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PEP五年級上冊Unit 2 My week Part B Let’s learn為依托,通過有層次性的設計教學目標、問題和活動,分析和探討隱性分層教學在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隱性分層教學 教學目標 問題設計 活動設計
一、為什么要實施隱性分層教學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民辦小學,每個學期都有學生從其他地方轉來借讀,這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筆者去年剛接任的五B班,上學期新生6人,其中2人未學過英語。這6名新生中只有1人能完整默寫26個字母,其余都只能寫對一半。學生英語水平如此參差不齊,如果將他們按一個模式進行“一刀切”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如何在兼顧全體的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也就是說,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隱性分層教學指教師對分層的依據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公開具體的分層,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為前提,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基點,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對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來完成教學內容,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
二、如何實施隱性分層教學
筆者以PEP五年級上冊Unit 2 My week Part B Let’s learn為例,采用隱性分層教學,在詞匯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1.凸顯教學目標的層次性,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對各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是實施隱性分層教學的關鍵。為了增加學生的信心,筆者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授PEP五年級上冊Unit 2 My week Part B Let’s learn時,我給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基礎目標:能聽、說、讀、寫關于周末活動的詞組:wash my clothes, watch TV, do homework, read books, play football并知其意思;能夠在語境中正確運用這五個詞組詢問他人的周末活動,并能簡單地回答:Do you often … on the weekend? Yes, I do. No, I don’t.
B層學生在基礎目標上能聯(lián)系已學知識詳細表述自己的周末活動,如I often read books on Saturdays. I often play computer games on Sunday;
A層學生在詳細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動時可以談論下偏愛這個活動的理由或心情,如I like reading books, so I often read books on the weekend.
對不同層次、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不僅能增加各個層次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也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
2.凸顯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讓每位學生融入課堂
在Warming up環(huán)節(jié),播放一段包含許多周末活動的Flash,通過大量的信息輸入,讓學生感知本課的教學內容。在Flash播放結束后,我設計了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分層提問。比如,對A層學生設計一個開放性的提問:What’s it about?發(fā)揮學生思維能動性,充分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對于C層的學生可以提問:Is it about the animals? Food? Maybe you can speak in Chinese.開始就呈現(xiàn)一個自由的課堂,誘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思考,使A層的學生從問題的設計中感到挑戰(zhàn),C層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快速融入課堂。
在新課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差,讓學生猜測教師的周末活動: I like my weekend. What do I do on the weekend? Can you guess? 在此過程中,我讓一位C層學生回答,但這位學生不知所措地望著我,支支吾吾,聲音很輕,不知道說什么,這說明他不會表達。于是,我做出watch TV的體態(tài)語來引導,并提問:read books or watch TV? 在我體態(tài)語的引導下,這位學生最終說出了短語:watch TV.這過程雖不順利,但我仍給予其鼓勵和可定,使其在該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上也獲得成就感。對于A層學生,誘導他們用Do you often … on the weekend? 提問;然后借助圖片和聲音學習短語wash my clothes. 教師提問: I can wash my dress. What about you? 要求C層學生能直接看圖運用句型I can wash my_____.來練習wash一詞,并借此復習已學衣服類單詞(見圖一)。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對于衣服類單詞的記憶有些模糊,我先讓思維活躍的學生回答,拋磚引玉一下,然后再讓B層學生或C層學生回答,意想不到的是有好幾個平時沉默的學生和學困生都紛紛舉手。語言難度本身并沒有增加,只是補充了更多學生學過的內容,用更充實的語言材料對教材進行補充和配合,從而使新舊知識大量地復現(xiàn)。然后提供語言框架I often wash my _______ in the _________.給A層學生說的機會。筆者提出的問題層層遞進,由易到難,通過師生互動,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3.凸顯活動設計的層次性,讓每位學生成為參與者
語言的輸入要經過一個由簡入難、由淺入深的過程,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需要經過多次操練才能逐步達成,而新課標倡導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就是要關注活動設計的層次性,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和思考,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活動中操練和運用,形成知識的遷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我的實例中,從整體上來看,緊扣weekend activities這一主線,從呈現(xiàn)Talk about Carol’s weekend(語言感知)--Talk about Sarah’s and John’s weekend(語言體驗)--Talk about the students’ weekend(語言內化)—Meaningful weekend(語言運用),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展現(xiàn)開來的,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他們積極的表現(xiàn)中都得到了自然的遞進和發(fā)展。從個體來看,如在呈現(xiàn)操練新詞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I often ________ on the weekend.到Do you often ______ on the weekend?的提問,到新單詞的呈現(xiàn)和操練中設計的缺空填詞的語境句式(見圖二)、pair work(見圖三), 用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形式操練了所學單詞,完成了一個由詞、句到簡單的語言輸出的過程,最后觀看一個孩子的周末活動點出“有意義的周末”的主題,將情感目標升華,幫助學生建構一種更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最后的輸出都有了其真實愿望的表達: To make our weekend more meaningful, I will try to______ on the weekend. 這一活動讓語言的學習達到了自然輸出,最終讓所學知識富有內涵的生命力。
總之,“分層是為了無層”,這是我們進行隱性分層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凸顯教學目標、問題和活動設計的層次性,最終的實效性都體現(xiàn)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達到各自不同層次的目標甚或出現(xiàn)“計劃外的進步增值”。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3] 賀爭崢.2011. 隱性分層教學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4] 徐伽力.2009.小學英語隱性分層教學的幾種教學設計﹝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
[5] 劉琳琳.2013.淺談小學英語趣味性作業(yè)設計.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