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早已到來,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大學新聞專業(yè)的課堂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新聞專業(yè)的核心,新聞寫作課程的教學方式也將通過新媒體實現轉變。利用新媒體的種種優(yōu)勢,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生對新聞敘事結構的理解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寫作;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6)04-012-3
一、新聞寫作能力在新聞媒體環(huán)境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新聞專業(yè)。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愈發(fā)受到重視的新媒體在新聞課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是一種“刺激—反應”模式,即學生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位于末梢,是被灌輸、被傳授的對象,他們被迫接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等粗暴式教學形式。這對主體性強、實踐性強的新聞教學而言顯然是不合適的。
新媒體主要指依托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及相關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早就預言:每個時代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不是這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新聞傳播學是依托傳播實踐建立和發(fā)展的學科體系,每次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都對新聞傳播實踐和新聞傳播教學帶來變革——產生新的模式,帶來新的效果。
新聞學專業(yè)的教學內容包括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攝影、電視節(jié)目編輯制作等多門課程??偟膩碚f,各類課程都會使用到多新媒體教學的方法,但其方法又存在區(qū)別。
然而,令許多教師感到困擾的是,作為新聞學專業(yè)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聞業(yè)務這部分知識在利用新媒體方面似乎并不順利。原因很簡單,學習新聞業(yè)務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制作新聞的全套流程,但無論什么形式的新聞,決定其質量好壞的關鍵都在于新聞寫作能力。
新聞采訪的形式有多種多樣,采訪的成果都將以稿件的形式呈現,而新聞稿件不僅僅刊登在報紙等平面媒體,也同樣作為廣播、電視新聞的基礎。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的呈現方式更朝著快餐式和碎片化的方向發(fā)展,看似文字數量在不斷被壓縮,在新聞中所占的分量在被影音內容所取代,實則不然。新聞的字數越少,對新聞內容質量的要求越高,人們越希望能夠看到精致而有思想的文字。因此,即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我們仍然要將新聞寫作看作整個新聞業(yè)務的核心能力。
二、新媒體在新聞寫作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1.播放短視頻提升教學吸引力
如今,許多高校的新媒體普及程度仍然停留在“電腦+投影”的程度,無論何種專業(yè)何種課程,教師的教學都已和PPT高度結合。當教師適應了用PPT代替板書時,新媒體在許多教師的眼中也就僅僅停留在PPT這一項功能之上。其實,對于新聞寫作課程來說,新媒體輔助教學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方法便是播放視頻。
課堂播放視頻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進步,智能手機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充分普及。對于坐在課堂中的學生來說,一邊是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老師,一邊是連接著整個世界的手機,吸引力的差別顯而易見。將新媒體引入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活動的吸引力,而播放視頻對學生的吸引程度更是PPT與板書所不能比擬的。當前,各種視頻資源極為豐富,下載也變得越來越便捷,有利于教師備課。
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主要目的的視頻宜短不宜長,以五分鐘以內為主,不占用主要教學內容的教學時間。內容可以與課程相關,也可以將課程內容適當擴展。以新聞寫作課程為例,當講解到某一類新聞的特點時,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播放一條電視新聞,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對知識點進行生動全面的闡釋,還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由教師轉移到大屏幕上的視頻,效果良好。
2.播放新聞專題片展現新聞結構
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因此播放視頻不宜過長,但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新聞專題片播放,能夠起到其他教學方式無法實現的效果,即提高學生對新聞結構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央視的《新聞調查》制作精良,邏輯嚴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節(jié)目是最佳選擇。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反復認真觀看節(jié)目,提前梳理好新聞專題片的敘事結構。評判梳理好壞的標準就是高度的“可復制性”,即把梳理好的敘事結構交給另外一路記者,依然能夠拍攝制作出類似的節(jié)目。
