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薄?故事教學法”無疑是能讓“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它就像一個神奇的魔法棒一樣,使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那么什么是“故事教學法”呢?
故事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jù)所講授的內(nèi)容穿插些相關的簡明、短小的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diào)所講內(nèi)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內(nèi)容代替講課內(nèi)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聽課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一種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故事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呢?
1、能體現(xiàn)教師個人魅力。
學生“親其師”才“信其道”,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樂趣,必不樂學?!笨琢苏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粋€經(jīng)常講故事的語文老師在學生心目中一定是個知識淵博極具文化素養(yǎng)人,無形中讓教師也增添無限個人魅力,學生最喜歡這種有親和力的老師,長此以往師生關系自會和諧融洽。
2、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上,教師給學生講故事,使學生充滿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
3、能拓寬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講述故事的方法拓寬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就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無味。
4、能積累素材、豐富閱歷。
當語文老師成為故事教學的有心人之后,他就會搜集整理大量經(jīng)典實用的故事并講授給學生,這樣潛移默化之中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都可以積累大量的故事素材,既可供寫作之用,也可以間接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深化人生體驗。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呢?
一、用故事教學法導入新課。
課堂導入如戲劇的序幕,讓學生翹首以盼:像音樂的序曲,令學生心馳神往;又如電影的片頭,使人沉醉其中。適合的故事導入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新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親愛的爸爸媽媽》一課時,我就用了兒童節(jié)由來的故事導入: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并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兒童的處境更糟,他們受盡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中死難的兒童,為了保障兒童權利才有了國際兒童節(jié)的產(chǎn)生。這悲慘凄涼的故事給新課渲染了一種悲哀的氣氛,課堂上安靜肅穆,為上好本課做好了鋪墊。
二、用故事教學法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言為心聲,文學作品表現(xiàn)的往往是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便于體味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對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菰锓ξ兜淖髡呒氨尘敖榻B讓學生太覺得程序化,用故事教學法既激趣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如在上《狼》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故事;講《五柳先生傳》時我給學生講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講《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給學生講了蘇軾12歲妙改《鷺鷥詩》的故事……
在講楊絳的《老王》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文革期間,楊絳和錢鐘書都被“揪出來了”,然后是無休止的批斗,在一次批斗中楊絳被剃成了“陰陽頭”,她整夜沒睡,做了一頂假發(fā)大熱天帶上悶熱不堪,也不敢外出,在當時被剃成了“陰陽頭”的人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楊絳在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掃廁所,廁所就成了她的避難所,紅衛(wèi)兵來了她就躲到廁所里。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作者楊絳一家人的地位和境遇,人人對他們避恐不及,可老王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卻對楊絳一家如此的“善良”,而楊絳一家人對地位低下,生活困難的老王也是那么的“善良”,用善良去體察善良,用愛去感受愛,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
三、用故事教學法講語文知識。
拼音: 我教的雖是初中學生,但是很多孩子的拼音基礎很差,不會標音調(diào),不會寫拼音。為此我用拼音故事提高學生的拼音能力。我給他們講了《拼音寶寶扛音調(diào)》的故事,個別拼音基礎差的學生很快就清楚的能標好音調(diào)了。
漢字: 漢字博大精深,有很多和漢字有關的有趣的故事,如《毛澤東巧解字》、《楊修巧解字》、《伍子胥猜謎》、《解縉問路》,有些字的由來本身即是故事,如《“嫉”和“妙”的由來》、《酒、醉、醒的由來》;有些詞和故事有關如“東西”、“知音”、“馬虎”;有些形近字可以用故事區(qū)別,如《江心有賊》、《窮秀才巧改對聯(lián)》;……
學生經(jīng)常寫錯別字且沒有意識到錯別字帶來的影響,因此我給學生講了錯誤字鬧出的笑話的小故事: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qū)戝e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鼓盡飛花。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拌凌恕焙汀芭谩弊x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學生聽完大笑,笑后更多的是一種思考,至于錯別字的影響不需老師大書特書,學生已然明白。
標點:很多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好,對標點符號重要性意識不夠,不管寫什么都只是簡單的用個逗號、句號,這兩個符號還經(jīng)常用的不當,我給他們講了《王之渙巧用標點救性命》、《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只用標點的自傳》、《巧立字據(jù)》等的故事,學生妙贊標點的重要性。尤其讓學生們驚嘆的是雨果所寫的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信”:僅通過“?——雨果”就讓《悲慘的世界》與讀者見面了。
