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程錦
摘 要 咸豐末年,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咸豐逃難至熱河,病死于避暑山莊內西暖閣。咸豐死后,奕聯(lián)合西太后策劃并發(fā)動辛酉政變,向八大臣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利的斗爭。辛酉政變以奕一派的勝利而告終,從而使清王朝對內對外的政策有了很大改變,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進一步加深。
關鍵詞 歷史背景 政治勢力 辛酉政變 歷史意義
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62
Abstract In the last years of Emperor Xianfeng's reign,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aced with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Emperor Xianfeng fled to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died here. After Emperor Xianfeng died, Yixin combined Empress Dowager Cixi launched the coup and seized state power of Qing Dynasty. After the Xin You Coup the Qing Dynasty had a great change in internal and foreign policy. The Qing Dynasty was further reduced to the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country.
Key words historical background; political forces; the Xin You Coup;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1 辛酉政變發(fā)生的歷史背景
清王朝的統(tǒng)治到了咸豐年間已經(jīng)搖搖欲墜。咸豐初年,廣西爆發(fā)了震驚中國大地的太平天國運動,它以疾風暴雨之勢迅速向清王朝的統(tǒng)治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咸豐皇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調兵遣將,對太平天國運動進行強烈的鎮(zhèn)壓。
不久,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在沙俄和美國的支持下,悍然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對于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很快,清政府在對外戰(zhàn)爭中失敗。咸豐八年(1858)五月,清政府同英法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后來又因為一系列錯誤的外交政策,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再次將戰(zhàn)火燃燒到京津地區(qū),清軍抵抗失利,七月十日聯(lián)軍攻陷天津。天津失手令咸豐帝非常震驚,匆忙下令原大沽口守將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又命大學士瑞麟帶兵一萬急速趕往通州設防。經(jīng)過一系列議和會談,清政府的愿望卻沒有達成。英法聯(lián)軍北上,戰(zhàn)局岌岌可危。勝保、僧格林沁和瑞麟率領清軍在八里橋與英法聯(lián)軍展開激戰(zhàn),無奈軍隊渙散,抵御不久便潰不成軍。咸豐皇帝見敗局已定,于八月初九從圓明園起駕承德,以“木蘭秋狝”為名,命鄭親王端華、尚書肅順等人護駕,帶著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和五歲的兒子載淳倉惶逃至熱河避暑山莊,同時命恭親王奕留守北京,授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
2 辛酉政變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咸豐十年(1860)八月十六日,咸豐帝逃至熱河避暑山莊,住進了“煙波致爽”殿。此時,清政府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突出表現(xiàn)為以肅順為首的官僚,與以恭親王奕為代表的官僚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
肅順為鄭親王端華之弟,在咸豐年間,從內閣學士、御前侍衛(wèi)升至左都御史、禮部、戶部尚書等要職,頗得咸豐帝的賞識。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軍機大臣穆蔭等都是肅順一派的核心人物,他們隨咸豐皇帝逃往熱河,牢牢地控制著清政府的朝政大權。
