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小說起源于西方,在日本近代思想家及文學家的努力下傳播到了日本。明治初期尤其是在自由民權運動時期,日本文壇興起了翻譯政治小說和創(chuàng)作政治小說的熱潮。政治小說在日本的興起及發(fā)展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興衰緊密相連,是在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文學題材。關于政治和文學的關系,文學家們有很多的觀點和設想。作為一種文學形態(tài),政治小說雖然和政治有關聯,卻不僅僅是有關政治和小說的論說。論文將在時代和社會的背景下考察日本政治小說的發(fā)生、興盛以及文學功能,以求探明政治小說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中的意義和地位。
關鍵詞:自由民權運動;翻譯政治小說;政治小說;地位考察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6-0047-08
1. “政治小說”和自由民權運動
政治小說的緣起問題一度引起研究者的關注。1898年,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fā)表了著名的《譯印政治小說序》,他指出:“政治小說之體,自泰西人始也”。日本學者菊池寬認為:“西方在18世紀末的大革命前期,一群文學家開始鼓吹政治思想。尤其是法蘭西百科全書派作家的著述中,政治性的論說占據重要內容。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把世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上。此后出現的伏爾泰、盧梭以及狄德羅等掀起了所謂的啟蒙主義文學運動。把他們的小說稱為 ‘政治小說’應該是沒有什么異議的?!保ň粘貙挘?947: 172)葉凱蒂的研究曾精密地考察過政治小說在歐洲的歷史,她發(fā)現“歐洲政治小說的起源,在于英國的首相狄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并聲稱政治小說是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學潮流,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學運動(葉凱蒂,2011: 154-165)。起源于西方的政治小說,在東方的日本也有回響的聲音:日本政治小說。
明治十(1877)年前后,日本流行翻譯小說。翻譯小說在翻譯和介紹西方名著方面成績斐然,把西方啟蒙思想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明治時期政治小說的誕生?!昂头g小說幾乎同時興起的還有政治小說,政治小說也是一種小說,其中交織著政治思想和政治見解。明治十(1877)年到明治二十(1887)年間,日本社會關于政治上的議論日盛,政治運動也風起云涌。一些進步人士倡導自由平等思想,掀起了開設國會的運動?!保樯壌?,1950: 194)日本政治小說的興起和此處所言的“政治運動”緊密相關,日本社會當時最為激烈的“政治運動”就是自由民權運動。“明治七(1874)年,板垣退助和后藤象二郎等人向政府提交了請求設立民選議院的建議書,以此開始了浩浩蕩蕩的以開設國會、制定憲法、減輕地租、要求地方自治為核心內容的政治運動,史稱‘自由民權運動’”(張龍妹、曲莉,2010: 353)。
由于明治維新建立起的是絕對主義的專制政府,日本各個階層幾乎都有自己的痛苦和不滿。而自由民權運動點燃了日本全國性的體制變革運動?!皳锶恼{查研究,‘自由民權運動’的領袖、時任自由黨總理的板垣退助在訪問法國期間曾面會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并就民權論與其交換意見。席間,雨果基于日本的現實情況,提議應盡量利用報紙等宣傳媒體,在歐美政治類小說借以宣揚自由主義政論,得到板垣退助的贊同。”(張龍妹、曲莉,2010: 354)“看到了席卷全國的國民運動的威力后,感到恐怖的天皇政府和民間約定頒布親民憲法,企圖削弱自由民權運動情勢。與此同時,政府還采取了強勢鎮(zhèn)壓和分裂懷柔謀略。那些曾經發(fā)表過政治批判言論和暴露政治黑暗的報紙一個個被禁止發(fā)售甚至禁止發(fā)行。事態(tài)發(fā)展到最后,報社主筆乃至普通職員都被關進了監(jiān)獄。除了對言論、集會的壓迫逐日深重外,明治十七(1884)年政府瓦解了最前衛(wèi)的自由黨,此舉導致自由黨解體?!保ㄈ毡窘膶W館編,1978: 249)
