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燕
摘 要:以課堂導入學生活動為例,旨在探討開展大學英語課堂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策略。合作學習活動需遵從學生意愿進行編組和分配任務。同時,圖文并茂的成果展示以及堅持共同評價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合作學習;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9-0121-03
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通常安排在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的前三至四個學期,也即學業(yè)過渡期[1]25。該時期由于認知與行為模式的改變導致學生在新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中的不適應,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無目標狀態(tài)。中學時期的學生大多以考上大學為其學習目標,而進入大學后,原先的目標已然實現(xiàn),新的目標卻尚未建立,往往使他們失去方向,處于學習的“迷?!逼凇?/p>
(2)學習自主性差。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習慣于家長、教師為主導的他控學習環(huán)境,他控依賴心理強。從而在進入大學的過渡期表現(xiàn)為無法自主支配時間,學習自律性和意志力減弱,學習活動無法有效地執(zhí)行。
(3)人際交往問題。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后,大學新生總是耿耿于懷于自己與家人、老朋友的分離,感覺孤獨與無助。尤其是大多數(shù)的大學英語課堂脫離專業(yè)行政班,按照學生英語水平進行組班,從而不利于彼此的熟悉了解,進而阻礙了學習上的合作與互助。
針對該時期學生在認知、情感、行為方面的不適應,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任務與目標,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尤其是設計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快融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導并實施,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發(fā)展。合作學習的理論與策略將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fā)展合作精神[2]64。研究表明,合作學習的課堂允許學習者之間相互協(xié)商意義,在低焦慮的情景下為有意義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機會,并在潛意識狀態(tài)下為學習者提供修正的輸入[3],從而促進了學習的有效性。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能有助于發(fā)展學習者針對他人的正面情感,減少隔閡和孤獨,消除心理屏障。由于學習者更多地受到周圍同伴的關注與尊重并及時得到信息反饋,有助于其增強學習自信心。另外,合作學習還較好地處理了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競爭與合作、班級授課與小組學習、優(yōu)等生與后進生之間的關系,為現(xiàn)代教學論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4]35。本文以課堂導入學生活動為例,旨在探討開展大學英語課堂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活動的設計和評價,分析討論有效的合作學習策略,希望對大學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一、合作學習
(一)英語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大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重要或比較重要,覺得英語學習會影響他們最終的綜合學業(yè)成績、學歷學位的獲取及未來就業(yè)等。其英語學習態(tài)度比較端正,能充分認識到英語能力作為自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個人成長與未來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合作學習活動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聽力水平、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等。同時,合作學習不僅在提高畢業(yè)成績、形成學生對學科的積極態(tài)度、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另外,由于合作學習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使學生能夠將其所學所能應用于合作情境之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上,這必將有利于最終改變傳統(tǒng)教學片面強調(diào)競爭的格局[4]34。
(二)英語合作學習的設計
大學階段的大學英語課程大多開設在一二年級[1]25,或前三個學期,或前四個學期。在該階段如何合理設計合作學習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位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要課題。大學英語課堂應盡可能地遵從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利用多元學習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以及培養(yǎng)他們可持續(xù)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英語課堂中,在課堂導入、新課呈現(xiàn)、知識鞏固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可設計合作學習活動。本文以課堂導入部分為例,探討在大學英語課堂的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該如何進行學生分組,設計活動,以及如何有效評價合作學習活動。
1分組
筆者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各小組最適宜的人數(shù)應該是4人。也有學生表示四個人一小組剛好,彼此都要出力,但又不至于太雜、太亂。以往研究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小組規(guī)模應以4—5人為宜。因為規(guī)模過大,盡管信息源較多,信息量充裕,但由于人多嘴雜,容易出現(xiàn)各種紀律問題,小組討論的秩序難以保證[5]。尤其是在以口語訓練為目的的課堂里,4—5人的小組是最佳的,多于5人的小組會減少各個成員的參與機會,學生的口語能力減弱[6]40。
在組合方式上,大部分的學生喜歡自愿組合,極少數(shù)學生喜歡抓鬮或教師指定的方式。另外,分組時應盡量考慮各種因素,如,組合便利與否(如寢室室友,來自同一個專業(yè)行政班)、個人興趣、各自的語言水平、性格特點,以及性別等。以往合作學習研究中也強調(diào),小組分組時需考慮學生的能力、成績、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保證“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編組原則[2]66。另外,關于每學期各小組上臺展示的最適宜的頻率,建議上臺展示1—2次。
2活動設計
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對于課堂導入部分的合作學習活動,為激發(fā)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教師可設計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活動,如個人匯報、才藝展示、小組匯報、小組表演、視頻報告、辯論賽、課外調(diào)查匯報等。第一學期,考慮到學生剛入學校,學習環(huán)境陌生,同學關系生疏,所以應采用個人匯報的形式用如介紹個人背景情況,聊聊個人理想、價值觀,或分享趣味話題,展示個人才藝等,可能更具操作性,也能促進彼此了解,為下一步小組合作活動奠定基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之間漸漸熟悉,以小組形式開展小組匯報、表演活動、拍攝視頻、辯論賽或課外調(diào)查匯報等活動自然就能水到渠成。當然,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會較之于個人學習更讓學生在互助的學習氛圍中獲得學業(yè)與情感等方面的收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成就感。盡管視頻拍攝和小組表演等合作學習活動可能需投入很大的精力,會讓有些學生望而止步,但鑒于它們?nèi)の缎愿摺夥栈钴S等特點,仍很受學生的青睞。
