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才
筆者曾就解決中年級閱讀教學“教(學)什么”的問題,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教(學)朗讀,展開想象,豐富表象;二是教(學)默讀,動筆動腦,提出問題;三是教(學)略讀,提高速度,粗知大意;四是教(學)品詞析句、組句構(gòu)段,促進表達。歸結(jié)為一句話,“要教學生借助具體的課文,積累種種遣詞造句、組句成群、構(gòu)段成篇的語言樣式和語言材料,感受其妙處,體會其效果,習得其方法,主動地運用于語言實踐”。如此日積月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必然漸行漸近、潛滋暗長。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從近年所主持的教育部重點課題“國際閱讀素養(yǎng)框架下的我國小學閱讀教學和測試改革的實踐研究”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特別是基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測試改革的微抽樣研究中得到啟示: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要在提高學生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觀點表達力上下功夫。
所謂“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觀點表達”是指,在閱讀中產(chǎn)生自己的觀點,并組織文本信息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與文本親密而深度接觸——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邏輯論證過程,是批判性思維過程,是深度閱讀過程。這個過程表現(xiàn)為理解能力(包括概括、推論、說明、歸因)、基于文本情境的寫作能力、評價能力和質(zhì)疑問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能力,在閱讀素養(yǎng)測試中,主要以主觀題(包括封閉性簡答題和開放性簡答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主要以講述和論述來培養(yǎng)。
在對四年級學生進行的閱讀素養(yǎng)微抽樣測試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觀點表達”能力總體表現(xiàn)偏弱,得分率都不足五成(表一),其中的簡答題的得分率更是低至三成(表二)。
造成高層次閱讀思維能力(理解、運用、評鑒和質(zhì)疑·創(chuàng)新)和學生組織語言表達觀點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閱讀教學中訓練不到位:一方面,評價能力和質(zhì)疑能力訓練嚴重缺位,如“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二學段)“體會其(有關(guān)詞句)表達效果”(第三學段)落實不到位,讓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概率更是低至僅占教師提問的三百分之一;另一方面,課堂提問,學生多以口頭回答,鮮見筆頭回答,造成學生的思考碎片化、淺表化,或含糊其辭、或零零碎碎、或淺嘗輒止,嚴重不能勝任解答閱讀素養(yǎng)測試中的簡答題。因此,提高學生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觀點表達力,一方面,要提高“提問”(包括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的質(zhì)量,以提出高層次閱讀思維的問題為主;另一方面,要適當增加筆答訓練。此外,要強化學生講述和論述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講述
講述,即將作者的書面語言轉(zhuǎn)換成學生自己的口頭語言,這是發(fā)展學生“口頭書面語”的最佳形式。講述,可以分為復述和概述兩種。
1. 復述。復述時,可以即興發(fā)揮,或添加一些內(nèi)容、或省略某些內(nèi)容,甚至改動情節(jié)、添加情節(jié)等。這種形式特別適合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的學生:一則,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擅長編故事;二則,故事(包括童話、神話、傳說、寓言、小說)類課文特別多。如,復述《陶罐和鐵罐》這個故事,并改動故事的結(jié)尾:鐵罐并沒有完全氧化,只是銹跡斑斑、破爛不堪。此時,面對完好如初的陶罐兄弟,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要講故事,必先讀熟故事,但是,讀熟了故事并不等于會講故事。換言之,講故事有“講”故事的方法。講故事的方法是要教師教的,是要學生運用方法去練習講故事的,反復練習了,才能形成講故事的能力。會講故事的人,閱讀能力不會差,表達能力也差不到哪里去。
2. 概述。概述,先要概括,然后講述。概括要講究方法(策略),簡明扼要。不論是從學生實際表現(xiàn)來看,還是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的概括能力都不盡如人意。如,測試題目“第三天夜里,發(fā)生了什么事?”“作者圍繞‘楊柳寫了哪些事?請舉出三個事例”等涉及概括能力的簡答題,得分率分別為41?郾3%和47?郾7%。
教學中,我們常??吹竭@種現(xiàn)象:一進入課文閱讀,教師必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或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讀書思考若干時間,教師指名幾位學生回答。對于學生的回答,缺乏準確的評價,對于誰更“簡練”、他/她怎么“簡練”、哪里該“簡”(簡?。┠睦镌摗熬殹保ㄌ釤挘┚苟际且还P“糊涂賬”。此其一。其二,不論什么文體(童話、小說、散文、詩歌、說明文、說理文)一概“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或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其實,不同文體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思維模型,如,童話、小說,要根據(jù)“人物、情節(jié)(事件)”來概括;說明文則“主要介紹了某物的特點(功能、性質(zhì))”;說理文則“主要說明什么事理(觀點)”,散文、詩歌是不宜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同一篇課文,也可能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如,注意根據(jù)標題、起始和終結(jié)段、中心句(段)的提醒來概括等。
