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頻
摘 要: 《老婦人的燉肉》刻畫了一位孤獨的、充滿焦慮感的老婦人的形象,老婦人由于做燉肉失敗而最終選擇跳樓自殺的悲劇故事。與其他敘事作品的顯著差別在于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獨特方式。本文從全知視角及內(nèi)視角下的感官敘事和人物形象的間接塑造兩個方面探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力圖再現(xiàn)作者塑造人物的獨特方式,發(fā)掘這種人物塑造方式的藝術(shù)效果,闡釋形式背后的作者的人文情懷。
關(guān)鍵詞: 《老婦人的燉肉》 感官敘事 人物形象塑造 人文關(guān)懷
一、引言
諾艾拉·夏特雷(N elleCh telet)集作家、學者、外交官于一身,也曾是位演員,現(xiàn)為巴黎第五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她的短篇小說集《嘴的故事》于1997年獲得法國龔古爾短篇小說獎。該小說集由18個獨立的短篇小說組成,故事均取材于日常生活,都與“嘴”或者說“食物”有關(guān),故事短小精煉,情節(jié)簡單,卻蘊含深刻內(nèi)涵?!独蠇D人的燉肉》是小說集中的第一篇,講述了老婦人雷蒙德由于做燉肉失敗而最終選擇跳樓自殺的悲劇故事。
人物是小說最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它不僅與情節(jié)、事件有關(guān),而且與作品主題密切相連,人物在小說中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尤其在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中更是敘事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與其他敘事作品中眾多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女主人公雷蒙德的形象更多的是通過敘事者的全知視角下的感官敘事建立起來的,敘事者展現(xiàn)得更多的是人物心理感受,可是說這是一部心理現(xiàn)實主義小說。鑒于以上特點,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問題: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哪些手段?為什么使用這些手段?它們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作者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人本思想?本文首先對主要的人物觀進行梳理,以便更好地廓清我作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獨特之處。之后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開研究:全知視角及內(nèi)視角下的感官敘事與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間接塑造。
二、兩種主要的“人物觀”
人物是小說最重要的組成要素之一,然而不同的理論家和作家卻有不同的人物觀,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些人認為人物在小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物塑造的成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史詩式的主人公,不僅能夠真正地站起來、自如地行動,而且還同時是作家發(fā)自靈魂深處的感情的一個人格化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愿望的幻影,是我們希望的化身。他們使作者模擬的真實性格的真實性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更提高了這些性格的普遍性”。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國作家莫言,他認為:“如果說漢語文學的核心問題,那么我覺得塑造典型人物是十分重要的,小說的核心是人物,是作家創(chuàng)造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核心又是他們的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又是一種作家的不同流俗的思想的反映?!保ㄗT君強,2008:156)另一些人如形式主義者和結(jié)構(gòu)主義者認為,人物只是情節(jié)的產(chǎn)物,它們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將它們視為真實的人物是錯誤的。在她們看來,敘事理論對人物的探討必須避開人物的精神——心理這一層面,而僅僅涉及人物的功能層面。持類似觀點的代表人物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布萊希特,他主張把事件過程置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中心,人物在她看來只是一個符號,目的在于展示現(xiàn)實的發(fā)展過程與趨勢,并不一定要有鮮明個性。