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宗琴
摘 要
隨著英語在全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高職院校更應該重視英語教學,尤其是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不能僅把英語教學當成是語言類教學工具。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以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并進一步分析了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不僅只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更凝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內容,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僅是把英語知識當成一種工具,而忽略了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文化意識缺失,不利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視野范圍、雙語思維能力以及英語的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據(jù)優(yōu)勢。
1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
1.1 沒有對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培養(yǎng)引起高度重視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漸頻繁,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種類,在跨區(qū)交流中使用的更加頻繁,但是僅是掌握單純的英語語言是不夠,還需要具有跨區(qū)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中更加的順暢與恰當。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更加注重英語短語以及詞匯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且受我國應試教學的影響,高職院校設定的英語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應付英語AB級考試或者是四六級考試,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注重詞匯與語法的練習,而沒有更多精力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從而導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無法提升。
1.2 教學模式單一影響了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的提升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一般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的模式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強調對英語基礎知識以及教材內容的掌握,而主要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從而導致英語課堂氣氛相對沉悶,無法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跨區(qū)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陷入困境。
1.3 教師自身的跨區(qū)文化意識相對薄弱
英語專業(yè)教師在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專業(yè)英語教師有責任與義務促使學生掌握好英語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并需要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外的風土文化以及相關的文化,這就對教師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與教師的跨文化知識有很直接的關系,教師跨文化意識較高就能夠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英語專業(yè)教師雖然具有較強的英語專業(yè)知識水平,但是跨文化知識背景以及意識相對薄弱。即使有些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但是英語文化知識卻不是很高,這就無法滿足學生對跨文知識的追求,跨文化意識也就無法有有效的提升。
2 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2.1 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有著悠久的歷史遺跡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英語詞匯及語法只能夠表達出英語的表面知識,如果在英語教學中僅是重視詞匯與語法知識,而沒有把英語知識的學習與英語文化背景建立起必要的聯(lián)系,那學生就無法掌握真正的英語,而且在對英語的運用中也不能夠得心應手,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提升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快的掌握英語基礎知識,而且有效的提升了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2.2 對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由于利于學生拓展視野
英語語言所謂世界通用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主要涉及到語言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藝術、宗教、文學、科技等,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這些背景知識就相當于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面,而且隨著學生視野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得到拓展,這就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以及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逐步導入相關文化知識,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會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外國文化,而且又能夠繼承優(yōu)良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并在實際運用英語的過程中不斷使中國文化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
2.3 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雙語思維能力
文化是語言形成的根基與靈魂,語言是文化表達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語言都是各個民族文化思想的結晶。隨著社會逐步朝著多元文化的發(fā)展,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也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但是如果在英語教學中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不能夠唐學生對英語有全面且深入的認識,那么學生所學習到的英語知識就只能算是一種語言表達的工具,而無法真正的發(fā)揮出傳情達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使學生更好掌握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有效的提升理解力以及雙語思維能力。
3 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途徑
3.1 改變觀念,重視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英語語言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職院校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教學中更重視英語詞匯及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這不利于學生對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因此這需要高職院校改變觀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從而為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提供重要的保障。
3.2 更新英語教學模式
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這會導致英語教學課堂比較沉悶,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很難促使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這就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可以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課堂學習氣氛,同時充分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英語教學課堂上,英語教師由于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英語教學氣氛比較沉悶這就需要教師逐步改變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比如說: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模式等,從而使學生在了解英語語言學習的背景之下,提升對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達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以及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僅是利用課堂時間無法起到很多的效果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使課堂時間得到延伸,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閱讀一些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學作品以及新聞事實,或者是者是鼓勵學生學習一些英文正版歌曲等,為學生營造一張英語文化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跨文化意識以及應用能力的提升。其次,可以把多媒體技術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改善傳統(tǒng)課堂上沉悶的教學氣氛,而且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正版英文歌曲或者是原版的電影片段讓學生進行賞析,從而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語言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積累更加豐富的語言國文化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3.3 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英語專業(yè)教師是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主要引導者,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因此首先需要英語專業(yè)教師要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跨文化培養(yǎng)意識不強,無法把跨文化知識內容融入到教學中,無法有效的幫助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導致學生的在跨文化交流中無法發(fā)揮出優(yōu)勢,這就需要英語專業(yè)教師要改變自身的觀念,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改變教學方法,把跨文化內容融入到教學課堂上。其次,英語專業(yè)教師要逐步提升自身跨文化素養(yǎng),英語專業(yè)教師可以經(jīng)常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培訓班或者是參加舉辦的文化講座或者是學術交流會,不斷是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只有這樣教師在能夠在把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時,才能夠更加具有信服力,更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出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再次,英語專業(yè)教師不僅要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化內容,還需要掌握其他國家深層的國家文化,比如說:德國、法國等,只有教師具備更多的跨文化知識積累,才能夠具有更高的文化敏感性以及鑒別力,更好的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行培養(yǎng)。最后,英語專業(yè)教師還要為學生掌握不同國家的文化構建橋梁紐帶。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幫助學生對不同的國家文化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避免學生用本民族文化的標準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更要避免學生崇洋媚外而忽視了本民族文化。這都在無形中加大了對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只有要逐步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以增強學生款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實效性。
總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增強度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而且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以及學生雙語思維能力,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真正的成為雙語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明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更新英語教學模式,同時英語教師要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有效的提升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