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載和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而數(shù)詞是語言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的詞類之一,不同的民族對數(shù)字的選擇與偏愛,都深深地烙上了本民族文化的印跡。以具體數(shù)字為例,分析了英漢數(shù)詞文化的相似與差異,并著重分析了宗教神話、文化價值觀與文化心理給數(shù)詞文化帶來的影響。
[關 鍵 詞] 英漢數(shù)詞文化;宗教神話;文化價值觀;文化心理
[中圖分類號] G71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08-0040-03
依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隨著人類思維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生活為了滿足人們的要求,利用當前存在的一些符號出現(xiàn)了數(shù)字。數(shù)字與語言符號不同,在產生時主要是針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大小與數(shù)量的,但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它逐漸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及文化內涵。本文旨在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揭示數(shù)字文化背后的中西方文化異同,以期進一步理解和探索東西方文化淵源。
一、英漢數(shù)詞相似性
人類、人類生存過程中依賴的物質條件、人類社會文化背景在某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由此決定了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產生了相同的觀點,所以語言雖然最初只是一種交際工具,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英漢語中的數(shù)詞也不例外,具有某些相似與相同的文化特點,下面主要以“一”和“one”為例進行說明。
中華民族自遠古時代就認為“一”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取代的。雖然“一”表示的數(shù)量不多,但卻顯示著天下第一的特點,所以“一”通常表示最大、最好、最強的物質。如:“第一名”就表示在比賽中取得成績最好的人,“一流”表示水平最高的人,“一把手”表示單位的最高領導人員,“一號種子”表示體育比賽中最有發(fā)展?jié)摿Φ倪\動員,“一哥”“一姐”都表示影視界中將會得到優(yōu)異成績的人員。
西方人也認為“one”是至尊至上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也認為“one”指的是萬物的根本,存在于眾神之上,“two”是在“one”的基礎上產生的?!皁ne”也表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如One above或 Holy One(上帝),Number one(第一)等。
二、英漢數(shù)詞的差異性
(一)宗教神話與數(shù)詞差異性
宗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其中也包括了人們對數(shù)詞的使用,以下以幾個漢語與英語中受宗教神話影響較深的數(shù)字為例。
在中國,佛教與神話對數(shù)字的文化內涵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例如:108和7。
108這個數(shù)字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它貫穿于佛教的日常生活和重要事物之中。比如佛教法身的代表共有108尊。此外,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敲鐘108下,人聽了便可消憂解愁。宋代詩人米南宮就曾賦詩:“龜山高聳接云樓,撞月鐘聲吼鐵牛。一百八聲俱聽徹,夜行猶自不知休?!笨梢娺@108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了。而現(xiàn)在的北京大鐘寺、蘇州寒山寺、杭州西湖的南屏晚鐘等,在遇到重大節(jié)日時也要撞鐘108次。
108的影響也體現(xiàn)于古代建筑中,建于公元647年的拉薩大昭寺,殿廊的初檐及重檐間排列著108個雄獅伏獸;青海塔爾寺大經堂內有直徑1米的巨柱108根;北京天壇下層欄板也是108塊。
7在中國是人們所忌諱的數(shù)字,這與佛教以及古代神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首先,人們避諱7是因為它與喪葬習俗中的“做七”有關,而“做七”的習俗來源于佛教的生緣說。在生緣說中,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后與下一世投生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xù)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此外,在我國某些地區(qū),農歷的七月七日為兇日,禁嫁娶。這種風俗關系到牛郎織女的故事。天上的織女來到人間嫁給了牛郎,但后來又不得不返回天庭。王母規(guī)定牛郎與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見面一次,這種痛苦強過兩地分居。因此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在七月七婚嫁。因此,漢語中帶七的成語都含有貶義,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腳、七上八下等。
