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馮陽
摘要:中國土地所面臨的問題,如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和土地規(guī)劃等對于民眾的影響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近幾年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進行反思和調整。本文基于對《中國土地科學》2007年—2014年的數據,對該刊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主要從數據來源和方法、研究主體、研究主題、熱點話題這四個方面入手研究,主要目的是并通過對近8年的研究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配狀況和問題,并且找到解決對策將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分配的科學化、合理化。
關鍵詞:中國土地科學;文獻計量分析;熱點話題
《中國土地科學》主要展現(xiàn)國內外土地科學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了解國外的土地科學研究來指導國內土地研究的方向,反映國內外土地研究的思想和原則,支持土地資源的管理和科學利用,推進土地科學研究技術的創(chuàng)新。筆者通過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在對此刊近八年的發(fā)文狀況進行統(tǒng)計和進一步的分析,以期對中國土地科學的發(fā)展未來的發(fā)展做出思考和展望。
一、數據來源和方法
本文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CNKI)為數據源。檢索了《中國土地科學》從2007年—2014年的文獻,共檢索到論文1987篇,本文的分析將基于這些文獻中的信息展開。并通過計算機辦公軟件EXCEL進行分類,直觀表達發(fā)文現(xiàn)狀。
二、研究主體狀況
研究主體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在一共檢索到的1987篇論文里,第一作者一般學歷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其中博士發(fā)文所占比例最大,共有820篇,占總數的43%。博士后共有340篇,占總數的18%。這體現(xiàn)了論文的高水平和高質量,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土地科學》在土地資源和利用的研究上有一定的權威。其次,從第一作者的所在單位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大學出現(xiàn)頻率極高,共有98位第一作者所屬中國人民大學,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土地勘測規(guī)劃院,共有63位。從一作所屬單位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土地勘測院在研究中國土地資源現(xiàn)狀方面有突出的貢獻。
三、研究主題狀況
分析研究主題的目的是要發(fā)現(xiàn)主流的研究領域和熱點的研究問題。研究主題主要從關鍵詞,高頻詞和主題研究領域進行分析。
關鍵詞是對一篇文章的研究主題和內容做出最為簡潔、直觀的表述,通過關鍵詞可以使讀者對文章主旨有快速的了解。表1所列關鍵詞是近8年來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二十個。這些高頻詞代表了這些年來土地研究取向的總體分布。位列前幾位的“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是最能代表本刊發(fā)文宗旨的關鍵詞。土地資源的管理并不是單純的土地整理,應該是合理的調整土地與生態(tài)自然、失地農民和的資源的關系,并努力使其平衡發(fā)展?!巴恋厣鷳B(tài)”的平衡、“征地補償”的標準和方式和“失地農民”的安置與補償也是最近幾年我國土地突出問題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最近幾年的熱點問題。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將我國現(xiàn)有的土地管理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建設用地使用不合理:縱觀全國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土地利用粗放、分配和布局的不合理、建設項目重復等問題。從城區(qū)建設用地狀況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舊城區(qū)土地利用效率低、閑置嚴重與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外延擴張發(fā)并伴隨不平衡現(xiàn)象的產生;農村宅基地建設中閑置現(xiàn)象十分嚴重。