課堂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當然概括能力不會好到哪里去。概括不到位、講述如何到位?概述不到位,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分率不足五成也就不足為奇了。PISA研究人員得出一個結(jié)論,“與學生閱讀成績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學習策略為:概括信息策略、理解與記住信息策略和監(jiān)控策略……從上海以及OECD平均來看,作用最大的是概括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指數(shù)每增加1個單位,上海學生對應(yīng)的閱讀成績增加32?郾9分,OECD各國平均增加41?郾9分,該指數(shù)能解釋上海學生閱讀成績差異的13?郾7%,高于喜愛閱讀指數(shù)的解釋率,能解釋OECD平均21?郾1%的差異”。因此,訓練概述能力要講究策略,科學訓練。
二、論述
論述,即闡明作者(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闡明作者的觀點,還是闡明自己的觀點,都要做到有理有據(jù)——組織文本信息來論證觀點。
1. 闡明作者的觀點,實質(zhì)上也是“講述”的過程。作者的觀點有時是顯性的——寫得明明白白,如,“誰都有生活的權(quán)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觸摸春天》)——作者把自己的觀點直接寫出來(一般表現(xiàn)為“議論”和“抒情”);有時是隱性的——蘊藏在故事中、隱含在字里行間,如,“不要歧視殘疾者,要隨時給予鼓勵”(《掌聲》)——作者的觀點是蘊含在同學給予“英子”的掌聲中、隱藏在她給“我”的信中。閱讀時,對于作者顯性的觀點,要闡明作者得出觀點的思維過程。比如針對“誰都有生活的權(quán)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句話,教師常常以“讓我們結(jié)合課文和生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這樣的思考題出現(xiàn)?!罢f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實質(zhì)上是闡明作者說出“這句話”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只停留在“解釋”這句話的“意思”上。作者是怎么“說出”這句話來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經(jīng)歷:閱讀(檢索信息)→思考(理解信息)→表達(組織信息)這個完整的言語實踐過程。這個過程也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獲得和發(fā)展的過程。我們以閱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為例,來聚焦這個“言語實踐”過程。
閱讀(檢索信息):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鄰家盲童安靜整天在小區(qū)綠地上流連。一天早晨,她在花叢中穿梭,竟然用雙手“攏住了那只蝴蝶”,“許久,她張開手指”放走了蝴蝶。“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安靜”“沒有驚動”她。因為“我仿佛看見了她多姿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要讓她“細細地感受著春光”。由此,“我”悟出“誰都有生活的權(quán)利,誰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這樣的道理。
思考(理解信息):(討論)“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指什么?“我”為什么“沒有驚動”她?“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是指“我”揣測安靜的這“一次全新的經(jīng)歷”、她“心靈來到了一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以及此刻蝴蝶在她心上述說的“飛翔的概念”。如果“我”不是“靜靜”地看著而是去“驚動”她,她的內(nèi)心世界也許就只有“我”告訴她的內(nèi)容(是“我”對蝴蝶的理解),不屬于安靜“自己的”,也就不再“繽紛”了。
表達(組織信息):即將上述“閱讀”和“理解”所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包括口頭說和筆頭寫)出來。當然,“口頭說”出來每一位學生都要做到,“筆頭寫”下來則不一定每一位學生都去做。
2. 闡明自己的觀點。這里所謂“自己的觀點”即“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及“閱讀反思和批判”等。不管是“感受、體驗和理解”還是“反思和批判”,都不能離開文本任意發(fā)揮,而必須基于文本,通過組織文本材料來證明之。這類訓練,通常表現(xiàn)為評價文本的內(nèi)容(觀點)和形式以及懷疑甚至質(zhì)疑,如,“不像哈默一樣先勞動就獲得食物的‘逃難的人有沒有‘尊嚴”?(《尊嚴》)“課文主要以人物對話的形式來寫,你認為這樣寫好不好?”(《小木偶的故事》)“‘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中的‘探用得準確嗎?”(《鄉(xiāng)下人家》)
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盡可能考慮周全,分點闡述,簡潔明了。如,你認為作者用“7S”簡稱平潭旅游的“七個方面優(yōu)勢”[陽光(sunshine)、沙灘(sand)、海水(sea)、石頭(stone)、海峽(strait)、購物(shopping)、運動(sport)]好不好?請你根據(jù)文本資料說明理由(學生閱讀素養(yǎng)測試題)。學生作答:我認為很好。因為如果不這樣概括,漫無目的地寫那些名勝,就抓不住重點。萬一不用“S”開頭的單詞離實際較遠,寫出來則會離題,概括也不容易。而記憶“S”開頭會較快,如果直接記那些特點可能會記不住,并且不會有很深的理解?!?S”還有一種特殊神秘之感,激發(fā)其繼續(xù)閱讀的興趣。這位學生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理由很充分。但是,語言啰唆,必須訓練其簡潔精練地表達。要求學生先想清楚“認為很好”的理由;接著分點說明;第三,每一點涉及一個方面,言到即止,如:我認為很好。因為:1. 抓住重點;2. 便于記憶;3. 有神秘感。
第二學段是“學習閱讀”向“從閱讀中學習”過渡的關(guān)鍵期,所以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xié)會自2001年開始,每隔五年進行一次“全球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簡稱PIRLS),旨在探討約九歲兒童(小學四年級)的閱讀成就。其紙筆測試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層:第一層,能尋找明確的數(shù)據(jù);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篇章及發(fā)表意見;第四層,評價篇章內(nèi)容及語言形式。其“第三層”和“第四層”就是“基于文本證據(jù)的觀點表達”能力(高層次閱讀思維能力),也是這個學齡段孩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訓練點,而訓練的有效途徑是講述和論述。
(作者單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