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
【摘 要】墊江縣沙坪小學的“三生教育育人模式”:學生活常識,為一生幸福生活奠基;學生存技能,為一生工作快樂奠基;學生命意義,為一生生命尊嚴奠基。學校提出了“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現(xiàn)代農村新型學校,育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小康社會全面人才”的辦學目標,多措并舉,致力“三生教育”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三生教育;育人模式
每天清晨上課前及中午放學時間,是重慶市墊江縣沙坪小學孩童們現(xiàn)場“廚藝比拼”的快樂時光。因為這兩個時間段,是學?!袄状虿粍印钡摹皩W一招、露一手”實作體驗活動時間。孩童們可用從家里攜帶的雞蛋、大米、蔬菜、白面,自由徜徉在學?!叭逃睂嵶黧w驗中心,或烤面包、或煎雞蛋、或做蛋炒飯,盡情體驗著“煎炒烹炸煮”中勞動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悅。
沙坪小學這一在墊江乃至重慶基礎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新之舉,僅是該?!叭逃比掠四J降囊粋€縮影。享有“能聽見孩子成長腳步聲”美譽的“沙小育人范式”究竟是個什么模樣?它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究竟有哪些截然不同?
一、劍指應試藩籬,嘗鮮“三生教育”
作為一所農村小學,究竟該以什么樣的育人方式,才能培養(yǎng)出與人力資源強國相匹配的新型人才?為此,從2010年秋期起,沙坪小學一班人大膽“嘗鮮”以“生活常識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命意義教育”為主題的“三生教育育人模式”,確立了“學生活常識,為一生幸福生活奠基;學生存技能,為一生工作快樂奠基;學生命意義,為一生生命尊嚴奠基”的“三生教育”理念,提出了“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現(xiàn)代農村新型學校,育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小康社會全面人才”的辦學目標……鏗鏘的節(jié)奏已為擂響了沙坪小學探索“三生教育育人模式”的激情戰(zhàn)鼓!
二、構建教育合力,趟出“沙小路徑”
“三生教育”作為沙坪小學乃至重慶基礎教育的新生事物,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套用,只能在實踐中探索前行。那么,如何將“三生教育”有效貫穿到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
探索實踐中,該校確立了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各學科滲透為輔的教學實踐模式,堅持“三生教育”與學校常規(guī)管理、學校德育、團隊活動等相結合的原則,探索構建形成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三維合力的有效實施途徑,逐步趟出了一條漸行漸寬的、頗具沙坪小學“三生教育”特色的“育人路徑”。
——抓好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三生教育”最重要的實施途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多措并舉,致力“三生教育”實踐。
課程安排上設立顯性的“三生教育”課。學校自主編寫校本課程《三生教育讀本》,列入學校課程計劃。同時實現(xiàn)各科課程與“三生教育”知識體系的有機整合。完善學生“三生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學生素質成長記錄袋,制定學生“三生教育”素質發(fā)展量化制度,結合流動紅旗評比、學生、班級及教師評優(yōu)、評先的各個方面開展“三生教育”評價工作。
教學實踐上凸顯“三生教育”的實踐性。學校探索性建成學生“三生教育”體驗中心和小學生勞動及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定期開展諸如田徑訓練、球類運動訓練、書法藝術拓展、花草養(yǎng)護體驗、烹飪體驗、安全技能防護訓練等有關“三生教育”活動;通過校園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讀書節(jié)活動展示“三生教育”成果。
教學環(huán)境上加強“三生教育”人文性建設。學校打造了嘗鮮“三生教育”、培養(yǎng)“六好習慣”、提升“五自能力”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墻。通過校園文化服務“三生教育”,讓學生在“三生教育”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
師資力量上培養(yǎng)“三生教育”師資團隊。學校通過定期政治學習、校本教研和全員培訓機會,培養(yǎng)和增強全校教師“三生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好外派老師學習和專家進校園的機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團隊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教育科研上突出“三生教育”實踐研究。學校承擔了縣級重點課題《三生教育》校本課程編寫的研究,市級課題《農村小學“三生教育”實踐探索與研究》。
——抓好家庭教育。建立家長委員會和學生家長膳食委員會,明確家庭“三生教育”培養(yǎng)任務,共商學生“三生教育”良策,在校門口設立家長接待中心和校長信箱;做好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定期參觀、了解學校,走進學生實踐體驗課堂;聘請家長志愿者,輔助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家訪形式,教師通過QQ、微信、校訊通等方式,密切學校、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抓好社會教育。與沙坪鎮(zhèn)社區(qū)教育學校加強聯(lián)系,實行資源整合。利用社區(qū)教育資源,做好學生“三生教育”體驗活動,服務學校特異學生和留守兒童;引進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幫扶捐助,如縣婦聯(lián)、縣紅十字協(xié)會、莎姐檢察官、墊江論壇志愿者服務隊等社會團體先后進入校園開展幫助、捐助、心理干預等方面的活動;利用社區(qū)教育體驗中心開展“小廚師”、“小服務員”、“小安保員”、“小保潔員”等體驗活動,同時聘請家長、教師、社區(qū)等方面的志愿者為學生參與“三生教育”體驗提供保障。
三、依托“三大平臺”,提升學生素養(yǎng)
作為一所農村小學,沙坪小學的2000多名孩子大多是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長期缺位或弱位,這些孩子的行為習慣和自控能力大多較差。那么,沙坪小學與眾不同的“三生教育育人模式”究竟該教會孩子養(yǎng)成哪些習慣?通過“三生教育”的孩子們究竟該具備哪些素養(yǎng)?經(jīng)過“三生教育”洗禮的校園究竟該呈現(xiàn)出怎樣的卓越風姿?
對此,該校依托“養(yǎng)成六好習慣、培養(yǎng)五自能力、打造三聲校園”三大育人平臺,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學校的辦學品質。
——用六好習慣明理導行。該校積極引導學生在“三生教育”的學習、體驗與感悟中,積極開展“行好禮、讀好書、出好操、就好餐、唱好歌、掃好地”的六好習慣教育,用良好習慣明禮導行。
——憑五自能力育慧立人。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在“三生教育”中,發(fā)展“學習自主能力”、培養(yǎng)“行為自律能力”、提升“安全自護能力”、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增進“信心自強能力”,將來出身社會靠“五自能力”安身立命。
——靠三聲校園啟智培能。該校始終堅持把“三生教育”作為學校的“天字號”工程,著力打造以瑯瑯讀書聲、愉快歌曲聲、幸福歡笑聲為主題的“三聲”校園,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中,拓展知識,磨練意志、增長技能、提高素養(yǎng)。
6個春秋已伴隨著沙小孩子成長的腳步聲消消溜走。別出心裁的“三生教育”全新育人模式如今在沙坪小學已然開花結果,獲得家長與教師的普遍贊同、社會的關注與認可。不少家長感嘆地說:過去的教育方法,只能讓我們知道孩子會不知不覺地長大,而“三生教育育人模式”卻讓我們聽到了孩子成長的腳步聲。
盡管學校在“三生教育”中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學校一班人認為,不管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三生教育”都還需要長期的探索研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得到滿意的答案,還需全體“沙小人”付諸更大努力。敢為人先的“沙小人”,如今仍繼續(xù)探尋著“三生教育”更為寬廣的“育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