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是在學案教學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更高效的課堂教學,而產(chǎn)生的一種獨特的教學模式。筆者以“結晶”教學為例,說明如何巧妙使用活動單導學,以達到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活動單導學;教學效率;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51-2一、教材分析(略)
二、學情分析
本章是初中化學課程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重要的身邊的化學物質,溶液是繼學生認識氣體(如氧氣、二氧化碳等)、固體(如常見的金屬)、液體(如水)后接觸到的一類成分更為復雜的化學物質。而“結晶”則是在一定條件下,固體物質從它的水溶液中析出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身邊的生活實例“海水曬鹽”就是一個常見的“結晶”實例,陌生的是如何運用化學原理來解釋這一事實。
九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表現(xiàn)欲強,經(jīng)過七年級生物的學習和八年級物理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創(chuàng)設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從而達到獲知、激情、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2.投影“青海鹽堿湖的美麗景色”和“鹽場海水曬鹽”兩張美麗圖片,提出問題,中國有句古老的諺語“冬天撈堿(Na2CO3),夏天曬鹽”,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嗎?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一是通過溫故兩種具有代表性物質(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情況,為結晶方法的選擇打下伏筆;二是通過展示兩張自然界中獲得晶體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入新課。
(二)課堂活動
過渡:接下來請各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兩個探究實驗,模擬上述圖片中的情境。
學生活動一:
學生歸納總結、展示:
教師板書:2.結晶的方法及適用范圍:
ppt投影:
(1)蒸發(fā)溶劑結晶法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物質
(2)降溫結晶(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法)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物質
此時,老師觀察到好多學生對以上兩種結晶方法適用范圍仍持有懷疑的眼神,于是老師又增加了2個補充演示實驗,即將一杯飽和的食鹽水和一杯飽和的硝酸鉀溶液分別同時放入冰水共存物中片刻,同時取出,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
學生發(fā)現(xiàn):盛有飽和的食鹽水的燒杯底部無明顯現(xiàn)象,而盛有飽和硝酸鉀溶液的燒杯底部有白色固體析出。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各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討論等活動,充分發(fā)揮群體的效應,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檢查,使得新知識(結晶的方法及適用范圍)在舊知識(常見物質溶解性受溫度影響的變化情況)的基礎上得以發(fā)展起來。大部分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后由教師稍加點撥,最終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既可以擠出大量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還給孩子,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地位。另外,通過教師的補充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加信服他們歸納總結出的結晶的原理,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化學實驗的魅力所在。
教師:我們說學以致用,接下來就請同學們運用我們剛才所學的知識來解釋本堂課一開始展示給大家的那張圖片“冬天撈堿(Na2CO3),夏天曬鹽”的原理。
學生活動三:
學生活動四:
學生活動五:
設計意圖:本活動試圖通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設計出方案,若有不盡人意之處,則試圖經(jīng)過教師的指點,小組重新討論將方案進一步完善和改進。通過改進,使其更具有實際操作和應用價值。本活動始終貫穿以小組為活動單位開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試圖通過交流討論、探究這一過程,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觀念和溝通交流能力。另外從一種物質的結晶到多種物質的分離提純,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幫助。
五、課后教學反思
1.南師大教授馬宏佳老師曾經(jīng)說,“‘活動單導學模式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課教學組織形式,它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它將新課程理念真正帶進了學校和課堂。”本節(jié)課設計即是以“結晶”這一內容為主題,教師精心設計了課堂學生活動,從課前準備活動(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tài)),到學生實驗活動,再到學生交流討論活動,最終到課堂檢測等等一系列的活動,活動與活動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得整節(jié)課的氣氛既緊張又活躍,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本節(jié)內容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究型課堂,這個案例以中國的一句古老諺語“冬天撈堿(Na2CO3),夏天曬鹽”為背景問題,引入新課,整節(jié)課中教師讓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操作。這一系列教學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學生日常生活接觸的情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并形成新舊知識的再建構。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師生互動,完成教學。
3.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教師安排了學生分組實驗,使每個學生都進行了蒸發(fā)結晶、降溫結晶等實驗操作,并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以舊引新,教師為各個學習者提供了單獨或小組交流討論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競爭性的討論中,積極思考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從自己的思考中獲取知識,還可以從其他同學的觀點中獲得知識,通過這種合作學習,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了兩種常見的結晶方法及其適用范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方面,學生在小組間的討論交流中,每個學生都努力為自己所在的小組作貢獻,對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觀。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深刻體會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傾聽學生的觀點和發(fā)言,通過學生的即時表現(xiàn)和疑惑,教師適時地參與討論,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開展交流對話互動中完成教學目標。在本堂課中,創(chuàng)設師生平等的氛圍,允許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在貌似“失控”的自由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創(chuàng)設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新型課堂,培養(yǎng)了學生內在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