在國家政治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自由民權運動的機關報社社長西園寺公望被迫辭去社長職務,被日本宮內廳召回到天皇身邊,輔弼朝廷;民權運動的機關報紙《東洋自由報》在刊發(fā)34號后被迫???。自由民權運動的合法宣傳渠道與啟蒙活動變得越來越受到局限,必須盡快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打開僵局。因此“明治十五年(1882)左右,被追趕到無路可走的自由民權運動把政治小說當作一種新式武器,這樣的選擇很正確,同時也微妙地暗示了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日本近代文學館編,1978: 250)。政治小說作為特定的文學史概念隨著一部部作品的出版逐漸建構起它的存在。政治小說“主要用來指稱從明治十年中期到明治二十年初期流行的、僅僅限于自由民權系列的一批政治性宣傳文學”(日本近代文學館編,1978: 249)。前期的政治小說以翻譯雨果、大仲馬的政治類題材小說為主,后期日本原創(chuàng)的政治小說日漸繁盛。
2. 翻譯政治小說
自由民權運動的中江兆民(1847-1901),出身于土佐藩(高知縣)的下級武士家庭。他從法國留學回國后,在東京開設了“法國學塾”。中江兆民給弟子講授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他翻譯的日語手抄本在明治九(1876)年前后流傳到全國各地。他同時還開設了國會同盟。國會同盟成立一年后,自由民權運動的機關報紙《東洋自由新聞》開始發(fā)刊,公卿出身的西園寺公望擔任社長,中江兆民擔任主筆。小說《民權鏡佐助的影子》在《東洋自由新聞》在最后一頁連載,該小說同時也被《民權》連載。由于《民權鏡佐助的影子》被認為帶有對以天皇為首的政府進行批判的色彩,社長被迫辭職,兩位職員被捕。其中的一位職員是小說的作者松澤久策。這次事情導致《東洋自由新聞》在發(fā)行34號以后???。打著“自由”旗號的報紙被迫???,其結局說明了自由民權運動在日本所遭遇的巨大阻力。
自由民權運動在發(fā)展過程中磕磕絆絆較多,最終,中江兆民離開了板垣退之助的自由黨,回到“法國學塾”,著力打造理論雜志《歐美政理叢談》。雜志的“文學”欄目連載翻譯的法國革命故事。不僅如此,宮崎夢柳主宰的《自由新聞》以及大眾版《插圖自由》等也開始連載翻譯小說。宮崎夢柳翻譯了《沙俄虛無黨 冤枉乃鞭笞》(1882)、《虛無黨實傳記 鬼啾啾》(1884)。
除了中江兆民和宮崎夢柳,日本還有其他的仁人志士致力于翻譯西方的政治小說?!?878年,曾經在英國留學的織田純一郎(1851-1919)翻譯了英國通俗小說家布韋爾·李頓的《(歐洲奇事)花柳春話》,此書一出,深受日本讀者的歡迎。由于翻譯此書的成功,在日本形成了翻譯帶有政治色彩的西方小說的熱潮。隨之,李頓的《(開卷悲憤)慨世者傳》(坪內逍遙譯,1885)、《(諷世嘲俗)系思談》(藤田茂吉、尾崎庸夫譯,1885),迪斯累里的《(政黨余談)春鶯囀》(關直彥譯,1884)、《(三英雙美)政海之情波》(渡邊治譯,1886),以及西歐其他作家描寫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的小說《(法國革命起源)西洋血潮小暴風》(櫻田百衛(wèi)譯,1882)、《(法蘭西革命記)自由之凱歌》(宮崎夢柳譯,1882)也先后問世”(郭延禮,1996: 117-120)。除了上述翻譯的外國政治小說外,井上勤翻譯了《佳人之血淚》(1887)、《妻子的嘆息:政治小說》(1887),牛山鶴堂翻譯了《梅蕾余薰:政治小說》(1887年),島尾巖太郎翻譯了《小人國發(fā)現録:政治小說》(1888)。自由民權運動的發(fā)展一波三折,讓自由民權運動人士意識到:直白的、赤裸裸的政治理想雖然高尚可貴,但是在宣傳上需要考慮得當策略和方法,才能達到既宣揚政治理想又不引起國家鎮(zhèn)壓的效果。這一想法的轉變,方才讓翻譯政治小說在日本迅速流行起來。