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1)征地補償問題:土地征收是以國家在給予補償的基礎上,強制取得集體土地所有權。建立清晰明確的征地補償標準和給付條件是補償問題中的重點和難點。(2)征地補償分配和管理問題:征地補償款是由國家和政府通過行政方式下發(fā),但是補償款被層層截留,到最底層的農民手中往往所剩無幾;而本應屬于集體組織的部分補償費,也得不到恰當的適應,還存在著被村干部私吞的情況。由于當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被征地后農民往往得不到良好的社會保障,可謂“因征而失,因失而貧”。(3)政府部門存在違法用地的現(xiàn)象:近年來,土地違法案件頻頻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其中甚至有政府部門行為失當所引起的違法。有統(tǒng)計數據表明,各級地方政府的違法用地行為約占土地違法案件的六成以上。究其原因,最為關鍵的就是缺乏有效的責任問詢機制,在發(fā)生違法用地責任追究時,政府領導的責任追究制并沒有效率,這也就讓地方政府的違法用地更加猖狂。政府部門的土地違法行為很多時候往往是由于有關部門一味追求政績所造成。(4)地籍管理基礎工作落后:地籍管理工作任務重,技術性強,但地籍管理部門一般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較低,形成管理基礎薄弱的局面,在舊城區(qū)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甚至出現(xiàn)管理失控。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從高頻關鍵詞可以讓我們了解土地資源的發(fā)展狀況和以后土地研究的方向。
四、熱點話題
本文從近8年的論文中檢索到一些熱點話題,如表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變。應努力分析在征收土地補償問題,土地產權,失地農民和生態(tài)補償等問題。
1. 征收土地問題上主要分析補償主體、范圍和補償方式這三個方面
補償主體即是對征收土地后對一些依賴土地生存而失去生活之源的農民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金的主體,在征地補償中占據重要位置。通常,我國政府部門在土地征收后,再將土地賣給地產開發(fā)商。所以政府扮演的角色必須是中立且是公平的,為確保政府部門在征收補償過程中做到公正合理,應當確保受益人的合法權益,若沒有受益人,由政府作為補償主體。
近幾年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就是有關征地補償標準,因為補償標準是否完善直接關系農民所獲補償金額的大小和是否有保障。我國征收標準和范圍一直不夠明確,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利益,也需要確保政策的行之有效,是近幾年我國大多數學者一直在討論和分析的問題。
對于征地補償方式的改革,也是近年來的熱點。一些學者在征地補償中將政府、集體與個人共同集合起來,繳納保險費的辦法,社會保障體系面向失地農民,并給予一定補償。提出應該重視補償方式和辦法。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采取一次性補償方式,所以,一些學者提出了多種方式復合解決補償問題。
2.對我國土地產權界定的分析
所有權主體虛位,權能模糊。我國國有土地產權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劃分不夠明確,各級政府在對土地資產的所有權界限不明,容易造成不同層級政府部門間權利糾紛的出現(xiàn)。
集體土地也存在類似問題,完善集體土地所有權,必須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國家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過分限制與干預只會導致政府越位,權責不清。積極維護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完整性, 確保集體土地利用率和市場流轉,是政府的本職工作。
3.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
關于失地農民的補償從貨幣補償到社保安置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貨幣補償模式是政府以資金的形式補償失地農民。而社保安置主要是以社會保障的方式安頓失地農民的生活,主要體現(xiàn)的是“安置”。但是補償和安置的核心都是解決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在安置過程中,要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
土地換社保模式就是以土地補償款作為社會保障的資金,為農民買取社會保障。這一模式已在一些地區(qū)取得了良好的實踐。例如:成都市對失地農民按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劃分,從而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來實踐土地換社保這一模式,對進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失地農民不再發(fā)放土地補償費和其他補助。上海市在面對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上,建立了小城鎮(zhèn)社會保險制度,對于失地農民不但給予補償金,還要求所有失地農民參保,并建立一定的補充社會保險費,此舉解決了農民失地后就業(yè)的基本生活保障,也使得失地農民的養(yǎng)老問題得以優(yōu)化。
從這些熱點話題中我們可以了解近幾年我國土地資源研究的趨勢和方向,能更好的為以后的土地資源研究提供更多經驗和方法,也為未來的研究尋找突破口。
參考文獻:
[1]馬睿.被征地農民安置制度深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4(08).
[2]張紅,于楠,譚峻.對完善中國現(xiàn)行征地制度的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05(03).
[3]孟繁元,熊建華,李晶.國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yè)經濟,2006(10).
[4]于學花,中國征地安置模式創(chuàng)新及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05(12).
(作者單位:王霞,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馮陽,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