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少教多學”作為課堂教學運用的一種策略和方法,就是要求教師重新審視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以科學的學習理論為指導,確定通過教哪些最基本的東西,讓學生“學會”,并具備一定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本文將淺析“少教多學”這一教學理念對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少教多學 自主 合作 時間 空間
我2014年去參觀學習了山東昌樂二中271教育模式以后,感觸最深的是這句話:把每個孩子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是的,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要真正理解這句話并把它很好的實施到教育的中去,把每個孩子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別是在我們這些相對偏僻的地區(qū),新課改已經提了數年,平時也把課改的一些精神和理念常常掛在嘴上,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還有新瓶裝舊酒的嫌疑。雖然在教學思想上總是說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肯定學生的主動性,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總是自己設計的程序性教學多于生成性的教學,自問自答的獨角戲形式多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互動模式,教學的知識傳遞多于策略性教學,時間的分割上,總是老師占的多,學生占的少,主角配角倒置,課前課后未能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學落實組織管理還不夠嚴謹縝密等等。要想徹底的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們必須落實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的真正革新。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的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和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并且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教學制時就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從教育理念上有真的轉變。如果不能在思想觀念上產生從自發(fā)到自覺的變化,一切革新都是理論上的裝腔作勢。從自發(fā)到自覺的學習,不斷探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試著去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每個孩子的一生由自己來寫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才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這之間我們老師只做這個故事的參與者和傾聽者。
二、建立融洽的關系和尋找有趣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少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多學”老師少教乃至“不教”。具體該怎么做?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有效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之中及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中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激勵他們。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鼓勵和批評才具有實際效果,尤其對差生,教師的態(tài)度要慎重,委婉,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方法,更不能放棄他們,把這種和諧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輕松自如,自由發(fā)揮,從而去創(chuàng)造高效的學習氛圍。
2、尋找有效而又恰當的方法,激發(fā)興趣,保持高效授課。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語文作為一門大眾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看似簡單,學好實則不易。語文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有意思、有激情、有趣味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趣味,才符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學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采用。
三、真正下放給學生獨立自主的權利。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用教師講讀取代學生對課本的研讀,這是“教師多教學生少學”的表現(xiàn)之一。要扭轉這“一多一少”,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把研讀課本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本首先不應是教本,而應是讀本?!吧俳潭鄬W”的課堂應該為學生們提供許多旨在自我愉悅、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币虼酥挥邪盐谋狙凶x和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這就要求變教師的議講讀為主為引導學生的研讀為主。那么,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設計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來指導教學的方向。
2、把學習的時間、活動的空間交給學生。
學生“多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和 “訓練”。在這個問題上,要培養(yǎng)學生應該有“我要學為主”, “我要學在先”, “我要學就會” 的意識。而傳統(tǒng)理念中的教師總是喜歡用自己的苦口婆心代替學生的自我奮斗,以“自我感覺”滿意來取代學生的感覺。把學習的時間活動的空間還給學生,做到自動與互動和諧統(tǒng)一,做到知識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
3、培養(yǎng)學生質疑思辨的能力 。
學貴知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睂嵺`證明,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能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思維被激活,學習積極性不斷高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進取。著名教育學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币虼?,語文課堂教學就應重視“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的教學方式,開啟學生的心智大門,使之從有疑到無疑,再產生新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讓學生體驗合作探究的妙處。
“眾人拾柴火焰高。”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更是態(tài)度。為此,教師一是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二是要讓學生公開承認別人的勞動,三是要讓他們學會為別人著想。學生從傳統(tǒng)的單純接受轉變到主動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品質。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發(fā)現(xiàn)和體驗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只有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啟發(fā)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chuàng)造性地教,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積極地學習、獨立地學習、深度地學,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