修辭:恰當?shù)男揶o在表達上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有神奇的效果,讓語言魅力無窮,可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太差,不會恰當?shù)倪\用各種修辭,針對這種情況我給他們講了《錢鐘書雞蛋妙喻》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比喻的形象;講了《王陽明哭象棋》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擬人的生動;講了《無鹽女》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排比的氣勢;講了《是狼是狗》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了雙關的奇妙……
對聯(lián):對聯(lián)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學生不會對,不知道怎么對,面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加大了對學生對聯(lián)的專題訓練,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對聯(lián)的興趣我也是從故事入手,給學生講了《妙趣橫生系諧音聯(lián)》、《渡河對詩》、《魯迅對對子》等故事,使學生產(chǎn)生了對對聯(lián)的興趣。
成語:用故事法積累成語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很多成語學生只是知道個大概的意思,往往望文生義,運用的時候常常出錯。我從教八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講成語故事,講前要將成語寫在黑板上,講后還要說說這個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并進行造句。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積累成語,效果特別好。而我在上課時如果遇到新的成語,根據(jù)情況我也會講相關的成語故事。
四、用故事教學法講作文。
作文訓練一直都是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七年級主要訓練學生寫好記敘文,可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記敘文內(nèi)容平平,毫無波瀾。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讓文章波瀾起伏呢?我在這里用了個大家熟悉的故事:江南才子唐伯虎,一天應邀到一個富翁家為其母的生日繪畫題詩。他揮毫畫了一幅《蟠桃獻壽圖》后,緊接著信筆題詩,并邊寫邊高聲吟唱:“這個婆娘不是人”,這一句剛吟完,滿座賓客皆驚,富翁也十分憤怒。唐伯虎接著吟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這下四座賓客轉(zhuǎn)驚為喜,富翁也隨之轉(zhuǎn)怒為樂。唐伯虎又吟出第三句:“兒孫個個都是賊”,這下大家又驚得發(fā)呆,而富翁一家更是怒氣沖天,正當他們要對唐伯虎下逐客令時,唐伯虎第四句脫口而出:“偷得蟠桃奉至親”。
這時滿座賓客贊嘆不已,稱唐伯虎真不愧是能詩善畫的江南第一才子,富翁也頓時對詩畫贊不絕口。作者的用意在于以前一句的平淡來映襯下一句的出奇,反差越是強烈,趣味就越是雋永。跌宕起伏的詩意充滿了智慧和幽默。學生在課堂上頓感文章起伏之妙,連聲叫絕。
五、用故事教學法提示理解文旨。
“條條大道通羅馬”,同一種“酒”也可以用不同的“瓶子”裝。有些趣味故事與所學文章的題旨是不謀而合,屬相同或類似的道理,因此可用來作提示性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較難理解的課文的意旨。
如在講七年級《貝殼》這一文時,其主題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貝殼的贊美,而且要深入地看到貝殼所代表的“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一類人身上。因此,在引導他們拓展主題時,給他們講了雷鋒、任長霞、楊利偉等人的故事,讓學生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體會。再讓他們舉出身邊的其它例子,學生很容易地就列舉出來了一些名人、偉人、明星的例子。這樣,學生因為得到了適當?shù)奶崾荆辛嗣┤D開的感覺,就能領悟并歸納出更深的主題來。
六. 用故事教學法強化文章主題。
一篇文章的主題,在學生理解之后,也可以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方法強化印象、加深體會。如在上冰心《荷葉?母親》這一課時,為在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聯(lián)系實際生活和深入理解主題,我講了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為懷里的孩子撐起生存空間的故事。在講沈石溪的《斑羚飛渡》一課后讓學生講講自己知道的感人的動物故事,學生積極地參與此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知道很多感人的動物故事。因為學生自己講故事,他們對課文所抒寫的愛就感受更深,受到的觸動也就更大,且有效地聯(lián)系了社會生活和切身體會,強化了文章主題,提高了學習效果。
七、用故事教學法達到德育目的。
德育是各學科都應包含的內(nèi)容,語文教學中德育成分較多,更應靈活、適時地穿插進趣味故事對學生的德育。小故事大智慧,生動的故事勝過抽象的說教,故事一般都以弘揚真善美為主的,各種各樣的正面人物和感人情節(jié)會讓孩子在無形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有利于語文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可以熏陶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
如在講郭沫若《雷電頌》一課時,我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郭沫若和屈原,讓學生知道了郭沫若是借屈原的時代表現(xiàn)自己的時代,他們不畏黑暗,他們頑強抗爭,他們有著錚錚鐵骨,他們是響當當?shù)奶斓啬袃?。學生們在談對人物看法的時候都表達出希望自己將來也能頂天立地、弘揚正義,不需要轟轟烈烈,但求無愧天地。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資源都可以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如在講司馬光《孫權勸學》一篇中時,可以補充古人刻苦求學的故事,如《頭懸梁》、《錐刺股》、《映雪囊螢》、《聞雞起舞》、《鑿壁偷光》、《王冕學畫》等等,在講《木蘭詩》時可補充如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等巾幗英雄的故事……
其實,故事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并不僅是以上這幾種,在形式上也可以豐富多彩,如可以老師念故事、講故事、推薦故事;可以學生課前講故事,課上編寫故事,課后摘抄故事;還可以進行故事演講比賽、故事創(chuàng)作大賽、故事小報展示等等,形式是多樣的,只要能結(jié)合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就可以靈活使用。
故事的類型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哲理故事、德育故事、成語故事、幽默故事、謎語故事、名人故事、作家故事、科學家故事、寫作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傳說故事……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搜集,使之成為自己教學工作中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覺得\"故事教學法\"只要運用得當,只要它為語文教學服務,它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小故事蘊含大智慧,我愛故事教學法,雖然我在故事教學法的運用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堅信有了故事的浸潤,語文教學必將蕩漾著情與智的活水!有了故事的點綴,語文教學必將變得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