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詩歌鑒賞中存在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詩詞鑒賞能力差的問題,結合高考詩歌鑒賞題,探討了高中語文中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詩歌鑒賞 古詩詞 高中語文
詩詞鑒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情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文化涵養(yǎng)有著重要而深遠意義。目前高考中的詩歌鑒賞題主要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對學生基本素質及實際鑒賞詩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當前高中詩歌鑒賞學習教學中存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詩歌的自覺性較差等問題,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普遍不高,詩詞鑒賞教學目的難以實現,本文即結合高考詩歌鑒賞題對高中語文中如何開展古詩詞教學進行探討。
一、把握作品風格
詩歌作品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在鑒賞詩歌前,若可對詩人及寫作背景有細致的了解,則可以使學生明白作品主題思想的十之八九,更好地把握詩歌內涵。如豪放派詩人蘇軾,其學士淵博,為人坦蕩,但一生仕途坎坷,因此,蘇軾的詩歌表現的主題往往是懷才不遇、思考人生等,如《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一詩即表達了詩人“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及年少時的豪邁自信,也流露出中年經仕途坎坷的人生感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對一些主要的詩人的作品主題思想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詩人的了解,從而促使學生在見到某位詩人的作品時能夠更為快速地判斷詩歌主題思想。如讀到陶淵明的詩歌,便想到起淡泊名利的精神,把握其詩歌風格為淡而遠的;讀到王維田園風光詩,應想到其喜好山水丹青,修學釋道的特點,明確其風格含蓄生動、清新明快、寧靜淡遠。具體實踐中可引導學生對歸納總結詩人作品主題思想時,可采用比較法,包括同一詩人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和不同詩人同類題材作品的比較,如同寫諸葛亮,杜甫《蜀相》中抒發(fā)的是詩人對諸葛武侯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壯志未酬的感慨,陸游《書憤》則是借武侯典故,表明自身愛國之心至老不渝,抒發(fā)了詩人愛國情懷和收復中原之志。
二、審視揣摩題目
“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鳖}目即是文章的額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通過對題目的認真審視,可以初步判斷詩歌類型,了解到作品內內容主旨,推斷詩歌主題思想,為進一步鑒賞作品奠定基礎。詩歌的題目是詩歌的眼睛,通過對細加分析,可基本辨別出詩歌的類型,大題明確詩歌表現手法。如2011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詩鑒賞題《春日秦國懷古》,從題目即可看出作品是一首懷古詩,可基本斷定其表現手法為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黃沙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古詩詞寫作時往往有些傳統的寫法,同一類型的詩歌所表現的主題大體相似,依據這一規(guī)律,通過詩歌標題可猜測出詩歌的主體思想,如2011年高考山東卷卷詩歌鑒賞題《詠山泉》,從題目可看出為詠物詩,而詠物詩多為托物言志,借“山泉”抒發(fā)了作者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又如2010年全國卷《詠素蝶詩》,通過對素碟活動的描寫,表現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抒發(fā)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詩歌題目進行仔細揣摩,以其作為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到詩歌藝術魅力,從而給予恰當的評價。
三、抓住意象內涵
意象即是作品中出現的被賦予主觀感情的物象,中國古詩詞講究含蓄,或寫景抒情、或移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在創(chuàng)作時,詩人常借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體思想和思想情感,而在詩歌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一些事物被詩人賦予了特定的內涵,如“鴻雁”常用于表達游子思鄉(xiāng)情懷和羈旅感傷,“折柳”常含惜別之意,2012年高考新課標卷詩歌鑒賞題《思遠人》中即是借用“飛云”、“歸鴻”等意象抒發(fā)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在鑒賞古詩詞時,從這些事物特有的內涵入手,可以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詩詞韻義。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一些常見意象進行歸納總結,如“月”常用于渲染凄清悲寂氛圍,表達離愁別緒,“閑思往事在湖亭,亭上秋燈照月明”、“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如“梧桐”常抒發(fā)凄涼悲傷之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薄盁o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遠鎖清秋”。通過對古詩詞中意象的歸納,讓學生對詩詞中的意象形成一些認識,能夠促使學生在賞析詩詞時更為順暢。
四、品味關鍵詞句
古詩詞往往字數較少而意味深遠,從短短幾十個字中品味出全詩的意境并不容易,而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又講究鍛字煉句,詩人萬千心緒往往凝聚于作品中某句詩、某個詞甚至于某個字中,這些字詞句也即是“詩眼”,如《思遠人》中,“千里念行客”一句即點名了作品主題,“晚”、“千里”暗示離別之久、相隔之遠,“滴”、“研”等字則形象地描繪出一幅閨中少女相思情苦,臨窗落淚,以淚和墨,潤筆作書的畫面,一個“漸”字以宛轉之詞寫激切之意,將“淚”、“墨”融入少女深情之中,情與淚粘合為一,更寫出閨人癡絕,在鑒賞古詩詞時,抓住這些關鍵詞句,便可直接劈文入情,把握作品主題思想。因此,教學中應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對關鍵字詞句的分析,快速入境,理解作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詩中哪些詞句用的準確、哪些詞句生動,著重分析動詞、形容詞,提高學生提取古詩詞“詩眼”的能力。如在杜甫《蜀相》教學中,“碧草”、“黃鸝”等原本為描寫美好景物的詞語,但詩中一個“自”字、一個“空”則點出了碧草無人欣賞,黃鸝徒然歡歌的凄涼之意。通過對“詩眼”的賞析,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鍛詞煉句的能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漢語言的精妙,促使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五、激發(fā)學生興趣
古詩詞中往往有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境之美,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詩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美妙的意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性,是促使學生對詩歌有獨到見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中開展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讓學生通過詩詞字面信息展開想象,融入到詩人表達的意境中品味古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也可在課堂中開展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到詩人的角色中,將課堂的環(huán)境設置成詩詞的創(chuàng)造背景,幫助學生體驗詩詞的意境。此外,高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逐漸成熟的階段,學生感情豐富、思維活躍,生活經歷也日漸豐富,有著廣泛的寫作題材,因此在高中開展詩歌創(chuàng)作的措施是可行的。在經過較長時間的詩歌鑒賞學習,學生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后,可對學生提出創(chuàng)作詩歌的要求,如在雪后,以《雪》或《詠雪》作為題目,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詩歌意境,指導學生練筆,不僅可增加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學會感受詩歌的魅力,還可讓學生在自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內化,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以此來加強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對詩詞意境的審美能力。
六、注重積累實踐
古詩詞意境豐富而深邃,主旨博大而精深,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并非是背誦幾首詩歌就能提高的,而需要大量的積累。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只局限于課本上的詩文,而較少開展課外活動,古詩詞學習途徑、方法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當積極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課外繼續(xù)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如鼓勵學生舉辦古詩詞小報專欄、古詩接龍、誦讀擂臺賽,增強古詩詞學習的多樣性,讓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延續(xù)下去,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七、結語
詩歌鑒賞在引導高中生感受漢語言魅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增加學生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著重突出古詩詞的鑒賞價值,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詩歌鑒賞教學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琳.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效性[J].華章,2013,(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