在合作學習的話題內(nèi)容方面,學生可選擇課外感興趣的材料,四六級考試內(nèi)容,或結合課文單元主題內(nèi)容,也可以增加一些國外影視鑒賞。筆者認為,合作學習內(nèi)容應切合學生需求,結合他們的興趣、年齡、個性特點,遵從自由選擇原則。在實施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選擇他們所能學的、愿意學的、想學的內(nèi)容,從而才能把學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2]65。
3成果展示
學生可以結合多種形式呈現(xiàn)小組合作成果,如PPT、拍攝錄像、表演等。其中PPT的形式可能是大學英語課堂較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在制作PPT時,僅僅是文字往往顯得內(nèi)容單調(diào)、枯燥,呈現(xiàn)效果會大打折扣。結合了音頻視頻的PPT往往能調(diào)動學習者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習的專注度與熱情,而同時帶給PPT主創(chuàng)團隊的學生的則是飽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學生表示純文字的PPT呈現(xiàn)很沒勁,看著就累、困。結合一些有趣的圖片、音頻、視頻看看,課堂才有意思,講的內(nèi)容好像也能記住點。
每個學習小組可選派1—2位同學上臺展示,有學生認為兩個人上臺比起一個人來會不那么害怕,而且會彼此幫著說,不會忘詞。可見,上臺主講的學生為減少焦慮,會利用同伴來減少對自己的關注度,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但若人數(shù)過多,會導致呈現(xiàn)時彼此推讓,或實則無主講人,或無連續(xù)性,影響任務最終的完成。
(三)英語合作學習的評價
形成公正的合作學習評價系統(tǒng)有助于學生對合作活動的自我監(jiān)督與互相約束,從而有利于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合作學習活動會受教師、教材、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學生個人因素,如學生英語水平、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等。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方式能促進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但需要教師的監(jiān)督和結合多元評價方式。教師與學生進行共同評估,強調(diào)評價時需全員參與,細化標準。而對于主講人,可以在評估考核中額外加分。有相關研究也表明:對合作小組成員進行評價時,應該進行整體性的評價和統(tǒng)一打分。分別打分容易導致小組內(nèi)成員的相互競爭,從而不利于合作關系的繼續(xù)。此外,可以根據(jù)主講人的突出表現(xiàn),給予其額外的加分,但是分數(shù)與其他小組成員的分數(shù)不宜有太大差距[6]。評價的目的在于及時總結反思,找出存在的問題,吸取經(jīng)驗教訓,以便更好地開展語言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建議
(一)分組合理、尊重意愿
合作學習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隊學習,分組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因此,為保證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教師需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結合多種因素,如組合的便利性、個人興趣、語言水平、性格特點,以及性別等,組成4—5人的小組。盡量堅持各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組合原則,提升小組的向心力與組員的默契配合度,從而有利于合作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
在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設計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如個人匯報、才藝展示、小組匯報、小組表演、視頻報告、辯論賽、課外調(diào)查匯報等。同時,在學生合作學習活動成果展示時,可利用視覺、聽覺等多模態(tài)學習方法,將文字與圖片、音頻、視頻等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同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將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補充相融合,不僅有利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另外,學生上臺展示時以2人為宜,有利于減少焦慮,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共同評價、細化標準
構建公正有效的評價體系是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前提。因而,無論是編組、布置任務,還是對成果進行評價都需細化標準,做到有章可循。同時,教師與學生需共同參與評價,對合作學習活動中各小組的任務制定及完成情況、成員的合作表現(xiàn)、學習任務的成果展示等,進行多方位考核。注重形成性評價,強調(diào)過程與結果的結合,以便更好地監(jiān)督學生活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結束語
合作學習的倡導者認為:“在一個理想的課堂里,所有的學生都應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為趣味和快樂而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盵7]因而,大學英語課堂中需積極創(chuàng)設多種合作學習活動,在遵從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編組和分配任務,同時結合學生的展示成果和活動表現(xiàn)對其進行公正評價。多模態(tài)的合作學習活動有利于減少學生焦慮,促進可理解性輸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全人教育的雙向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志茹,周赟赟,吳紅.學業(yè)過渡期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動態(tài)研究[J].外語界,2015,(2):25—33.
[2]鄧穎玲,白解紅.基于網(wǎng)絡的英語視聽說合作學習策略研究與實踐——英語視聽說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例析[J].外語教學,2008,(3):64—67.
[3]Swain M. Understanding input through output[J].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nt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ference on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1):32—35.
[5]肖鋒.學會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6]張迅.論英語口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38—41.
[7]Johnson D.W.R.T. Johnson & E.J.Hollubec.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Minnesota: Interaction Book, 1992.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