在西方社會,基督教也對人們的生活和感知起作用,它對數(shù)字的影響在7與13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7在英語中的意思與其在漢語中有明顯的差異。在英語中seven是一個神圣的數(shù)字,因為世界就是在七天內創(chuàng)造的;圣母瑪麗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七件悲哀的事;圣靈有七件禮物;人的一生可分為七個生長時期;主禱文也分為七個部分。
西方宗教為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一般情況下用七來規(guī)定,如七大美德(seven virtues)、七大圣禮(the seven sacraments)。
與7相反,數(shù)字13是基督教徒的頭號大忌。
這一數(shù)字成為人們不愿提及的不吉利數(shù)字,宗教有著一定的影響。在《圣經》當中這樣描述,耶穌和他的徒弟們在一起吃晚飯時,遭到了第十三個徒弟猶大的出賣,最后死于十三日的十字架上。而斷頭臺設置的臺階也正好是十三級,劊子手得到的獎勵也是十三個銀幣。希臘也存在另外一種說法,天國為了悼念在戰(zhàn)爭中死亡的將士而舉行宴會,得到邀請的一共是十二個人,而這時羅基闖進了會場,成為第十三個人,同時災難降臨,導致眾神的首領光神巴爾德死亡。在此之后,眾神也沒有好日子過。也有人認為這一典故來自于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由于他們不顧神靈的規(guī)定而闖入伊甸園偷吃禁果,因此在十三號被趕了出去。亞當和夏娃的兒子也在同一天殺死了自己的親弟弟。正是攝于神話和宗教的威力,西方人忌諱13就像逃避瘟疫。如:設置餐桌時不設第十三個座位;醫(yī)院當中沒有第十三號病床;沒有第十三號門牌號。
(二)世界觀、價值觀與英漢數(shù)詞差異性
民族傳統(tǒng)也深刻影響著民族文化。漢英數(shù)詞的文化差異也離不開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深入研究中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與世界觀,也有利于掌握漢英數(shù)詞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相信陰陽二元的說法,認為“分而為二以象兩”,認為和諧有序是最為重要的,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只有做到有序才能實現(xiàn)和諧,而做到了和諧又能實現(xiàn)有序,只有實現(xiàn)均衡與和諧才能保證統(tǒng)一體的穩(wěn)定與生存。這種意識存在于人的審美意識當中,認為偶數(shù)是美的是吉利的,在所有的文化和文明活動中認為偶數(shù)才是最美的最和諧的。如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6和10是最吉利的數(shù)字。
在中國文化價值觀中,“六”屬于一個和諧數(shù)字。自古以來“六”就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如:用“六氣”來表示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用“六親”來表示人的親屬,用“六禮”來表示婚姻禮儀,用“六經”來表示儒家學說,用“六藝”來表示學習科目,用“六書”來表示造字方法,用“身懷六甲”來表示婦女懷孕。因此,漢民族自古以來就認為“六”是最吉利的。
按照古人對數(shù)字的觀念,“十”為雙數(shù),在進位中“十”是最高的數(shù)字,因此,也可以說成“極”與“頂”。所以人們認為“十”是最吉祥的。漢民族自古以來就要求事物的完美,因此人們常說“十全十美”。在很多方面都運用了“十”,如古代人們常提及的十大圣人,人們稱北京為“十里長安”,稱南京為“十里秦淮”,稱上海為“十里洋場”。當前,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運用了大量的“十”,如“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十大道德模范”“十佳少年”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利用“十”的日子來舉行生日慶典等活動。但西方自古希臘開始就認為矛盾沖突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強調對立,以為美就是講求不和諧,所以西方人認為奇數(shù)是吉利的,視奇數(shù)為大吉(13除外),認為偶數(shù)隱含分裂,視偶數(shù)為不吉祥的字數(shù)。例如,英國人在放入雞蛋孵小雞時也是放入單數(shù),如果放入偶數(shù)有人認為雞蛋就會全部壞掉,或者養(yǎng)不好小雞;西方婚禮上贈花要奇數(shù),而在喪禮上獻花宜偶數(shù)。以下將以英語中的3和9說明西方人偏愛奇數(shù)的習慣。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將“三”當作一個最為吉利的數(shù)字,認為它是統(tǒng)一和差異同時存在的,利用“三”可以表現(xiàn)事物的“開始、發(fā)展與結束”,認為它代表著神圣、高貴與吉利。如西方基督教中存在的“三位一體”的說法。人們在分析事物的數(shù)量或發(fā)展時認為應該分三種情況分析,才是吉利的。如世界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即大地、天空與海洋;大自然是由三種物質組成的,即動物、植物與礦物;人體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卻肉體、心靈與精神;存在于基督教中的美有三類:誠實、希望、慈善。