宣傳思想和策略的轉變,使得他們對政治小說的翻譯有了很強的目的性。再加上自由民權運動的領導人對西方政治小說十分了解和熟悉,在譯本選擇和翻譯方面既有深刻的洞見又有翻譯人才的便利。民權運動機關報紙以及雜志的發(fā)行,使得翻譯政治小說在發(fā)表和傳播方面得到最快速、最廣泛的流通?!皬姆g詩歌到翻譯小說,這些在日本流行的政治小說到底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呢?第一是對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掩飾,說的是外國的事情,以此來躲避發(fā)行審查。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報紙連載的第一回,一般都會附帶作家或者譯者的連載聲明:‘這是發(fā)生在外國的事情,希望日本不會發(fā)生類似事件?!@句話幾乎成了連載翻譯政治小說的一個習慣性做法?!保ㄒ撂僬?、下村富士男,1968: 128)
3. 日本政治小說
翻譯的西方政治小說在日本發(fā)揮了啟蒙作用,在這些翻譯的政治小說流行的背后,日本作家創(chuàng)作的本土政治小說逐漸出現,并最后發(fā)展成了日本文學史上的固定文學概念:政治小說?!肚楹2懀好駲嘌萘x》(戶田欽堂,聚星館,1880)被認為是日本的第一部政治小說。這部小說以柳北成島的手函作為開篇。這是柳北成島給戶田欽堂的手函。在手函中,柳北成島提醒他注意讀者群,內容盡量做到“輕妙”。序言對小說出版的前后經過有著詳細的解說:“本篇小說脫稿之后直接就呈到了柳北成島先生的書幾案臺之上,請求先生的指導。由于先生前幾日身體因病感到不適,他推辭了這件事情,實在是萬分遺憾。然而,如今接到了先生的手函,先生誠懇地示教于我。我將遵從先生的示教盡量讓行文更加淺顯易懂。在聚星館的老板頻頻催促出版的情況下,我終于完成了此書。讓各位看官久等,在此請您見諒”(戸田欽堂,1880: 3)。 “輕妙”是讓文字表達淺顯易懂,易于為廣大讀者接受??梢姡涡≌f在起步之初就關注讀者群,關注小說的發(fā)行以及傳播效果。書中的插畫是寧齊所作:男主人公國府正文嘴里叼著煙斗,身著洋裝,手拿西式洋傘;和國屋民次身穿日本和服,女主人公魁屋阿權跪坐在和國屋民次身邊,兩人同時望向國府正文。作家采用和漢混交文為每一出戲命名,這部小說總共五出戲,第一出:萬縷綠垂楊柳雨,一枝紅破海棠春;第二出:淡云釀雪入孤村,流水浮花歸別澗;第三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碁著著新;第四出:靜看簡編多意味,起思宇宙有規(guī)模;第五出:醉盡巫陽夢里云,歌殘翡翠簾前月。
《情海波瀾:民權演繹》作為日本的第一部政治小說,“它采取近代以來沿襲古通俗小說的戲劇性的諷喻形式,表達了對自由民權的要求,以及闡明國民、民權和國會的關系”(葉渭渠,2009:159)。小說的目次采用戲曲形式“出”的記述方式,以及各個篇目小題目的擬定,均能夠看出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為了贏得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在體例選擇上的苦心。與此同時,也能看出政治小說在發(fā)展初期深受日本傳統文學尤其是戲作文學影響的痕跡。
《情海波瀾:民權演繹》以后,對日本社會影響比較深遠的政治小說是矢野龍溪(1850-1931)的《經國美談》,小說全名為《齊武名士 經國美談》?!靶≌f有前后兩篇構成,前篇的主要內容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小國齊武恢復民主政治的過程,后篇主要講述了齊武抵抗大國斯巴達的侵略、弘揚國威的歷程”(山田敬三,2012: 62)。前篇發(fā)表于1883年,后篇發(fā)表于1884年。“正如作者矢野龍溪自己所記,這是一篇‘齊武諸名士十九年間內除奸黨外伸國勢之經國美談’。