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是歷久彌新的課題,尤其是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關鍵。本文立足當前大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時所面臨的困境,找到更好地教育途徑,將各種有效手段相結合,從而提高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途徑研討
1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1.1 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在發(fā)展過程中融為一體,一方面這種趨勢使得各種先進的技術與思維方式為我國發(fā)展充滿新的活力,但與此同時,許多資本主義消極觀念也在腐蝕著人們的思想,人們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所灌輸的價值觀盲目崇拜,不能做出客觀判斷,對于我國歷史發(fā)展與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愛國主義教育環(huán)境不利。
1.2 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
互聯網技術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網絡技術對大學生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不能抵御網絡低俗文化的沖擊,例如網絡游戲、網絡色情暴力信息都不斷消磨著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久而久之大學生失去現實生活中的責任感與社會建設使命感。其次,網絡平臺具有交互性,學生在網絡世界能夠突破時空界限與世界各地進行交流,從而逐漸淡化國家意識,忽略現實生活中對祖國的情感。
1.3 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陳舊
首先,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十分枯燥,課堂中延續(xù)傳統“理論灌輸”式方法,所闡述的具體內容與時代脫節(jié),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缺乏師生有效溝通與互動,教育效果不佳。
其次,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理論灌輸,實踐活動較為缺乏,對于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接受程度以考試成績?yōu)橹?,這種種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方式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流為形式,學生很難真正了解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不能將其發(fā)揮在日常生活中。
2 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效途徑研討
當代大學生所處時代變化較快,愛國主義教育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立足于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找到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不斷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事業(yè)。
2.1 愛國主義與課堂教育結合
第一,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當以課堂教學作為主要陣地,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滲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系統全面向學生傳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基礎知識,從理論、現實與未來發(fā)展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愛國觀念,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立場。
第二,高校各專業(yè)課在授課時應當不斷滲透愛國主義理論,間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高校專業(yè)課程設置豐富多樣,我們應當在各個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在人文類學科教育過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和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杰出歷史人物等相結合,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豐富的內容樹立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并將這些愛國情感投入至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在自然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更多實用的技能,更要重視對科學事業(yè)本身的歷史文化,包括我國科學家如何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完成實驗等等,讓學生不僅能夠從實踐角度完成學習,更將學習上升到精神層面,旨在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而不懈奮斗。
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至課堂中,就要求教師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自覺性,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僅要對專業(yè)課程具有完備的教學素質,更要懂得挖掘教育內容內涵的愛國主義情節(jié),通過自身教學藝術的發(fā)揮,讓學生切實樹立起愛國主義精神;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用更高的標準規(guī)范自身行為,為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典范。
2.2 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愛國主義從不是一句口號或一種形式,應當切實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大學生應當通過日常行為將愛國主義理論踐行成實際成果。高校應當利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例如,升國旗儀式。高校每周舉行升國旗奏國歌儀式,讓學生在國旗下進行愛國主義宣講,激發(fā)全體同學的愛國之志;舉辦各種文藝演出,讓學生在活動準備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愛國主義,并通過演出這種形式影響更多的學生;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校園氛圍,通過在校園展示欄、校園標語、校園建筑等設施中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讓學生在高校中時刻感受這種理念與情懷,自覺將自身行為進行糾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2.3 教育模式的更新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技術在大學生中間普及,對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產生深刻影響,所以,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當結合各種新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一,課堂中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課堂中普遍存在,教師應當更好地利用起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制作出更為生動形象的課件。在進行愛國主義理念傳播過程中,應當避免內容與形式的枯燥,可以利用生動的影片、動畫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加深了教育印象,達到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第二,利用網絡技術搭建第二課堂。網絡本身具有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高校應當積極開設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平臺,讓愛國主義教育從課堂中延伸至課外。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平臺首先應當具有開放性,師生可以在網站內抒發(fā)自身情感與看法,分享自身關于“愛國”的認識,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動態(tài)了解大學生在當今社會對于愛國的認知程度,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其次,高校應當開辟多種網絡平臺互動形式,例如微信公眾號、博客等,利用不同技術的不同優(yōu)勢更加富哦元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綜上,愛國主義教育在當前時代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高校應當立足學校與學生情況,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讓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樹立起愛國主義意識,為今后更好地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志欽.試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基于網絡時代的視角[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2).
[2]陳小芳.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芻議[J]. 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3(01).
作者簡介
1.田靜(1986-),女,碩士學位?,F供職于中央司法警察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國內外形勢與政策。
2.魏榛(1985-),女,河北省保定市人。碩士學位?,F為中央司法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理論研究。
作者單位
中央司法警察學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