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君
【摘 要】新課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美術門類為主線的純美術學科知識體系,重新建構了綜合的美術課程知識結構。美術教學是美術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和傳播具有中華傳統(tǒng)的美術文化,以中西方美術內容為媒介培育學生的必備人格與關鍵能力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yǎng);培育對策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是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課程。因此,美術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形成與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小學美術教學應了解不適應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現狀
目前,小學美術教學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上講,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革的問題:一是認識問題,在小學整個階段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中,美術課相對語文、數學、外語三課程來說,它是列入“副課”地位的,課程安排上課時少之又少,基本上算是一門湊合課程,有課時就上,無課時就不上;二是教學資源問題,小學美術教材內容相對滯后,教學設備資料更不完善,師資也比較缺乏,教學質量評價更是沒有具體的細化;三是教學實踐問題,小學美術學科教學有一種自我中心論,強調要強化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要將小學美術教學提高到到一定的高度上要求,學生學習困難與積極性不高;四是管理問題,小學美術教學多數時間把育人目標集中在一小部分學生身上,而沒有兼顧全體學生的美術學習需要。
二、小學美術教學要充分把握美術課程的新要求
新課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美術門類為主線的純美術學科知識體系,重新建構了綜合的美術課程知識結構。在教學上提出:促進學生綜合性素質發(fā)展,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教學上區(qū)分為了:以“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方面的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的學習領域。特別是“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設置,更強化了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綜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特點,充分體現了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新特點,體現了課程是學習者參與的各種自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總和的“課程是活動”的現代課程觀。
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要明確新教學改革的重點
小學階段的美術學習應是快樂的學習。美術表現中的曲折線條,跳躍靈動的點,五彩繽紛的色彩,都可以讓孩子隨心所欲地自由學習,美術教學指導的重點,是以教學啟發(fā)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促進個性的形成。其具體做法如下:
1.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小學美術教學如果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就能很好地對學生起到美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作用。因此,教師的教學指導上需要教師勇于創(chuàng)新,把握少年兒童心理特點與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學習者思路活躍、學習方法新穎多樣,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有興趣,能吸引注意力,能引發(fā)積極的思維活動。
2.引導學生開展實踐化的美術活動。長期來,美術教學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yǎng)才干、開發(fā)智力。課堂教學中教法簡單,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guī),滿堂灌,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新課程教學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方面教學資源,在每一節(jié)新授課前,對學生進行美術多樣化學習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美及運用美的表現形式完成美的圖畫作業(yè),如對于三原色的教學,教師可與學生一道進行實踐化的教學:用水彩顏料調成紅、黃、藍三種原色彩水,分別盛裝在三個玻璃試管內,再拿三個空試管,一齊放在試管架上,教學時把三種彩水展現在學生面前,講什么是間色和間色是哪兩種原色調配成的,就拿試管做演示,當教師把兩種原色彩水倒入一個試管內一晃動立刻變成間色時,學生邊拍手邊喊出聲來。這樣的學習能充分起到學習者參與的作用。
3.大膽讓學生開展求異思維性學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美術教學中挖掘教材的求異因素,特別是圖案裝飾、工藝美術等內容,從不同角度去展開、去強化、去創(chuàng)設情景就會讓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大膽的求新求異之中,發(fā)揮個性化學習思維培育的作用。
四、針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幾點實踐做法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培育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教學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靈性。魯迅說:“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因此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有著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時刻注意捕捉孩子學習的閃光點,使他們心中那片獨特、神奇的內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現。如教學二年級《我的夢》時,教師可播放動人的歌曲《愉快的夢》,引導學生進入奇異的夢境。由此,讓他們回憶自己印象最深的夢,說一說為什么你的記憶這么深刻,哪里最獨特?激發(fā)他們把夢境中最難忘、最有特點的情景畫出來。
2.教學要多給學生肯定和尊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認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教師的一個肯定,一聲贊美,會帶給學生無比的自信,如教師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動畫中的人物,則可激發(fā)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動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動態(tài)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教師在面對學生非常投入繪畫后,可將繪畫畫作業(yè)中的閃光點放大,用大量贊美的語言去肯定其優(yōu)點,并把其中精彩的繪畫拍成照片,通過屏幕一一展示,就可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學生中間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作品,并且有意識地培育這些“創(chuàng)新”的小幼苗,使它茁壯成長。如在《巧用紙袋裝扮自己》教學中,為了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可將親自制作精美的不同風格的服飾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掌握巧用紙袋制作服飾的要領,然后在具體分工、小組合作的方式中創(chuàng)作體現集體智慧、舞動個性風采的服飾。
4.教學要有學生熱愛生活的基礎。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兒童與生俱來就熱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美術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用基礎的藝術形式表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真正領會美源自于生活,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如《北京的胡同》這一課體現了古都北京傳統(tǒng)、古樸的美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課上,同學們通過回憶、欣賞、交流感受等先回憶北京胡同的特色和特有的美,然后再動筆進行繪畫畫,以生活作為美術教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