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要立足課堂實踐,注重積累,捕捉讀寫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能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學習表達,仿一仿;豐富想象,續(xù)一續(xù);變換方式,改一改;抓住留白,補一補;體會思想,悟一悟。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字運用 讀寫訓練點 課堂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chǔ)?!边@是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界定和要求,但縱觀我們的語文學習,學生并不能真正恰當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問題在哪里?讀寫分家,重閱讀輕運用,學生轟轟烈烈學了一節(jié)語文課不知道到底學了些什么,收獲是什么。一說寫作文就像孫悟空上了緊箍咒,頭疼的不得了。所以,必須扎扎實實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yǎng)落實在課堂上。
崔巒先生說過:“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jié)合?!比~圣陶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力可以在課堂上從幾個方面努力:學習表達,仿一仿;豐富想象,續(xù)一續(xù);變換方式,改一改;抓住留白,補一補;體會中心,悟一悟。
1、學習表達,仿一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清新艷麗,有的明快激越,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簡約凝煉。學生以經(jīng)典的文章為范文,浸潤在與課文語境特別相似的氛圍中仿寫,孩子的語言能力能得到很快的提升。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方法等方面仿寫,可以仿其言,仿其形,仿其格,仿開頭,仿結(jié)尾,仿片段。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伯父去世,人們來吊唁的場面描寫,指導學生用學到的場面描寫方法練習寫教室或者學校、超市、廣場等的場面。做到有條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細致的特寫;要寫出特定場合的氣氛。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運用排比的方法描寫漓江的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寫得很具體,結(jié)構(gòu)很整齊。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這種描寫方法,寫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園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徊耸袌隼锏氖卟苏娑喟?,真鮮啊,真齊啊;媽媽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
2、豐富想象,續(xù)一續(xù)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jié)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shù)本領(lǐng)就是想象。”小學生想象力最豐富,所以在教學中,結(jié)合教材和生活,抓住課文結(jié)尾和留白之處,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續(xù)寫,就能發(fā)展學生語言,提升運用能力。如《小木偶的故事》想象并創(chuàng)編在小木偶身上又會發(fā)生什么事;想象《凡卡》信寄出之后會怎樣;想象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坐井觀天》一文青蛙跳出井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學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啟發(fā),拓展思路,編寫許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片段和結(jié)局。這樣的練習,既訓練學生自主作文的權(quán)利,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在激發(fā)興趣,放飛想象,傾吐心聲等方面,真正體現(xiàn)了在習作中以學生為主體,把自主作文的權(quán)利還給了學生。
3、變換方式,改一改
改寫一般在中高年級進行,可以采用這幾種形式:擴寫,把一篇短文加以擴展充實,敘述得更詳細。縮寫,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減去次要內(nèi)容,如縮寫《草船借箭》。改變體裁,把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如把《贈汪倫》《牧童》改編成記敘文。通過集中形式的改寫,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及運用能力。
4、抓住留白,補一補
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一直是學生和老師頭疼的問題。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帶領(lǐng)學生聚焦兒子在漫長等待中留下的空白,設(shè)問引思:阿曼達在廢墟下等待了38小時以上,他身處一個怎樣的困境,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以“廢墟下的阿曼達”為題,展開想象寫話,突出阿曼達的堅強與自信。這個練筆填補了課文的空白,使學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毒奕说幕▓@》寫到了巨人把圍墻推倒了,就可以引導學生想像巨人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中彩那天》,寫到了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了,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我們”全家人的表現(xiàn),把想到的寫下來。
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抓住語言訓練切入點實時補寫,不僅解決了把文章寫具體生動這一難點,而且孩子們樂于接受,易于掌握,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5、體會思想,悟一悟
語文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表達技巧和運用能力只能在實踐活動中逐漸生成,日益嫻熟。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讀書時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寫出來又覺得幽昧不明,還需要認真想很久才能寫得出來。這表明寫能提高讀的質(zhì)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油然而生出許多感悟,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出來,寫出來。如《老人與海鷗》,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學生學完后被人鷗之情深深感動,尤其在讀到海鷗在老人遺像前不舍得離開時肯定想到很多,比如想到其他的人和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事,想對老人說的話等等,這時順時而導,學生會文如泉涌。長此下去,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會提高很多。
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能立足課堂實踐,把握各種訓練時機,捕捉讀寫訓練點,一定能開辟出一片語言文字運用的新天地,讓學生觸摸到語文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