才能真正消化知識,把知識內化融合為自己獨有的方法和習慣,為下一次的質疑和提問積蓄力量和能力。
(3)合作交流,集思廣益
合作交流是能力導向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一個核心內容。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準確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該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發(fā)展水平,善于與他們交流,促使知識的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平等的交流方式會讓學生感覺到重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在學生討論交流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使用恰當?shù)姆绞?,通過啟發(fā)和誘導,在學生自主面對和解決問題時,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點撥和指導。
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比如可以通過小組自由討論的方式,讓小組成員盡情討論,講述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有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還可以集思廣益,擴大學生的視野,有利于思想碰撞,對于轉變思維方式和互相學習大有裨益。
(4)科學評價,全面考量
科學全面的評價應該包括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評價主體,都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而評價應該做到全面考量。一方面,評價是一種教師了解和獲得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教學活動中的偏差進行糾正的依據,也是建構學生新的知識網絡的來源之一。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準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具體表現(xiàn),及時科學地評價學生,進行全面考量。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此外,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如對于一個問題的回答和思考,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評價,在思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課堂教學是教師正在攻克的難題,也是一個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重要武器,而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更是促使課堂教學由“知識導向”向“能力導向”轉化的重大舉措,也是進一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的關鍵步驟。在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引導學生開拓思維,不斷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郭細梅.“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5(5).
[2]鄭紹斐.語文課堂能力導向有效教學探究[J].中小學電教:下,2015(2).
[3]林大賢.立足主體能力導向自主學習——構建“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教學模式嘗試[J].基礎教育論壇,2015(2).
[4]肖石珍.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4).
[5]莊麗蓁.由內而外,從內容到形式——能力導向下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4(10).
[6]王育群.“能力導向課堂有效教學”物理教學模式探究[J].中學理科園地,2014(6).
[作者:周秀慧(1963-),女,山東安丘人,南京郵電大學地理與生物信息學院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