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妮 陳機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逐漸提高,高校大學生參加各類海外研修的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學生也受到國內外不同思想的巨大碰撞和沖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通過分析海外交流研修大學生的特征,立足海外研修學生的基本特點,以及當前針對海外研修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所面對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挖掘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一是建立部門聯(lián)動機制,完善管理服務體系;二是務實網絡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模式;三是拓展學生組織形式,推動學生自我教育;四是發(fā)揮黨員先鋒作用,帶動引領身邊學生。
關鍵詞: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243-03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國際的學術科研合作與交流日漸增多,高校大學生參加海外交流活動的意愿和數量呈現持續(xù)上升趨勢,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各類海外研修機會也逐漸增多。如復旦大學規(guī)劃,未來每一位合格的本科學生都可以獲得出國出境交流學習的機會。當前,較受學生關注的海外交流活動包括一學期或一年制學分互換的校際交流項目,以及在寒暑假期間由海外高校主辦或承辦的交流訪學項目。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參與海外交流提高語言能力、拓寬國際化視野、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或為留學深造做準備。然而當學生走出國門,他們往往受到思想上的巨大沖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內容與方式面臨許多新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海外交流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其在國內接受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引導在交流期間得以延續(xù),是當今高校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題之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引導廣大青少年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本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基礎,結合傳播學、政治學的相關理論,分析海外研修學生的特征,力圖立足海外研修學生的基本特點,以及當前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所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挖掘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一、海外研修學生的群體特征
隨著我國高校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高校學生赴海外研修的機會越來越多,海外研修學生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然而在目前階段,海外研修尚未覆蓋到全體學生,也并非所有學生都有赴海外研修的意向。因此,赴海外研修的學生群體具有一些特性。
一是海外研修學生普遍成績優(yōu)異,綜合素質較高。目前,赴海外研修機會仍屬于較為稀缺的教育資源,高校都有對于申請赴海外研修的學生的選拔機制,提供研修機會的海外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會設立申請條件。同時,有赴海外研修意向,并且學有余力積極申請海外研修的學生,往往也是積極上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因此,符合申請條件并且通過選拔的學生,往往是成績較為優(yōu)異、外語水平較高、綜合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
二是海外研修學生三觀初步形成,但尚未成熟穩(wěn)定。根據目前高校海外研修管理機制,赴外研修的學生基本為本科三年級及以上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高校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了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赴外研修的學生整體年齡還較低,還處于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期,尚未完全成熟穩(wěn)定。同時,此類學生在赴外研修前長期處于校園之中,與社會接觸還較少。對于多數學生而言,赴海外研修是其第一次徹底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加之國內外高校在管理方面的差異,多數學生需要住在校園之外,與社會、社區(qū)有更多的接觸。在這樣的過程中,社會接觸較少、社會閱歷較為單一的學生,其思想與價值觀更容易受到沖擊。
三是海外研修學生在外時間跨度具有一致性。對于赴海外研修的學生而言,一學期到一學年的時間跨度較為適中,往往是學生初步完成了適應期,并且對當地社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尚未經歷深層次的文化、觀念沖擊。從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時間跨度,既能夠讓學生初步經歷了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拓展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也避免了學生經歷深層次的心理沖擊,給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更多潛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海外研修學生屬于較為優(yōu)秀的群體,且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價值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批判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備了成為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素質,因而針對海外研修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起堅固的社會主義信仰,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重要工作。而針對赴外研修學生在境外時間跨度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結合海外研修的階段特征與需求開展管理與服務,將教育寓于管理與服務工作當中。
二、海外研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挑戰(zhàn)
(一)多元文化的思想沖擊
我們肯定社會意識的多樣性,接受不同國家之間的思想文化相互吸納、融合,但并不意味著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擁護指導思想多元化[1]。由于多數赴海外研修學生的年齡尚小,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當面對多元文化思想的沖擊時,較易被各種價值觀念所左右。