西方人崇尚奇數(shù),很多西方人認為“nine”是最吉利的數(shù)字,包含著不同于一般的意義。主要原因是它是“three”的三倍,是它的完滿形式。例如《圣經》里有9級天使。依據(jù)西方命理分析,如果生日中含有數(shù)字“九”,那么就會異常聰明,在年輕時代就能得到人們的賞識。
(三)隱喻認知與英漢數(shù)詞差異
語言就是利用了語音,因此語音中也包含著一定的意義。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所以漢語中的音、形、義具有與眾不同的關系。雖然語音形式較為簡單但卻可以表達豐富的語義,所以漢語的詞匯當中存在著許多讀音相同或讀音相近的字詞,人們稱這種相同或相近的字詞為諧音。
在漢語中,人們認為“四”是最不吉利的數(shù)字,主要就是由于“四”的讀音與“死”相近,因此人們認為它是不吉利的。尤其表現(xiàn)在粵語、閩南語方言區(qū),人們都不會使用“十四”這一數(shù)字,這是因為會被讀為“要死”,而“514”則會被讀為“我要死”。在四川方言中,“747”會被人們讀為“去死去”,“714”會被人們讀為“去要死”。人們對“四”的厭惡表現(xiàn)在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面,如電話號碼、車牌號、房間號等都盡量躲開“四”,有的醫(yī)院沒有四號病床;有的賓館在起名時去除了四層和十四層;不送四種禮物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由于字的諧音造成的。
“六”在漢語中有順利吉祥的含義。一些方言里有“溜溜順”的說法,因為“六”又與“溜”諧音,人們認為“六六大順”是最為吉利的,在寫“六”時大寫為“陸”,讀音同于“祿”,而在中國傳統(tǒng)認知中,“祿”是最為吉祥的。因此,“六”也多了一分吉祥的意思。因此在我國一些地區(qū)存在著“有禮有六”的習慣,也就是“有富有祿”。
“八”的讀音相近于“發(f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為“發(fā)”代表著“發(fā)財”“發(fā)家”。如熱線電話“168”和“888”,人們生活中需要的電話號碼、車牌號、房間號如果帶有數(shù)字“8”都會認為是最吉利的。人們在選擇結婚時間、開業(yè)時間、慶典時間時也都會選擇帶有“8”的日子;如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就是2008年8月8日8時8分,這一現(xiàn)象有力證明了人們認為“8”是吉利的數(shù)字。
漢語當中,數(shù)字“九”和“久”字同音,是時間長遠的意思。所以中國古代君王都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shù)字,為了表示自己能夠長久統(tǒng)治,通常利用“九”來表示。如稱皇帝為“九五之尊”,穿的衣服稱為九龍袍,戴的帽子稱為“九龍冠”,坐的車稱為“九龍輿”,住的屋子稱為“九龍帳”,喝酒用的杯子稱為“九龍杯”等。為表示自己的權力為天賜神賦,古代帝王竭力把自己同九聯(lián)系在一起,皇帝祭天在一年當中分九次進行,皇帝的祖先存放于“九廟”當中,官級分為“九品”,人分為“九等”,親戚分為“九族”。國家版圖也分九州。
在現(xiàn)代,人們往往也用“九”表示“長久”之意。在選擇結婚時間時也喜歡帶有“九”的時間,如2009年9月9日,全國各地都贏來了一個婚姻登記的熱潮。在英語中,同樣存在因為諧音或形近而影響數(shù)字使用的情況,例如:數(shù)字0與OK的O形似,于是數(shù)字0被賦予了“贊許”“認同”的意思。此外,“four”與“fair”諧音,所以“four”被賦予了正面的含義,常用于許多含有積極意義的詞中,如:a four leaf clover(幸運)等。
對于西方人來說,8雖為偶數(shù)但其是褒義的。他們認為8由兩個0連接,被視為不止,對兩性具有特殊意義,是穩(wěn)定和諧的神秘符號。因而1988年8月8日是西方人舉行婚禮最多的一天。
總之,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數(shù)字并不只具有計數(shù)功能,而代表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產生了數(shù)詞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同民族在生活生產、思想意識方面有了一定的相同點,導致英漢數(shù)詞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點。但是東西方宗教神話、世界觀、價值觀與隱喻認知因素導致了英漢數(shù)詞的文化內涵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導致英漢數(shù)詞文化內涵差異的因素很復雜,需具體數(shù)詞具體分析,例如9雖為奇數(shù)但因其與“久”諧音,所以中國人也比較喜歡。我們認為,對英漢數(shù)詞文化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學習英漢數(shù)詞,更能幫助我們了解英漢兩種社會文化,避免觸犯禁忌,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趙偉禮.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數(shù)詞比較[J].外語教學,1995(3).
[2]陳鑫源.大學英語文化背景辭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3]盧仲荻.《圣經》英美文學及與四十相關的《圣經》典故[J].江漢大學學報,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