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趙陽
近日無錫蘇珈美術館舉辦的“蒲草文心——中日韓國際菖蒲品種展”,可謂轟動一時。展覽藝術總召人王大漾先生所植菖蒲頗具文心。王大漾認為,他更關心菖蒲自身的美好;以及他和菖蒲之間的聯(lián)系。去年蘇珈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天下第一”。大漾菖蒲藝術展”,使他冠以了“江南草圣”的名號。
此前王大漾為人熟知的是其淡然蕭疏的畫作,但當他擺弄起菖蒲時既像農(nóng)人愛惜作物、又似藝術家著迷于作品的雅趣。從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崗位上退休后,他深居簡出,不問名利,種草養(yǎng)蒲,作畫賞物,真真如他的自號樣,是個“太湖散人”。
王大漾和莒蒲的結緣,要從兒時談起。少時他跟隨老師讀圣賢書和詩詞文章,總能見先生案頭置放盆莒蒲,極小極綠,每欲伸手觸摸,都會被先生制止。后來王大漾知道是古代文人的案頭清供,看蒲草可以解眼乏。王大漾所養(yǎng)的第盆莒蒲已有十五年之久,大規(guī)模的植養(yǎng)菖蒲則是近些年的事。他籌劃在無錫住所的獨棟院落內(nèi)造個蒲園,目前正在施工階段。他把菖蒲分藏在院中兩處:處是向陽的大棚,
處是背陰的隔斷問。進得兩處,只見滿目綠意,錨落有致,山野之氣撲面而來。
“野生莒蒲長在深山中,我們把它們請到家里來養(yǎng),就要模擬個深山環(huán)境,要通風,不然莒蒲會發(fā)爛,但過度吹風葉子則會發(fā)黃......”,王大漾對研究莒蒲的種植、供養(yǎng)、文化、來歷,都有豐富心得,他將之都注入著作《蒲草》一書中。他認為很多事情古人并沒有做,今人把它做出來、做好,就是繼承與發(fā)揚的深意所在。
“千世隱懷一芥中”——菖蒲和文人精神
在千年的中國文人傳統(tǒng)中莒蒲早已出現(xiàn),蘇軾、陸游,都是愛蒲之人。莒蒲被認為是性靈之物,簡潔出塵,蘇東坡說它“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王大漾認為這句話是莒蒲精神的總綱:“長于深山遠溪,酷寒之天百草凋敝,唯菖蒲碧綠,這是忍寒苦;隱居隔世之山,無人看它,也無需別人去看,依然長得精神,傲然挺拔,是為安淡泊;以清泉為伍,在污染的地方生長不出來,所有狀態(tài)都是干干凈凈,是為伍清泉;以白石為朋友,白石上沒有任何泥土,但它的根就扎在白石之上,所謂不資寸土,是為侶白石”。
對于文人士大夫來說,菖蒲的這些自然品性,正是高土與君子追求的精神境界。既雅且正,“雅”為修養(yǎng)和文質(zhì),“正”為浩然正氣,莒蒲獨兼二者,自然深得文人雅土的青睞。
常聽“蒲香雅致”,菖蒲的香味亦符合中國文人對香氣的美學追求。王大漾描述它為“線”狀的香味,“絲絲,徐徐襲來,若有似無,有意聞不到,無意中卻進入鼻息。就如品茶之理,上好的茶香不求對味蕾的>中擊感,重要的是能回甘?!彼€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講究持久力的特點,這種“品”并非要馬上>中擊你、震撼你,而是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慢慢滋養(yǎng)心田。
莒蒲還時常入畫,王大漾介紹說:“徐文長畫過莒蒲,金冬心的莒蒲畫得太好了,不同畫家的性格也都會在他們所畫的菖蒲中展現(xiàn)出來。黃賓虹自己種莒蒲,他有張照片,后面就是盆菖蒲。朱屺瞻晚年就專門種菖蒲?!?/p>
他自己作畫,所養(yǎng)菖蒲也常入畫中。“文如其人”“畫如其人”,中國式文化經(jīng)驗的表述背后隱含著個體對自身品格及精神境界的要求和修煉。不事功利,追求自然和精神世界的相通,所養(yǎng)莒蒲文雅,所畫菖蒲簡淡,可謂彼此映射、相得益彰。
匠心獨旨——菖蒲的種植和供養(yǎng)