長期以來,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下,學生思想風貌普遍積極向上,能夠認同并踐行我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然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思想文化滲透仍未停息,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沖突依舊嚴峻。當學生赴海外交流,離開了熟悉的社會環(huán)境,很容易受西方各類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影響,甚至有一些海外組織將中國學生作為“重點工作對象”,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了危害,干擾到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目前,西方盛行的社會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而大學校園正是各類社會思潮的主要集散地。對海外研修學生而言,接觸各類思潮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海外社會,開闊視野。然而,一些思想宣揚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指導思想多元化”等錯誤言論,對于價值觀念尚處于形成期的學生而言,較易產生思想意識混亂,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甚至對國家、民族、歷史的認同。
(二)教育效果的時空削弱
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其開展方式主要依托課程教學和第二課堂。課程教學是指學生修讀的具有學分要求的課程,其中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第二課堂則是在學生課程教學之外,依托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形式,開展的各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引領學生思想健康發(fā)展的活動。長期以來,在學生工作、教學管理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課程教學與第二課堂相輔相成,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保障我國高校有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與學生的接近性。無論是課程教學還是第二課堂,都需要通過讓學生參與其中,才能有效將教育內容傳遞給學生。然而,當學生赴海外研修之后,由于不再修讀國內課程,課程教學的途徑被客觀切斷。同時,由于空間的距離,第二課堂也難以覆蓋到海外研修學生。海外研修學生與國內高校的時空距離極大削弱了現有各類教育途徑的有效性,成為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又一大挑戰(zhàn)。
(三)朋輩群體的環(huán)境影響
在青年成長過程中,朋輩群體對于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而且深遠持久的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始終鼓勵學生群體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互相學習、自我教育。
當學生赴海外研修后,離開了國內的朋輩群體,在海外學習生活中,更多需要和海外的學生、教師交流,融入當地的群體成為他們盡快適應海外生活、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方式。然而,海外的學生群體具有多元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擁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我國學生與海外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多元的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會通過海外學生的言行舉止傳達給我國學生。這些多元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在幫助我國學生開闊視野、增加對不同國家社會了解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思想混亂和價值觀扭曲,危害我國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進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三、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實踐基礎尚待加強
高校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高地,高校提升國際化水平,鼓勵學生赴海外研修學習,是希望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專業(yè)能力,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提升國際化水平的目標的實現,是以高校教育對學生成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教育為基礎的。
然而,近年學生出國交流人數的跨越式增長,造成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適應性困難,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對這項工作還沒來得及梳理和思考,甚至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沒有意識到這項工作存在的必要[2]。同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隊伍的國際化水平落后于學生群體,許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本身缺乏海外生活經驗,造成開展研究和實踐工作過程中經驗材料的缺乏。可以說,針對出國交流學生教育引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非常薄弱,嚴重滯后于我國高校國際化發(fā)展的速度。
(二)部門管理機制尚待健全
我國高校海外研修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然而,目前尚未形成海外研修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多部門協(xié)作體系。根據筆者的工作經驗,學生赴海外研修,從選拔、赴外到回國,涉及外事、教務、學工等多個部門。由于缺乏體制機制保障,各部門關于海外研修學生的信息很難做到及時充分的交流共享。
育人是我國高校的核心工作與目標,學校的各部門都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共同努力、緊密配合。因此,海外研修學生的教育工作也需要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及時交流分享海外研修學生的各類信息,為海外研修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開展而共同努力。
(三)海外教育環(huán)節(jié)尚待完善
根據學生海外研修學習的流程,我們一般將教育工作劃分為行前教育、行中教育、歸國教育三個階段。行前教育在項目選拔開始時直至學生赴外期間進行;行中教育指在學生海外研修期間,學校的各類聯(lián)絡、管理、服務工作;歸國教育則指學校在學生海外研修結束歸國后進行的教育工作。
近些年,各高校在行前教育、歸國教育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行前教育一般會依托班級、學院和各類項目開展,涉及海外高校介紹、目的國法律風俗、學分轉換辦法、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學校對于歸國教育也較為重視,越來越多的學校會針對歸國學生進行調研,及時了解歸國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然而,在行中教育方面,我國高校的方式方法則較為單一,集中在基礎的管理服務和聯(lián)絡工作。在實踐中,我國高校海外研修學生的教育工作呈現“兩端較多,中間薄弱”的特征。
教育是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行中教育的削弱會導致海外研修學生思想引領出現內容斷裂,進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四、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探索
