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閱讀的起點,它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是中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以讀促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高效課堂 朗讀 激趣 以讀促教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一種眼、耳、口、思并用的綜合閱讀活動,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句到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是中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
有感情的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使人知道,朗讀使人感受?!?/p>
就語文學習而言,尤其在大談高效課堂的今天,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閱讀的起點,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還有助于情感的傳遞,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nèi)涵。所以,語文課堂上應該讓學生讀起來,在朗讀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真正做到以讀促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然而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朗讀卻越來越被忽視,學生往往對朗讀缺乏興趣,產(chǎn)生厭讀情緒,阻礙語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高中的語文課堂上,很難聽到瑯瑯的讀書聲了,課堂上教師省了朗讀,學生丟了朗讀,朗讀離語文越來越遠。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會越來越低,語文教學效率也大打折扣,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無從談起。
為什么高中生對語文朗讀沒有興趣?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跟害羞的心理和學習基礎有關。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語文課堂經(jīng)常是書聲瑯瑯,可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讀書聲也是逐年遞減,尤其是一些普通高中的學生,學習基礎本來就差,厭學情緒重,加之一種害羞心理,就更不愛朗讀了,課堂上齊讀聲七零八落,都讀不下去,早讀課則睡眼惺忪,出神發(fā)愣,鴉雀無聲,靜寂一片。
二是教師本身對朗讀教學重視不夠。有的教師認為朗讀耽誤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所以課堂教學停留于分析知識點,很少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久而久之,語文課堂的朗讀聲就稀少了,學生也就習慣了無朗讀,甚至不愛朗讀。
三是教師對文本分析過于粗糙,沒有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語文教材是一部美的教材,或展示人情美,或是人性美、情感美、藝術美……教師只有讓學生體會到了教材的美,學生才會有興趣去朗讀,才會自覺地去朗讀課文。
四是教師本身的朗讀基本功有待于提高,沒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沒有體會到語文朗讀的美感與樂趣。有的語文教師,自身普通話不夠好,或朗讀水平太平常,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因為方言問題,從而不自信,不敢在課堂上示范朗讀,對學生的朗讀也缺少必要指導,學生沒有掌握朗讀技巧,讀不出課文的美感來,就體會不到朗讀的樂趣,對朗讀缺少興趣,反而當它是負擔。所以授課教師本身帶感情的范讀,可以使課堂內(nèi)容更豐富,氛圍更融洽,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那么語文教師該怎么去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呢?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端正心態(tài),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要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前提。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范讀激趣。優(yōu)美激情的范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朗讀,更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語言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也是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的重要的方法。為此,我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讓學生參與到課文朗讀的情境中。
一種是教師親自讀。于永正老師說過:指導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老師只是從道理上講應懷著什么感情讀,哪個字讀重音,哪里應該讀得快,哪里應該讀得慢是不夠的。而且,“強加”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師范讀一下要現(xiàn)實得多,有效得多。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優(yōu)美的文段進行范讀,或者在課文朗讀的難點和關鍵處范讀。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diào)、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diào)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教師的范讀極具立體感,除了聲音的傳遞外,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tài)會作為一種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更易感染學生,幫助學生讀好課文。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就能漸漸形成語感,漸漸把握語句的邏輯停頓和情感,并能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在初中教學時,我為孩子們上《聽潮》一課,原打算播放錄音磁帶的,可臨時停電,我就改為自己范讀,由于事先準備充分,對課文感情基調(diào)把握較好,加之自己也非常投入,沒想到孩子們聽得入了迷,很快就進入了課文情境,再讓他們試讀,個個激情高昂,認真而投入,整堂氣氛輕松活躍,效果很好,并且自那課后的早讀課,學生也特別愛讀這篇課文。