王大漾介紹道,明代《遵生八箋》把菖蒲分為六種:“金錢”“牛頂”“臺蒲”“劍脊”“虎須”“香苗”。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金錢莒蒲和虎須莒蒲般都是朋友問互相分得,有些莒蒲則是他自己去野外尋來,“實際上我們的‘金錢莒蒲和‘虎須莒蒲,都是以前江南帶的文人流傳下來的,我們等于通過各種渠道,像接力棒樣把它分過來再養(yǎng)?!倍巴獾妮牌巡蛇^來,則要經(jīng)過修剪,養(yǎng)上幾年,才會在野趣中顯出文雅。
王大漾種莒蒲,多采用明代的附石菖蒲種植。所謂附石,即它不光是種在盆里,而是附著在石頭上。王大漾會從石頭上打洞、引水、選擇角度,讓莒蒲與石頭渾然—體,并在石上刻字。他覺得附石種是大自然的載體,讓人有種“臥游”之感,即便躺在家中,看到它,心中也有暢游自然的感覺。
他所選用的石材包括太湖石、英石、昆石、靈璧石,還有別出心裁的戈壁石、瓦片等。所選托盤也極其考究,因為植蒲造型“是門藝術,并非田地里種菜”。他愛歷經(jīng)時光撫摸的老石盆,也愛古雅沉靜的紫砂盆。他亦會依據(jù)手邊的舊物,按照蒲草的長勢外形改造成搭配和諧的蒲草盆。他說,造景完畢并非最后的完成,還需要日日呵護,天天變化,清氣始顯,所謂人工加天工,人工半天工半。他稱之為“立體的詩”。
王大漾認為自己從事文人繪畫幾十年,對文人理論和傳統(tǒng)脈絡的理解幫助他打理出了莒蒲的文氣和雅致。他還推崇“匠人精神”,認為流的藝術家首先是流的匠人,只有將精湛的技藝和文化素養(yǎng)結合,才能誕生好的作品,這好的作品既指純藝作品,也指工藝作品,正所謂“由術達藝”。
莒蒲的審美標準講究“短、細、密”,這背后自是象征高土對欲望的克制,對品格的追求。他自認對莒蒲的植養(yǎng)并無其他,不過是真心付出和順其自然。莒蒲不是人所刻意去“養(yǎng)”,而是用喜愛把它請到了生活中來,陪伴、愛護、欣賞它的生長。他說,“菖蒲成全了我”。
“一草一世界”——小中見大的文化意蘊
對“草圣”這名頭,王大漾認為并不敢當,但若喚他“草癡”,他倒會欣然接受。他愛蒲草有形可見的美好,亦愛它引人遐思的氣息精神。就如他說,養(yǎng)蒲的院子不在大小,在于和自然的溝通。
他喜歡從前的隱土對人性自由的追求,在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他用自己的途徑和方法來實踐著理想狀態(tài)。
他同時對文化的復興和傳承有著高度的自覺。他說,靠藝術來說話,我們要把自己看得不重要,隱去自己,
心意做事,文化才能做好。
對于目前菖蒲文化的流行,他用非常開放的、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看待?!笆挛锏牧餍惺呛檬?,但如果弄不好,容易把這件事物給弄淺了。喝茶、彈琴也都
樣,如果不能從文化底蘊出發(fā),僅僅只是跟風與時髦,那就喪失了喝茶與彈琴的本來面目。我希望莒蒲流行,讓更多人去了解、去喜愛,但絕對不能將它弄低,所以我要寫書,
本本地寫下去,以挖掘莒蒲的文化內(nèi)涵?!边@次在無錫舉辦的菖蒲展,也有很多年輕人參觀,既出他的意料,又使他欣慰。有些年輕人回答他說覺得展出內(nèi)容很“潮”,讓他看到了古老的莒蒲文化的當代性顯現(xiàn),因為在日益逼仄的現(xiàn)代生活空間和生存空問中,小小的菖蒲能夠連接起人和自然,令人心中寧靜。
菖蒲雖小,小中見大。
清晨,他習慣早起去問候那些菖蒲朋友,再到自家小院看看哪朵花開了,哪棵草冒了新芽,魚兒是否開始繁殖,是否有新的烏兒客人無意中闖入這個世外桃源,打算筑窩。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王大漾擺弄他的菖蒲,渾然不知年歲,而他和菖蒲之間,已然已是個完整世界。
王大濛植蒲小秘訣:
菖蒲對濕度要求較高;
菖蒲需種于通風處,但不宜直接吹風,否則水分易蒸發(fā),葉尖易焦黃——不過菖蒲即便葉子焦黃,只需剪掉就可重新長出新葉;
菖蒲如果種在陽臺上,可以在地上、墻邊鋪上老青磚,因為青磚是吸水的,還可以在青磚下鋪黃沙,黃沙也可以吸水;
夏天,必須重視遮陽,陽光弱一點沒關系,反而長得好;
冬天,準備泡沫盒子,把菖蒲放在里面,上面蓋透明塑料薄膜或玻璃,留出一點空隙,放在玻璃窗后面保持一定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