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1937年7月7日,在北京的盧溝橋,侵華日軍打響了全面侵略中國的第一槍。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日軍侵占了大半個中國。在我國的大、中、小學中推行以反共、親日為核心的殖民奴化教育。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的奴化教育涉及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方面面,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企圖通過制定和實施奴化教育的方針政策愚昧我國人民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采用教育的手段進行思想統(tǒng)治,妄圖實現(xiàn)其大東亞共存共榮、稱霸世界的野心。
【關鍵詞】日偽;奴化教育;學校;民族意識
中日關系一直是我國外交關系中比較敏感又緊張的兩國關系,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戰(zhàn)爭,日本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造成的摧殘與腐蝕,尤其是對淪陷區(qū)實行的奴化教育,即培養(yǎng)日寇對華殖民統(tǒng)治的順民、漢奸,欺騙和麻醉中國人民,以至于最后奴化中國人民企圖泯滅中國人的民族性與反抗意識。研究研究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奴化教育的實施內容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對于我國吸取血淚教訓發(fā)展進步以及對于我國更好更全面的處理中日關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破壞
日本經過了以明治維新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加緊對我國進行殖民統(tǒng)治,對文化教育領域的破壞更為嚴重。其中,初等教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焚毀校舍、桌椅致使學校停閉,捕殺教師,學生流離失所,無學可上。在日偽自己創(chuàng)辦的學校里,他們也采用嚴酷的體罰制度甚至毆打、殺害等方式來折磨那些無辜的學生,殘害未來棟梁,從而延誤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正常進程。
中等教育的損失也很嚴重,大部分學校相繼被迫停課,不少學校校舍設備毀于戰(zhàn)火,學校要么搬遷,要么解散。高等教育也遭到了空前浩劫。校舍、各種教育設施都毀于日軍的狂轟濫炸中,部分教師學生也死于日軍的殘忍屠殺下。校址被占,學校處于一片狼藉之中,大部分???、大學院校被迫內遷,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至昆明組成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雖然日軍的手段殘暴,損害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元氣,但沒能阻止我國人民積極發(fā)展教育的決心。
除此之外,像圖書館、博物館、科學技術中心、出版機構等文化事業(yè)也都遭受了日軍無情的踐踏與摧毀。
2 日本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方針
日本帝國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以華治華”政策,以其精神建國的手段實現(xiàn)所謂的大東亞共存共榮的目標。1940年12月10日,在日本侵略軍制定的思想指導的基本方針為:“解決這次事變之指導精神在于以日滿華親善合作為直接目標,以從道義上復興東亞為終極目標?!币髣毡貙崿F(xiàn)使“中國方面的思想統(tǒng)一于東亞聯(lián)盟思想,擊破敵方抗戰(zhàn)思想,驅逐共產思想。”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利用中國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向兒童和青少年灌輸奴化教育思想,使其消滅自我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從而為侵略戰(zhàn)爭服務。
3 奴化教育的實施
首先,初等教育方面開辦各類小學,以培養(yǎng)效忠日本帝國的忠實仆人。一般六、七歲兒童的就被強制入學,學習新民教科書課程。新民教科書有國語、常識、修身等,修身內容多為教兒童尊孔守舊、講禮儀,實行愚民政策,灌輸封建迷信思想。學校強迫學生讀“日語”、唱“日本國歌”、、給學生灌輸“親日”、“崇日”的毒素。
其次,在中等教育方面,日偽肆意把過去的“三三制”中學改為五年,使我國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縮短,教育水平降低。在課程設置上,將修身和日語列為各校的必修課,并規(guī)定日語課的課時每周四至五課時,從而達到控制、奴役我國青少年思想的險惡用心。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對高等院校進行了調整。首先在北平于1938年1月仿照偽滿洲國的“大同學院”創(chuàng)辦了“新民學院”,該學院畢業(yè)生一部分充任偽政權臨時政府的官吏,一部分被派赴各地充當政治干部。日偽開辦大學教育,是殖民教育方針政策實施的具體表現(xiàn),培養(yǎng)漢奸官吏、御用技術專業(yè)人才,對于淪陷區(qū)殖民統(tǒng)治是不可缺少的。
4 反奴化教育的斗爭
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廣大教師、青年學生和一般民眾的抵制思想和行為貫穿于偽政權統(tǒng)治的始終。
早在抗日戰(zhàn)爭開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保留了一批黨員留守北平,這些共產黨員在敵人的殘酷壓制與摧殘之下,利用種種方式手段,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他們一方面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抗日根據(jù)地的建設;另一方面,又在淪陷區(qū)開展各種各樣的反奴化教育的斗爭。許多淪陷區(qū)的學校師生,經常是用兩套課本,當日寇漢奸不在場時,就教、讀中文課本,學習中國文化。這些斗爭促進了淪陷區(qū)人民的覺醒,局部淡化乃至消融了日偽奴化教育對中國人民的愚弄。
除教師外,在中小學,大批學生紛紛輟學或逃學,以免受敵偽的奴化教育。淪陷區(qū)的人民自始至終堅決反對和抵制日偽的奴化教育。他們多把子弟送入私塾或輾轉到山區(qū)和大后方上學,或寧可失學,年紀稍大的青年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奔赴抗日根據(jù)地。
5 對奴化教育的認識
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使民族的文化遭毀劫,民族的教育遭踐踏,延緩了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戰(zhàn)爭是殘酷的,但是,戰(zhàn)爭也激起了正義中國人的愛國情感,教育進步人士在黨的領導下,抵制日偽的文化侵略,發(fā)展根據(jù)地的教育事業(yè),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些成就證明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文教界人士的頑強不屈,他們有能力戰(zhàn)勝侵略者的文化教育殖民主義,并創(chuàng)造出教育發(fā)展的奇跡。
在未來的教育研究與發(fā)展中,我們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綜合國力,我國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吳洪成,張華.血與火的民族戰(zhàn)爭—日本侵華時期淪陷區(qū)奴化教育史綱[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2]宋恩榮,余子俠主編.日本侵華教育全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延安時事問題研究會編.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淪陷區(q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作者簡介
賀美燃 (1992-),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現(xiàn)為河北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教育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