另一種范讀形式就是讓學生來示范,因為老師“范”讀過多,就會喧賓奪主,占據(jù)課堂寶貴的時間。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如果碰到比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來示范讀,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我才范讀。如,在教學高一必修2第二單元第7課“詩三首”中的《歸園田居(其一)》這一課時,我先請了班上朗讀能力較好的兩位學生為全班朗讀,可兩位同學在讀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最后兩句時,語氣都很平淡,沒有讀出詩人那種擺脫官場束縛后的欣喜之情,于是我就抓住詩句中的“久”“樊籠”和“復”三個字分析詩人的情感,指導學生該怎么去把握語氣語調(diào),并且以自己的理解范讀了一次,再讓全班齊讀,學生的情緒瞬間高漲,朗讀效果就好多了。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優(yōu)秀的課文朗讀視頻,通過讓學生聽名家范讀,來誘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有了好的示范,還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能很快入境,在不知不覺中對朗讀產(chǎn)生了興趣,加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就能把課文讀出味兒來,課堂教學效果也比單調(diào)沉悶的講解要好得多。
二是豐富朗讀形式,體會朗讀的樂趣。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并且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如分角色朗讀,比賽朗讀,表演朗讀等,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激發(fā)他們朗讀的興趣。如戲劇和小說,除了分角色朗讀外,還可以表演朗讀,鼓勵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帶表演性質(zhì)地朗讀,這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既嘗到了很多樂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學生有無朗讀興趣,不只在于活動形式是否多樣化,內(nèi)容是否好玩有趣,還在于學生有沒有從朗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以成功感,要善于在課堂上給朗讀的學生適當中肯的表揚,多用語言激勵,以評促讀。另外,還可以在班里開展一些朗讀活動,如“課文朗讀大比拼”“詩歌朗誦會”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受讀書的快樂。
三是情境激發(fā)。語文教材雖然都是編委們精心選取,文質(zhì)兼美,內(nèi)容豐富,但由于有些課文可能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缺乏深刻的情感體驗,朗讀時自然不到位。這時,教師不防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情境,如教師本身動情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等,還可借助精美的圖畫和生動的課件演示,播放音樂、視頻,設置場景,讓學生入情入境,自然也就能用心用情朗讀了,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自然對朗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習慣成自然,心中逐漸樹立“朗讀”的概念,改變以往“金口難開”的現(xiàn)象。
三、加強朗讀指導,提高朗讀水平
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朗讀習慣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引入意境,如停頓、輕重、快慢、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才能讓學生朗讀時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例如我上李白的《蜀道難》:
在學生初次朗讀語氣平淡,沒有感情和氣勢的情況下,我播放了課文視頻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和畫面感受蜀道的險峻,再讓學生摹仿朗讀,稍有進步,但還是不理想,于是我先告訴學生詩歌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一句,正確的停頓應為: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又找出學生讀得不好的句子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詩歌首尾兩句,雖同為感嘆句,但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要想像詩人看到蜀道如此高峻,好像直逼自己而來,不由發(fā)出驚嘆,所以朗讀時語氣要重,要讀出驚呼的感覺,末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要想像詩人臨難而懼并無奈的情形,所以朗讀時前面部分要語速緩慢,讀出深沉感慨的意味,后面一句“側身西望長咨嗟”聲調(diào)漸慢漸弱,若有余音,讀出發(fā)人深思的感覺來。
再就是對于有些詩句最后連貫的三個字構成短語,領起的字要重讀并且拉長音調(diào),才能強調(diào)突出詩人要表達的感情。如“開國何茫然”,“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側身西望長咨嗟”等句,這里的“何茫然”,“愁攀援”,“何盤盤”“縈巖巒”,“愁空山”,“凋朱顏”,“長咨嗟”三字短語,第一個字“何”“愁”“何”“縈”“愁”“凋”“長”都要拉長并重讀。
經(jīng)過這樣具體的指導后,學生的朗讀效果果然不同,課堂上的讀書聲不再是完成任務似的單調(diào)乏味,而是充滿了感情和趣味,師生都在輕松愉悅中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回味無窮。
當然,“打鐵還要榔頭硬”,教師的朗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的指導、點撥學生,達到“以讀促教”的目的。”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
四、立足理解,品讀感悟
理解是朗讀的實質(zhì),也是朗讀的前提和目的,一篇課文,要想朗讀得正確流利、富有情感,光有朗讀技巧還是不夠的,還要求學生能充分理解課文。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評讀”求新的基礎上,還要立足文本,充分解讀,講析到位,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把課文讀熟讀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得聲情并茂,具有感染力,并且以讀促學,在深情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出作品的內(nèi)涵。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必須認真研讀文本,悟透文本,并做出個性化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真正讀懂文本,領會主旨。
總之,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它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一把金鑰匙。語文教學缺少了朗讀,不但失去了語文的味道,而且高效課堂也就成了空談。
參考文獻
[1] 李晨萍《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報教師版小學總第187期 2010-11-25 http://www.zhyww.cn/teacher/201011/38258.html)
[2] 朱玉華、張廷文《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朗讀興趣》(233校網(wǎng)論文中心2012-07-09 http://www.studa.net/Education/120709/105938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