(一)建立部門聯(lián)動機制,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如今,海外研修學生數量持續(xù)增長,海外研修越來越普遍,需要高校將海外研修納入整體的學生教育發(fā)展體系當中進行考量。在海外研修學生管理涉及多部門的情況下,可以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與溝通機制從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信息,發(fā)揮不同部門的工作特長,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將教育寓于各類服務工作當中。
育人是高校的核心職能,是學校全體部門、教職員工共同的目標。近年來,我國高校赴海外研修學習的教職工數量也越來越多。發(fā)揮海外研修教師空間上的優(yōu)勢,建立起海外研修教師與學生的聯(lián)系機制,用“網格化”的方式輔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夯實網絡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模式
針對空間距離帶來的海外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困難,高??梢岳眯旅襟w渠道彌補空間距離造成的聯(lián)絡困難。根據《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的統(tǒng)計,截至2015年12月,網民總體規(guī)模6.88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而即時通信用戶規(guī)模則達到6.24億,較2014年底增長了3 632萬,占網民總體的90.7%[3]。由此可見,互聯(lián)網社交和即時通信工具已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聯(lián)絡交流的重要手段。新媒體工具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是面向海外研修學生開展教育引領工作的重要手段。
當前,“網絡黨建”已成為海外研修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模式,高校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整合組織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黨務視頻會議、黨務學習博客、在線支部會議等形式探索開放式的黨員管理模式[4]。我們可以借鑒黨建工作經驗,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體而言,可以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通過線上主題班會、在線討論、微信訂閱號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學生海外研修學習的過程中。
(三)拓展學生組織形式,推動學生自我教育
開展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應該注重學生群體的自我教育。一直以來,高校在教學育人工作中都非常重視學生群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如今,赴海外研修的學生在區(qū)域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集中性,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在海外的地域分布特征,將臨近地域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建立起學生小組開展教育管理,發(fā)揮小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
學校層面幫助地域臨近的同學組織在一起,鼓勵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幫助,能夠加快赴外學生快速適應海外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幫助學生們通過相互的交流學習,提升明辨是非、批判思考的能力,防范海外錯誤思想與價值觀念的侵蝕。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小組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小組為單位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引領與價值觀教育工作。
(四)發(fā)揮黨員先鋒作用,帶動引領身邊學生
如前文所述,在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朋輩會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開展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對其身邊同學的帶動作用。
學生黨員是學生群體中成績優(yōu)異、思想進步的群體,經過黨組織的培養(yǎng),學生黨員也普遍樹立起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對于海外社會的各類思想觀念也具有較高的辨別、批判能力。因此,海外研修的黨員學生能夠成為海外研修學生思想教育引領工作的重要力量。我們可以建立以海外研修黨員為中心的聯(lián)系機制,以學生黨員群體本身作為一種途徑影響其身邊的同學,發(fā)揮黨員群體的帶動作用。
(五)依托外部資源渠道,形成有效育人合力
高校在開展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除了依托自身力量之外,還應該充分借助其他資源。隨著我國國家地位的提升、與國際社會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我國駐外使領館、駐外企業(yè)機構、留學生協(xié)會等組織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駐外使領館等機構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于海外社會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也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因而這些組織機構可以成為開展海外研修學生思想教育引領工作的重要外部力量。高??梢耘c海外研修學生所在國家、地區(qū)的使領館、中國企業(yè)、留學生協(xié)會合作,共同開展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科技成就等主題相關的活動,讓海外研修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對祖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通過加深與中國企業(yè)駐外機構的合作,建立社會實踐的長期關系,通過此類機構聯(lián)系、服務、影響海外研修學生學習生活與思想成長。
青年的教育引領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因此高校也應該善于借助外部資源,通過加強與外部組織機構的合作,探索新的海外研修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推動學生群體思想教育引領工作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陳紅,張福紅.西方社會思潮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79-81.
[2]鄒惠.加強和改進高校出國交流學生的思想教育[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3):63-66.
[3]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EB/OL] .
[2016-05-0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
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4]郭強,孫秀成.信息化視域下海外學生黨建工作的現狀與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為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3):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