(朱立元,2005:204)以上兩種人物觀或者重視人物刻畫與塑造,或者輕視人物塑造,轉(zhuǎn)而重視行動或事件,而只把人物看成一個符號,然而這兩種較為極端的人物觀并不能囊括所有敘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取向,重事件輕人物的作品常見于偵探小說,這類小說重視情節(jié)的鐵蕩起伏、重視行動。在一些心理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中,人物或者說人物性格的描述則占了主導地位。此外,有一些小說既重視事件、情節(jié),又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來說,人物和事件是有機聯(lián)系的,二者的重要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波動的,它們的重要性隨著作者創(chuàng)作目的的變化而變化。那么,我們的作品究竟屬于哪一類小說呢?它究竟有哪些獨特之處,是否可以對其進行歸類呢?我們將通過接下來的分析回答上述問題。
三、全知視角及內(nèi)視角下的感官敘事與人物形象塑造
短篇小說《老婦人的燉肉》以全知敘事者的第三人稱敘事展開,采用零聚焦的視角,即所謂上帝之眼,敘事者看到了一切,知道一切。該小說的敘事具有極強的鏡頭感,好像讀者也在看著這眼前發(fā)生的一切:早上,雷蒙德靜靜地躺在床上,心臟很奇怪地緊了一下,她醒了過來。她睜開雙眼,卻比平時要多花幾分鐘時間才能適應夏季柔和的光線:不好的兆頭……像往常一樣,她看著天花板上裝飾的薔薇花圖案,目光漸漸移動到分枝吊燈的吊柱上,上面排列著昆蟲的尸體,最后她完全蘇醒過來,觀看早上第一只蒼蠅的臨終,可這并沒有讓她害怕:不好的兆頭……她把頭轉(zhuǎn)向窗戶,看著百葉窗的影子戲著窗簾,可這也沒讓她露出微笑:不好的兆頭……她挪動雙腿,左胯是麻的,長久以來,雷蒙德確定自己健康地活著是因為她全身哪兒都不疼,可是今后她知道,年老體衰帶來的疼痛將是她活著的唯一證據(jù),“我活著是因為我能感覺到身體某處的疼痛”,今天左胯的疼痛提醒她她還活著。由敘事者的這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敘事者聚焦的是老婦人雷蒙德的眼睛、她的視線,并且敘事者能感知到老婦人心臟緊縮了一下及她左胯的麻木和疼痛。老婦人的心理也是敘事者能夠體驗到的,例如觀看早上第一只蒼蠅的臨終并沒有讓她害怕。至此,小說敘事轉(zhuǎn)為內(nèi)視角,即人物視角,敘事者順著人物的視角看、聽,這時敘事者的視野受到限制,它只能看到或感知到人物看到或感知到的,然而這種視角卻能拉近敘事者與人物的距離,更利于表達人物的心理和感覺(Frédéric Calas 2007:75):門開了,一陣走路時裙子發(fā)出的窸窣聲,一只嫻熟溫柔的手將一杯茶和兩塊黃油餅干放到床頭柜上。由此我們看到,老婦人雷蒙德聽到了門打開的聲音和裙子的窸窣聲,看到了一只手將她的早餐放到了床頭柜上,然而此刻卻沒有半句言語交流,只有老人的感知:聽、看,甚至老婦人只看到一只手,而沒看到整個人,女兒送來早餐看似變成了一個機械的動作,一切靜靜地發(fā)生,更加凸顯了老人的孤獨。接著小說又重拾全知敘事者的敘事:她緩慢地起床,如此不情愿登上生活的舞臺,焦慮使其癱瘓,以至于不得不在床邊坐了一會兒。她懂了自己為什么焦慮,今天是周六,是做燉羊肉的日子,奇怪的是這是多年來她第一次為做燉羊肉感到焦慮,想到燉肉甚至讓她覺得有點惡心:不好的兆頭……她開始吃餅干,一邊嚼著,一邊想著從前的事情,這時心臟又緊了一下,這次她害怕了,她立即找出一瓶藥水,涂抹在太陽穴和手腕上,直到恢復平靜。她走進廚房,系上圍裙,開始做燉羊肉。不知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錯,燉羊肉失敗了,全家人坐在桌邊默不作聲。外孫的目光躲著她,她的女兒將燉肉從餐桌上撤下,沒有提議下頓再吃,她的女婿則長時間沉浸在報紙上的排字游戲中。房間的每個角落都散發(fā)著燉羊肉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終于大家都離開了餐桌。在廚房里,老婦人幫著女兒洗刷餐具,她多次被女兒安慰,甚至被溫柔地“諷刺”:小小的失敗,沒什么大不了的,老婦人感到全身發(fā)冷,每句安慰的話直刺內(nèi)心。她回到自己的房間,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面無表情,目光呆滯。此刻,她還能聞到衣服褶皺里散發(fā)的燉羊肉的味道,她在大腦中急切搜索活下去的理由,說真的,她沒找到。這段全知敘事依然聚焦在老婦人的內(nèi)心感受上,“懂了”、“害怕”、“想”、“全身發(fā)冷”、“聞到散不去的燉羊肉的味道”、“在大腦中急切搜索”,這些詞都直指人物的內(nèi)心和感受,焦慮感占據(jù)了人物的內(nèi)心。而“不好的兆頭”這個名詞句重復了四次,它既像敘事者的話語又像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更加反映了老婦人焦慮的情緒。
四、人物形象的間接塑造
