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美
摘要:深入解讀文本,了解教材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深入解讀教材文本,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固本培元;解讀教材;文本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43-1教學是一個師生合作、積極解析文本的過程,教材文本具有固定性的特點,但是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卻具有主體參與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促進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靜態(tài)解讀,同時也要促使課堂上教師、學生和教材文本之間進行動態(tài)對話,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固本培元,深入教材內(nèi)部,解讀文本精髓。
一、斟詞酌句,品析語言
要更好地解讀教材文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教材文本講的是什么,這就少不了斟酌文本中的詞句,我在教學中總是讓學生圍繞文本中的詞句進行品讀,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作者遣詞造句之時的意圖。
例如在學習《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便注意讓學生品讀文章的詞句,品味在這詞句之中蘊含的深深情誼。我告訴學生:“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很多,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大家嘗試自主閱讀,找出文中有哪些詞句是用來寫‘我的外祖母的?!睂W生們經(jīng)過斟詞酌句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了其中有很多的詞句,如神態(tài)描寫的有“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等,語言描寫的有“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艷、豐潤”等,動作描寫的有“梳頭、編辮子、嗅煙草”等。我又讓他們嘗試根據(jù)這些詞句來分析作者筆下的外祖母有著怎樣的特點,作者對她懷有怎樣的情感,并讓學生通過文章中的三次外祖母的眼神描寫來探索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經(jīng)過了深入品析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的外祖母雖然飽經(jīng)艱辛,但卻依然有著樂觀、開朗、年輕的心態(tài),是一個對“我”十分慈愛的老人,作者對她懷有真摯的情感。
斟酌詞句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進入教材文本內(nèi)部,為解讀課文打好堅實的基礎,通過深入的分析可以達到解讀的升華。
二、關注細節(jié),體驗情感
法國哲學家利科爾提出文本是“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由此可見,文本具有固定性,但是詮釋文本卻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正如伽達默爾所說的那樣,包含了讀者理解的主觀意義。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關注到文章的細節(jié),并且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我讓學生嘗試帶著情感去品讀文章細節(jié),更好地感悟文章。
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便讓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細節(jié),品味其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學生將父親“買橘子”這個片段拿出來進行細致品讀,同時體驗作者的真摯情誼。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品讀,還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揣摩,“在文章中作者的父親對著作者說了幾句話,嘗試揣摩父親當時的心情,然后帶著情感來朗讀這幾句話,看看誰能夠讀出真感情?!薄斑@個片段中有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父愛?”學生們在經(jīng)過細致閱讀之后,很快找出了一些文章中細節(jié)的部分,品讀出了深厚的情感,如有的學生提出文章中描寫父親的衣服用的是三個“布”,但是描寫“我”的衣服時用的卻是“紫毛大衣”,只是從雙方穿著這個細節(jié)上就能夠看出,父親將最好的東西都留給了“我”,體現(xiàn)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還有學生提出,從父親買橘子的情境可以看出當時家里的慘淡,但是父親還如此關愛“我”,這也體現(xiàn)了濃濃的父愛。通過品讀細節(ji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正如葉瀾所說的那樣,“不同的理解比更好的理解更表現(xiàn)了理解的真理”,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帶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對文本的細節(jié)品讀中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促進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
三、多元對比,深化思維
馬克思提出,一個人從事職業(yè)的時候,要在這個領域里進行創(chuàng)造,這樣的話他從事的才是一個讓人感到尊嚴的職業(yè)。教師如果要體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價值的話,同樣也要做到有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教材文本,則體現(xiàn)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專業(yè)性。我在教學中總是通過讓學生進行文本對比的方法來深化學生的思維。
例如讓學生將《松鼠》這篇課文和《松樹金龜子》這篇課文對比一下,說一說這兩篇文章在描寫動物的時候都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它們描寫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之處,表現(xiàn)的情感又有什么不同。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文本進行多元對比,從文本的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等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將文章進行了多元對比,從作者的背景開始做起,發(fā)現(xiàn)《松鼠》的作者布豐是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而《松樹金龜子》的作者法布爾受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作家的影響,有“昆蟲詩人”的美譽。其次是文本內(nèi)容方面的對比,《松鼠》描寫了松鼠的外貌、動作、實用價值等,在語言特點上比較形象生動,而《松樹金龜子》金龜子的外貌、生活習性、婚戀等,還描寫了它們的死亡與繁衍,內(nèi)容相當豐富,語言也很生動形象,不僅科學,而且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對于說明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對教材進行多元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文本的深層意義,在對比中更好地和文本進行溝通,從而提高語文理解能力。
正如鐘啟泉所說的那樣,教教科書還是用教科書來教,這是語文教師是否專業(yè)的一個體現(xiàn),教師要做的乃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摒棄課改初期華而不實的課堂現(xiàn)象,更多、更深地固本培元,深入解讀文本教材,使其綻放出靈動的華彩。
[參考文獻]
[1]林冬英.深入解讀教材文本,挖掘議論文寫作素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7).
[2]周小娟.固本培元 深入文本——以《肖邦故園》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