但它不止是一篇歷史上的‘美談’,作者在文章里明顯導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矢野龍溪在頭腦中描繪的明治日本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像古希臘齊武實施民主共和制”(山田敬三,2012: 64)。矢野龍溪是明治時代的作家,擔任《郵便報知新聞》的社長,同時還是一位政治家?!啊督泧勒劇吩谌毡久媸篮螅钍苋毡厩嗄甑臍g迎,先后重印過數十版,成為當時以志士自詡的日本青年多數人擁有的讀物。依田學海、成島柳北、栗本鋤云、藤田鳴鶴四位當時著名的漢學者,以漢文對此書作了評點。栗本鋤云、藤田鳴鶴還分別為之寫了序和跋”(鄒振環(huán),1996:132)。1900年2月至1901年1月11日,《經國美談》的譯文陸續(xù)刊登在《清議報》上。1902年由廣智書局出版了單行本,同年又有商務印書館的“說部叢書”本?!督泧勒劇吩谥袊那嗄曛R分子中間也反響熱烈。胡適、邱菽園、蔣瑞藻、李伯元、郭沫若等人對這部書有過很高的評價。李健吾在幼年時期讀過“說部叢書”版本的《經國美談》。他這樣描述對這部書的感覺:“當著這本破舊的《說部叢書》,好像當著一個我愛過的女孩子,如今她老了,我也老了,我以為我忘記了她,心卻作怪似地粼粼起來。這是第一部走進我生命的小說,約莫我八九歲的光景。我很想把它比做我的初戀,其實勝似初戀,它給我?guī)淼闹皇桥d奮、酩酊和幸?!保ɡ罱∥?,1986:290)?!督泧勒劇分栽谌毡竞椭袊a生如此大的反向,山田敬三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矢野龍溪的《經國美談》發(fā)表于自由民權運動的鼎盛時期。二是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故事講述的非常有趣。三是作者是政變中下野的政府高級官員和及著名記者。著名的政治家執(zhí)筆小說創(chuàng)作本身,就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小說觀念,打破了小說都是供“婦孺”消遣解悶的工具這一認識。”(山田敬三,2012: 62)
《經國美談》雖然在日本影響很大,中國翻譯的第一部日本政治小說卻不是它,而是《佳人奇遇》?!都讶似嬗觥繁徽J為是“政治小說譯述的開篇”(鄒振環(huán),1996: 127)。此書原作者柴四郎,筆名東海散士。“1898年12月13日,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他在橫濱創(chuàng)辦了《清議報》(旬刊),在《清議報》第一號上發(fā)表了《印譯政治小說序》,這個就是梁啟超翻譯的東海散士《佳人之奇遇》的序言”(李慶國,1998: 62-73)。這個故事的開端始于回憶美國獨立運動。美國的獨立運動打敗了英國王的支配地位,想要實施民政。參加獨立革命運動的義勇軍都是忠義之士。當主人公沉醉于夢想中的時候,忽然有兩位美女出現在他的面前。一位是當時在對英獨立戰(zhàn)爭中英勇奮戰(zhàn)的英格蘭流亡者,另一位女性在反抗西班牙絕對王權,企圖在西班牙實行立憲制,由于行動失敗,流亡到此地。就這樣,日本、愛爾蘭、西班牙的革命家開始相互熟悉,進而在一起商討事情。就在此時,處在清政府支配下的中國人登場了。這個中國人首先要推翻中國的少數民族統治,然后再脫離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控制。不久,革命運動·獨立運動的世界一覽圖就連起來了。西班牙、愛爾蘭、中國,而后繼之的有沙俄、印度、埃及、匈牙利、波蘭等,每個國家的故事都借助他人之口展開了敘述。
由中華書局印行的《佳人奇遇》(梁啟超,1947)封面上寫著:新會梁啟超任公著?!爸倍皇恰白g”,在無意中說出了梁啟超對原作的“增譯”事實?!恫袼睦?lt;佳人奇遇>研究》對梁啟超翻譯《佳人奇遇》動機以及前后經過有著詳細的考察:“柴四郎花了13年才完成了《佳人奇遇》。然而《佳人奇遇》全16卷于1897年出齊后不到一年,就被梁啟超譯成中文刊登在由他自己主編、剛剛開始在日本橫濱發(fā)行的中文旬刊《清議報》上。梁譯《佳人奇遇》發(fā)表后,日本學者立即為梁啟超的文筆所折服,稱之為‘原文以上的文章杰作’,甚至令打算將該小說漢譯的日本人自愧不如,投筆作罷。(中略)是什么使得他對這部小說這么感興趣以至于萌發(fā)動手翻譯向中國讀者介紹之心的呢?答案是《佳人奇遇》的政治內容吸引了梁啟超。(中略)然而,梁啟超的‘原文以上的文章杰作’并沒有完全忠實于原文”(鄭國和,2000: 240-246)。增譯現象說明這部小說的內容以及政治觀點具有獨特性,致使梁啟超在翻譯時不得不改譯,以適應中國當時的國情。與中華書局在署名上處理方式不同的是上海中國書局。上海中國書局印行《佳人之奇遇》的封面上赫然寫著:東海散士著。小說內容配以入境入畫的插圖,讀起來朗朗上口。