敘事學家雅各布·盧特區(qū)分了兩種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即直接定義和間接呈現(xiàn)。直接定義就是用直接的、概括的方式塑造人物性格,例如依靠形容詞或抽象名詞。(徐強,2011:84)上文中敘事者對人物的感官敘事及心理敘事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直接定義法,雖然敘事者沒有直接使用形容詞或名詞修飾人物,卻直擊人物的感受和心理。間接呈現(xiàn)與直接形容相對,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表明人物的性格特點,而是采用各種手法展示并以具體的表現(xiàn)反映出這些特點。間接表現(xiàn)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較為常見的方式是通過對人物的行動、語言、外貌及對環(huán)境的描繪等間接地表現(xiàn)人物性格。(譚均強,2008:170)在我們的作品中,除了使用直接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感官敘事外,間接呈現(xiàn)也是作者采用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其中語言和環(huán)境兩種方式對塑造老婦人的形象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在《老婦人的燉肉》這部作品中,敘事者對老婦人的外貌沒有任何描述,我們只知道這是一位八十一歲的老人;故事中唯一的行動就是老婦人做燉羊肉,這與老婦人的性格或形象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接下來我們看看敘事者是如何利用人物語言和環(huán)境的描繪兩種方式塑造人物的。人物話語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無論是從人物話語內(nèi)容上看,還是從人物的說話方式上看。然而事實上,從敘事話語上來看,整篇小說都是敘事者一個人在敘述,沒有小說中常見的人物話語,如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等,老婦人雷蒙德大部分時間在看、在想、在感覺,想從前的事情,想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想燉羊肉失敗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可以說人物話語缺失是這篇小說的一個顯著特征,反而更凸顯了老婦人的孤獨、寂寞,可以說人物話語的缺失產(chǎn)生了一種“無招勝有招”的效果。
對敘事空間或環(huán)境的描繪是塑造人物的另一種間接方式。在我們的作品中,老婦人的房間與女兒女婿的房間形成鮮明對比,老婦人的房間安靜得能聽到蒼蠅的嗡嗡聲,女兒女婿的房間卻十分熱鬧,不時傳來體育解說員解說比賽的聲音,還有她的孫子吹哨的聲音,這種敘事空間上的安排對老婦人的孤獨起到了極強的烘托作用。
五、結(jié)語
由上述分析闡釋我們發(fā)現(xiàn),《老婦人的燉肉》這部作品借助感官敘事及心理敘事,與人物話語缺失及環(huán)境烘托等方式相互配合,重在展現(xiàn)老婦人這一天當中心理變化的過程。首先,早上醒來,老婦人心臟的不適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反應,敘事者對這種心理反應連續(xù)四次重復“不好的兆頭”這句話,這種敘事重復產(chǎn)生的累積效果,一方面能夠直接映射老婦人焦慮的情緒,另一方面為后來老婦人跳樓自殺做了恰當鋪墊。而后,做燉肉失敗將老婦人的焦慮情緒推到了極點,成了小說的核心事件。最后,餐桌上女兒女婿及外孫的態(tài)度則成了催化要素,更是加劇了老婦人的焦慮情緒。把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置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中心,突出老婦人孤獨焦慮的生存狀態(tài),而忽視她的外部特征及行動或事件,敘事者的這種選擇使得人物符號化。這種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上的選擇可以說是上文提到的兩種極端的人物塑造方式的雜交,即輕事件,重人物心理刻畫,然而人物又是符號性的。小說的題目定為《老婦人的燉肉》,而不是《雷蒙德的燉肉》,更加強了人物的符號性質(zhì),老婦人雷蒙德的生存狀態(tài)集中體現(xiàn)了老年人的普遍生存狀態(tài),至此,敘事者的存在主義動機變得更加明顯,作者欲以此喚起人們對老年人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注與思考,體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在作者筆下,食物變成了語言。
參考文獻:
[1]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jīng)典敘事到后經(jīng)典敘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56.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4.
[3]雅各布·盧特,著.徐強,譯.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4.
[4]N?觟elle Ch telet: Histoires de bouches[M].Paris: Folio,1997.
[5]Frédéric Calas: Méthodes du commentaire stylistique[M].Paris: Armand Colin,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