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鵬
[摘 要] 農(nóng)村學校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與愛護,其在人格形成、心理發(fā)展、人性成長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文章就發(fā)揮家校合作功能,探索出對學校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從中培養(yǎng)留守兒童積極、陽光、自信、向上的心理品質。學校應側重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室作用,及時提供心理疏解平臺,以彌補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之愛的缺憾。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提速,奔廣奔蘇浙務工人員不斷增多,我國農(nóng)村留下了近4000萬兒童獨自或由爺爺奶奶等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管下生活學習。這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跟父母分離,從小缺乏父愛母愛,獨自面對生活與學習,因此造成了心理發(fā)育不完善,人格不健全。而在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jīng)直接影響其學習和身心健康成長,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也給整個社會帶來各種問題與困惑。學校應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關愛與呵護,以健全他們的心智,完善他們的人格,使其陽光快樂地成長。
一、發(fā)揮心理咨詢的主陣地作用
留守兒童身心正處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思想極不穩(wěn)定,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由于自身的閱歷和知識的局限,造成他們各種苦惱和困惑,加上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煩惱和苦悶無處傾述,從而引發(fā)留守兒童心理成長障礙。因此,學校應該側重關注關愛這部分孩子的心理教育,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給留守兒童的心理疏解提供平臺,以彌補留守兒童缺乏父母之愛的缺憾。其一要加強學校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建設,定期進行教師心理輔導培訓,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素質和素養(yǎng),掌握心理輔導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疏導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讓留守兒童心理有問題時有人可傾訴,有地方可宣泄,有困難可解決;其二要規(guī)范建設學校心理咨詢室,不要讓心理咨詢室成為“虛門面”“高門坎”,而是要將心理咨詢室布置適合留守兒童,體現(xiàn)體貼溫暖,讓心理咨詢室成為留守學生的溫馨家園,成為留守兒童心靈的港灣,真真實實發(fā)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其三要切實加強心理咨詢教師值守制,不要讓心理咨詢室門前冷落,心靈信箱灰塵滿布,杜絕值班輔導教師坐在咨詢室天天與報紙、茶杯對話,一方面是心理咨詢無事可做,另一方面是學生心理問題重重,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安排親情接觸課,掃除留守兒童心理的陰霾,教師隨時洞察學生心理與有心理疾障的學生經(jīng)常交流,及時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幫他們樹立起穩(wěn)定、健康和積極奮發(fā)的正常心態(tài)。
二、建立教學與心理教育相貫通長效機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教育機構、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留守兒童這一群體。貴州師范大學的張頁教授在2008年主持進行的《通過系統(tǒng)干預手段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實效性研究》,對50名留守兒童開展為期一年的系統(tǒng)式干預,從被試兒童,教師,家長和班級同學幾個層面,通過團體咨詢、個別咨詢、教師參與式培訓、班級主題活動和對家長輔導等多種干預方式進行系統(tǒng)干預。結果顯示,應用系統(tǒng)干預理念和技術對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學校教師要密切關注這一群體,充分發(fā)揮在教學課堂上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買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可對留守學生進行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學會快樂生活的心理教育;在教學《窗前的氣球》時,可以對留守兒童進行互幫互愛,交真心朋友,做會愛知愛懂愛的陽光心理教育……其實,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除了語文課程還有很多課程都是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的好教材。如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愛社會、愛父母、交朋友、做人真誠、做事積極等心理輔導教育的課文教材比比皆是;在科學課程中可以培養(yǎng)留守學生自己動手、愛自己、認知社會的心理教育;在美術音樂課程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愛美、發(fā)現(xiàn)美、贊美美、向往美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課堂中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樣,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
三、發(fā)揮“影子輻射”作用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現(xiàn)象仍會長期存在。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多數(shù)時間還是在學校度過的,為此,學校和教師要勇于擔當起對這部分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的義務,要花更多些的精力和時間去關注和關愛這部分孩子。在學校中應多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相關活動。開展“留守兒童”贈一張生日卡、寫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等內(nèi)容豐富、簡便易行的活動,讓每位“留守兒童”過一個快樂的生日。開展“生活自理能手”“雛鷹爭章”“我自主我快樂”“看誰進步快”評選活動,開展“與黑網(wǎng)吧告別”“安全在我心中”“做文明學生”等活動。通過活動,讓留守學生跟普通學生一起享受快樂,一起成長,使其感受溫暖,使留守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快樂,在活動中收獲。
四、發(fā)揮社會參與功能
留守兒童是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留守兒童,全社會應該共同參與,使留守兒童享受到同其他同學一樣的教育和關愛。所以,全社會都應該為留守兒童營建起幸福的家園。學校通過家校合作方式,形成教師主導、家長配合參與的心理輔導長效機制,因人而異地進行心理障礙排除,才能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為此,學構要建立留守兒童的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為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志愿代理家長,跟留守兒童接對子,讓留守兒童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同樣得到關愛。代理家長通過給留守兒童寫一封親情書信,來次“真情告白”,拉近與留守學生的距離,同時引導留守學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代理家長監(jiān)督、指導“留守兒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長輩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給遠方的家長寫一封親情書信,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并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的傳統(tǒng)美德。為家庭、班集體、學校爭光添彩,培養(yǎng)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讓留守兒童擁有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心理。因此,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是家庭、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提高認識,協(xié)調(diào)一致,為此做出積極努力,使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受到同樣的關愛,把健康成長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五、建立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機制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為了生計外出務工,把孩子寄養(yǎng)在親朋好友家里或交付給年邁的長輩照看,而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勢群體。解決農(nóng)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障礙是一個長期性的社會話題,對于兒童來說最好的環(huán)境就是父母本身。通過家校合作,解決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障礙顯得尤為重要?,F(xiàn)今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留守學生與其家長面對面的直接溝通。一是建立留守學生家長QQ和微信群,利用不同的時機,讓學生有機會跟其家長直接對話、面對面交流,肯定留守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鼓勵留守兒童的每一小步的好的改變,持續(xù)開展“笑臉行動”。為了留守兒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按要求做到“三個一”,即每半年開展一次家訪,幫助其家庭解決困難,指導委托監(jiān)護人加強和改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每三個月與留守兒童父母通一次電話,通報孩子的情況和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并征詢意見;每一個月與留守兒童開展一次活動,開展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幫扶。關愛人員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加強留守兒童節(jié)假日管護,確保留守兒童安全快樂地度過節(jié)假日。每所學校都開通親情電話,將電話號碼公開,為留守兒童在節(jié)假日與家長聯(lián)系提供方便,增進學生與家長的感情。
留守學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關注。學校和教師要努力探索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讓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嚴慈相濟,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yǎng)他們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促使他們健康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