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讀課文教學 自學能力 質疑 體會
初中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分為教讀、自讀兩類課文。通過教師對講讀課的精講,讓學生學會閱讀同類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知識遷移到課內自讀課中去,使所獲得的知識化為能力,最后能獨立運用知識閱讀課外讀物,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由此可見,自讀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把握和選取有效的課內自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對于促進講讀課文的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由于一些教師有的習慣于傳統(tǒng)的單篇教法, 有的由于對修訂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透徹,因而導致了兩種極端類型的不理想教學模式。
一種是因循守舊型:一些教師創(chuàng)新理念不夠,教材改革及培養(yǎng)目標不明,以致因循守舊,不分講讀課或自讀課,只要時間允許就一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題解、正音解詞、分段講解、歸納中心及寫作特點,處理練習,面面俱到,周而復始。講讀課滿堂灌,自讀課亦滿堂灌。這一教學模式強調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也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另一種是放任自流型:認為既然是自讀課,干脆撒手放開,不組織、不引導、不檢查效果。有自學能力的學生或許可以提出疑難問題,而絕大多數(shù)學生則漫無目的,根本達不到教學要求,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更無從談起。這一教學模式流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不正確理解,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行進行,殊不知,教師的教學經驗、知識底蘊及積淀的專業(yè)素養(yǎng)都是學生最好的仰賴。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讀,更有助于養(yǎng)成自讀乃至自學的能力。
以上兩種極端模式主要是對自讀課文的地位、作用認識不清,沒有理解自讀課文的編排意圖,沒有遵循自讀課文的教學原則。
那么,要怎樣進行自讀課文的教學?如何教自讀課文才合符九年義務教材大綱的要求?才能真正達到配合講讀課文提高學生讀寫聽說的要求?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摸索到了一些教學自讀課文時嘗試的幾種訓練方式,在這里提出來和大家探討。
自讀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在布置自讀前,老師要有一個總的打算和考慮;在布置學生自讀時,老師要有目的、具體的要求。并根據(jù)學生不同時期的不同程度,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即:
(一)常規(guī)訓練,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自讀課的常規(guī)要求必須常抓不懈,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常規(guī)要求包括:
1、預習課文,熟練地使用工具書,排除字詞障礙。借助注釋了解作者生平簡況及課文背景。
2、標出課文節(jié)次,劃分段落層次,簡要概括段落大意。
3、分析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在閱讀自讀提示的基礎上,初步歸納中心思想。
4、畫出能表達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詞、句、段,反復誦讀自認為寫得出色的語段,并學會點評和批注。
5、列出不理解的疑難問題。常規(guī)要求每節(jié)課都要強調,并注意按照層次序列加以落實。
自學習慣的培養(yǎng)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應加強指導檢查,剛開始寧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節(jié)奏。
(二)巧設提綱,鞏固提升閱讀技能
精心設計自學提綱。提綱要根據(jù)寫作對象相同課文的規(guī)律性知識,同時比較兩篇文章的內容和寫法,體現(xiàn)單元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單篇課文的重點,又要兼顧知識的覆蓋面及縱橫聯(lián)系,便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自我質疑。比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文言文教學,《橋之美》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它與《中國石拱橋》同屬寫橋的文章,《橋之美》是小品文,《中國石拱橋》是說明文。學生按照常規(guī)要求完成《橋之美》的初讀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應該能夠設計出自讀提綱。
1、《橋之美》中寫了哪些橋?
2、它們的美在何處?
3、在作者看來“橋” 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么感想?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4、在內容和寫法上比較《橋之美》和《中國石拱橋》的不同。
自讀提綱力求有梯度,兼顧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因素。答案盡可能具體單一,便于消化理解??紤]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自學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初學列自讀提綱或處理較難的自讀課文,教師應做好示范。示范要定準基點,面向多數(shù)中等學生,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拓寬加深內容,基礎差的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
(三)輕撥重敲,釋疑解難
及時解決學生在自讀中的疑難問題。自讀課是讓學生運用講讀課學來的知識和初步培養(yǎng)起來的能力進行自學實踐。起步階段教師的輔導尤為重要。輔導的形式與方法是靈活多樣的。
1、啟發(fā)式,比如對 《橋之美》中作者看來“橋” 美在何處?可以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文章內容來具體理解。這樣一提示,問題便解決了。
2、誘導式,如一個詞語的解釋,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僅僅告訴學生一個答案,最好誘導他們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領悟。
3、點撥式,比如學生在自讀時,對《橋之美》和《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區(qū)別,教師可以引導其開展知識拓展型研究性學習,聯(lián)系兩篇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對其整體印象做一個更好的把握。教師的輔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帶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上,對程度好的學生輕撥,對基礎差的學生重敲。
(四)反思交流,團隊協(xié)作
做好自讀課的總結工作,對檢查自學效果,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大有益處??偨Y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1)檢查效果。但要注意防止走過場,流于形式。檢查的方式可以是提問質疑,也可以是書面練習,還可以是收閱筆記。
(2)交流自學體會。可分組座談,也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幾位學生全班交流。通過談體會,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特別是那些在自學中嘗到甜頭,收益較大的同學的切身感受,對其他同學將產生激勵作用。教師應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作評價性的小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多加鼓勵。
以上訓練是我在自讀課課型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初步探索,雖是實踐試驗,感覺較適合學生的實際;而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吸收本學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適合于學生實際的語文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改進。因此,對以上訓練還須不斷完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