奕是咸豐皇帝的異母弟,咸豐即位后加封他為恭親王,后因其生母加封皇太后一事被咸豐帝所嫌,一直未掌大權。1860年,咸豐逃往熱河之前,奕被留在北京督辦和局。在議和過程中,他推行妥協(xié)屈從的方針,代表清政府同英法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也因此頗得外國侵略者的賞識。在他周圍,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其核心人物有文華殿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及滿漢大員沈兆霖、寶鋆、勝寶等。總理衙門也成為了以奕為首的洋務勢力的主要陣地。隨著奕一派勢力逐漸強大,他們漸漸不甘久居肅順一派之下,這些都構成了清政府統(tǒng)治集團內部尖銳的矛盾。
咸豐十年九月“北京條約”簽訂后,外國在華勢力的發(fā)展是中國政治形勢變化的重要因素。在面對外國侵略者的態(tài)度上,肅順一派比較強硬。因此,英法等國更看重奕一派,英國公使普魯斯曾直言不諱地說道:“我們應以溫和協(xié)調的態(tài)度獲致恭親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們的驚恐,希望遲早總會發(fā)生變動,使最高權力落到他們手里去。”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久病虛癆的咸豐皇帝病死在避暑山莊的寢宮“煙波致爽”殿,終年31歲。臨終前,咸豐皇帝口授兩道硃諭,“立皇長子為皇太子”,“皇長子載淳現(xiàn)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毕特S的遺詔激化了清政府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當肅順一派與奕一派矛盾日趨尖銳的同時,熱河又產(chǎn)生了以慈禧為代表的新的政治勢力。慈禧,即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在咸豐年間比較受寵,生皇子載淳后更是身價倍增。咸豐皇帝懶于政務,常令其“披覽各省章奏”。懿貴妃本就熱心政治,這些都為她參與國政提供了絕好的機會。載淳即位后,懿貴妃與皇后鈕祜祿氏一同被尊為皇太后。咸豐死前,為避免八大臣專斷,小皇帝大權旁落,賜“同道堂”印給載淳,賜“御賞”印給皇后鈕祜祿氏,命兩印代替硃筆。凡贊襄政務大臣擬定的上諭,必須加蓋兩印后才能生效,這是咸豐皇帝利用皇太后鉗制八大臣而為之。由于載淳年幼,“同道堂”印自然落到其生母西太后手里。肅順等人卻把“鈐印”僅僅看作“以為信符”的形式而已,他們不允許太后干預政務。為了對付肅順專權,達到“垂簾聽政”的目的,慈禧與奕開始謀求合作。咸豐死后,奕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這令奕一派官僚貴族極為不滿,為了各自的利益,兩宮太后與奕一派很快結成同盟,這些都使辛酉政變的發(fā)生成為必然。
3辛酉政變始末
慈禧與奕等人合謀,加快了政變的進程。1861年九月初,奕以“奔喪”為名趕至熱河。一到熱河行宮,奕就直奔靈堂,嚎啕大哭,面對肅順等人謙恭有禮,并且躲過了八大臣的監(jiān)視,同兩宮太后秘密部署了政變的計劃。在這次密談中,他們都認為在熱河難以發(fā)動政變。八大臣為顧命大臣,名義上掌控最高權力,在熱河影響力頗大,只有借鑾駕回京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發(fā)政變,才能一舉成功。密談后,奕只在熱河停留幾天,就趕回北京謀劃政變。此時朝中掀起了一陣反對八大臣“贊襄政務”,要求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輿論。八月十日,御史董元醇的奏折送至熱河,奏折中直接提出“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更于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眹@這份奏折,熱河行宮里,八大臣與西太后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先是八大臣起草了一份痛斥董元醇的“上諭”,指出“我朝圣圣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何敢更易舊制”,對于這道“上諭”,西太后拒絕蓋印,并且“良久未發(fā)下,并原件留中”,又立即召見八大臣加以訓斥。雙方見面后展開了激烈的爭吵,聲音之大,把坐在東太后懷里的小皇帝載淳嚇得啼哭不止。十二日,西太后還是拒發(fā)上諭,八大臣則以“擱車”相威脅,“日將中,上(指載淳,實指西太后)不得已,將折及其擬旨發(fā)下照抄”,交軍機處發(fā)出。八大臣等人這才“照常辦事,言笑如初”。在這次交鋒中,西太后認識到發(fā)動政變的時間尚不成熟,暫時隱忍,等待良機。八大臣則是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他們認為以后再不會有人妄言太后垂簾聽政,并且疏于防范,這也使得他們難逃政變中失敗的命運。
經(jīng)歷了這次事件,西太后回京的心情極為迫切。她宣布皇帝將于九月初九日正式登基,按祖制,皇帝的登基大典必須在紫禁城的太極殿舉行,這樣八大臣也再無借口滯留熱河,遂決定于九月二十三日起鑾回京。