《新聞調查》有一期節(jié)目叫做《體校里的青春》,講述的是記者深入到四川省體育運動學院采訪那里的年輕跳水運動員。節(jié)目完整展現了小運動員們日常的生活與訓練,進而反思我國運動員培養(yǎng)制度是否有待完善,其“金牌至上”的培養(yǎng)理念是否有利于運動員退役之后的發(fā)展,并尋求解決辦法。這期節(jié)目的結構梳理如下:
(1)天亮之前——晨訓,早飯。引入運動員一天的生活。
(2)8:30——訓練。采訪主角:劉應權(小運動員)談訓練生活。苗苗(小運動員)面臨考試、淘汰。采訪教練楊強,談運動員的選拔。采訪劉應權崗的父親,談孩子走跳水這條路的原因。通過對以上人物的采訪表現這一群小運動員有著“不同的童年”。
(3)結合背景新聞,提出我國當前的運動員培養(yǎng)以“金牌至上”為核心理念。
(4)11:30——午飯。進入一線和二線運動員食堂拍攝,采訪四川體育運動學院院長,談職業(yè)運動員的生活管理制度。
(5)飯后自由時間——深入兩位主角的宿舍,展現小運動員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6)3:00——水上訓練。拍攝水上訓練畫面,重點轉移到對多位運動員的采訪,談及他們對將來的打算。結合運動員們的想法,提出節(jié)目的核心問題:金牌至上還是青春無悔?如今,這些小運動員們在訓練場刻苦訓練,甚至犧牲了文化課的學習,將來退役后回想起這段經歷是否會后悔?接下來繼續(xù)采訪院長,談他自己對于“成才”這一概念的理解。
(7)擴展采訪——深入了解小運動員們的學習狀態(tài),探訪假期和周末如何安排,完整展現運動員們在訓練之外的生活。
(8)結合背景新聞,展現我國運動員退役后或成功或窘迫的生活。
(9)退役后——采訪該體育運動學院其他較為年長的運動員。有的留校做領隊、有的即將退役、有的面對退役風險,以及已經離隊的運動員。通過對幾位不同處境的運動員進行采訪,展現出了退役運動員面臨的就業(yè)難,并說明我國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政策。最終得出結論,職業(yè)運動員大多免不了黯然離場的結局。另外,這部分內容雖然是采訪一些退役年齡的運動員,但這些運動員的今天,就是那些小運動員的明天。所以,這部分內容相當于展現了小運動員們長大后的處境。整個節(jié)目所體現出的時間線索在此得以完善。
(10)制度探討——再一次采訪院長,討論金牌與社會需求的沖突,并展現目前四川體育運動學院與當地重點高中所嘗試的“體教結合”模式,為運動員盡可能打牢文化課基礎,對運動員培養(yǎng)制度加以完善。
以上就是《體校里的青春》的完整結構。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提前對學生提出梳理結構的要求,要求學生一邊看視頻一邊梳理,力求全面詳細。在視頻播放期間,教師并不打擾學生的思路。播放結束后,找學生介紹其梳理出的結構,最后教師利用板書或PPT對上述結構進行完整展示,講解其中的要點。
利用新媒體手段播放新聞專題片,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新聞結構的理解能力,補充新聞寫作課程的短板,效果良好。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可供選擇的素材很多,如《新聞調查》中的《隴東婚事》《被延誤的航班》《開往春天的地鐵》等都是優(yōu)秀的視頻教學素材,而幾乎每一期《新聞調查》和《焦點訪談》等優(yōu)秀新聞節(jié)目都有完整而嚴密的敘事結構可供梳理。
3.利用社交媒體擴展課堂空間
新媒體帶給新聞教學的益處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中,還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當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已經在大學生中普及,成為了大學生社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實現“即時教學”。
教師可以主動與學生建立微信群、QQ群,或讓學生關注自己的個人微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縮小師生間的距離,使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師生關系,還可以是生活中的朋友。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社交平臺提高審閱學生作業(yè)的效率。每當教師布置作業(yè)下去,學生可以第一時間上傳到社交平臺供教師審閱,而不必等到上課時再統(tǒng)一上交。
三、新媒體新聞教學展望
新媒體的發(fā)展不僅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為新聞專業(yè)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而這種趨勢不會就此止步。
當前,許多高校的教學硬件條件還不夠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媒體在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些高校將完成功能強大的校園網建設,屆時,校內與校外的各種優(yōu)質教學資源將在校園網平臺匯聚,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自由便捷地調用這些教學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在新聞寫作課程中,教師也將不再僅僅是死板生硬地傳授寫作知識與理論,而是為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從眾多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中去粗取精,傳授實用而緊跟時代節(jié)奏的新聞寫作知識。
參考文獻:
[1]趙呈領:《基于教學方法本體的教學視頻案例系統(tǒng)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第7期。
[2]回俊青:《視頻案例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發(fā)展應用研究》,軟件導刊2014年第11期。
[3]陳宗讓:《教學視頻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年第 7 期。
該論文為唐山師范學院2015教學改革項目:新媒體參與新聞課堂教學模式與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1500101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