九月二十三日,咸豐皇帝的靈柩起運回京。載淳和兩宮太后等在避暑山莊麗正門外跪送之后,先赴前一站喀拉河屯行宮跪迎靈柩。第二天一早,行過朝奠禮之后,小皇帝和兩宮太后在載垣、端華等人的扈從下兼程向北京進發(fā),咸豐的靈柩由肅順護送。兩宮太后只用了六天,于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就趕到北京?;鼐┖?,兩宮太后立即召見恭親王奕,為發(fā)動政變做了最后的部署。
九月三十日早晨,兩宮太后和奕 在養(yǎng)心殿召集群臣,當眾宣讀了早在熱河行宮就擬好的上諭,宣布了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犯有“專擅”、“欺蒙”等大罪,將其職務解除。據(jù)記載:“恭親王率周祖培、文祥等入朝待命。載垣等已早到,尚未知解任之信,……見恭親王等大言曰:外廷臣子,何得擅入!”并聲稱“太后不應召見外臣”,正在這時,西太后又傳旨:“前旨僅予解任,實不足以蔽辜”,著“革去爵職拿問”。載垣、端華又以贊襄政務大臣的身份相抗議:“我輩未入,詔從何來?”但西太后事先布置好的侍衛(wèi)立即將其擒拿,褫奪頂戴,幽禁于宗人府。此時,肅順護送靈柩已到達密云,當晚就被慈禧派去的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奕譞等人逮捕,后與載垣、端華一起被關押在宗人府。
這場由西太后和恭親王奕聯(lián)合發(fā)動的宮廷政變史稱“北京政變”,又因政變發(fā)生在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
4辛酉政變對清政府的影響
辛酉政變發(fā)生后,兩宮太后便迫不及待地加封在政變中有功的大臣。首先加封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食雙親王俸祿,參與清政府政權的最高決策。奕一派的重要人物均被加官進級,戶部左侍郎文祥留任軍機大臣,大學士桂良、戶部右侍郎寶鋆出任軍機大臣,自此,清政府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兩大中樞機關被奕一派所掌控。在八大臣的問題上,西太后則完全否定了咸豐帝遺詔的態(tài)度,她以小皇帝載淳的名義發(fā)布上諭說:“載垣、端華、肅順于七月十七日皇帝升遐,即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自居。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并無令其咱政務之諭。載垣等乃造作贊襄名目,諸事并不請旨,擅自主持?!彼煜铝顚⒚C順抄家斬首,令載垣、端華自盡,其余贊襄大臣及其同黨也全部革職,自此,八大臣輔政的局面徹底結束了。
十月初九日小皇帝載淳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定年號為“同治”。上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尊號為“慈安皇太后”,上圣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尊號為“慈禧皇太后”。接著,兩宮皇太后批準了禮親王世鐸等人議定的垂簾章程,其中明確規(guī)定皇太后批閱奏章、召見大臣、裁決政務和確定官員任免。十一月初一日兩宮皇太后帶領小皇帝載淳在養(yǎng)心殿正式實現(xiàn)“垂簾聽政”,開始了清王朝太后臨朝執(zhí)政的創(chuàng)舉。在 “垂簾聽政”的過程中,政務多由慈禧一人決定,這樣,名為兩宮垂簾,實為慈禧一人獨攬大權,這對于之后的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通過辛酉政變,奕一派控制了清政府的內政及外交實權,在晚清政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政變中,英法公使對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的支持與配合開創(chuàng)了西方勢力干預中國朝政之先河。此后,清政府對于西方的態(tài)度也由原來的敵對轉為依附和屈從。此時的清王朝開展了一場以學習西法及西方生產(chǎn)技術為主的洋務運動。以奕為首的中央洋務派集團與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主的地方洋務派相互呼應,洋務運動也加快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中國向近代化發(fā)展的進程。
辛酉政變是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一場殊死斗爭。辛酉政變后,清政府出現(xiàn)了太后“垂簾”,恭親王“議政”的新格局,清王朝后期對內及對外政策有了很大改變。在慈禧當政的同治年間,以奕為首的洋務勢力妄圖在屈辱中實現(xiàn)中外關系的轉折,“借法自強”,開拓晚期近代化的道路。伴隨著這些政策,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進一步加深,同時也推進了清王朝向近代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