日本政治小說史上還有小說家末廣鐵腸(1849-1896)值得在此一書。末廣鐵腸是政治家,參加過自由民權運動,后來因為政見問題離開了自由黨。在明治19(1886)年創(chuàng)作了政治小說《雪中梅》上下篇、《花間鶯》上中下三篇(1887-1888)?!痘ㄩg鶯》被認為是《雪中梅》的續(xù)篇。《雪中梅》的主人公名為國野基,小說主要圍繞著他和小春的戀愛關系展開。小說對開設國會、言論自由等有諸多議論。續(xù)篇《花間鶯》中主人公和小春結婚了,主人公領導的自由黨在國會中占據多數,在“萬歲”“萬萬歲”的歡呼聲中落下帷幕,故事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末廣鐵腸的小說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秘密就在于他讓政治小說向人情小說積極靠近”(伊藤整、下村富士男,1968: 142)?!叭毡镜膯⒚伤枷爰乙约懊駲嗯梢蚨鲝堈渭矣H自動筆來寫政治小說,為的是左右輿論,影響民氣。尾崎行雄曾說《雪中梅》的作者末廣鐵腸是‘旦現身為新聞記者,侃侃諤諤,痛論時弊,夕則現身為小說家,欲讓舉世之人皆于拍案呼快之際,嘗不識不知之政界妙味’”(王曉平,2011:123)。 除了《雪中梅》和《花間鶯》,末廣鐵腸還創(chuàng)作了多篇政治小說:『南海の激浪:政治小説』(青木嵩山堂.1892)、『治外法憲:政治小説』(政進圃.1888)、『花間鶯』(金港堂.1888)、『雨前の桜:政治小説』(博文堂[ほか].1888)、『南洋之大波瀾:政治小説』(春陽堂.1891)、『明治四十年の日本 政治小説』(青木嵩山堂.1893)、『大海原:政治小説』.(春陽堂.1894)、『二十三年未來記』(同盟書房.1896)、『戦後の日本:政治小説』(末広鉄腸 村松恒一郎.1897)。從列舉的作品可以看出,末廣鐵腸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幾乎一直在創(chuàng)作政治小說,影響著當時的日本文壇。
4. 政治小說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近代日本的文學啟蒙運動中,翻譯的政治小說給日本國民送去了自由、分權、民權等內容,具有特殊的意義。日本本土的政治小說隨著日本自由民權、立憲、開設議會等政治運動的發(fā)展而日漸繁盛。當《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1889年)、開設議會的民主要求實現以后,政治小說就面臨著逐漸淡出文壇的命運。在政治小說宣揚政治家的政治理想、社會觀念以及對未來社會構想的同時,小說改良運動在日本文壇也開始初露頭角。小說改良運動“以坪內逍遙的文論《小說神髓》(1885)的出現為導火線?!缎≌f神髓》批評了江戶文學傳統,排除了戲作文學的勸善懲惡主義,從封建性的文學觀中解放小說,根據資產階級文學觀,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社會的人情和世態(tài)風俗,從而釀成改良的機制,促使寫實主義小說《浮云》的誕生”(葉渭渠、唐月梅,2003: 80)。小說不應是傳統的戲作文學,也不應是政治的喇叭,時代和社會對文學有了新的要求。
坪內逍遙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改良運動的先驅者。評論家認為他在《小說神髓》(1885-1886)中表明了倡導寫實主義的文學立場。
他從整個藝術本體論入手,大聲疾呼小說不但在藝術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認為按照時代前進的趨勢,小說的地位應當遠遠超出其他文學門類,如詩歌、戲劇等。因為他認為在人智日開的時代,人的思想的復雜性遠非古代人所可夢見,而能刻畫這種復雜的思想感情的,則非小說莫屬?;谕焕碛?,他認為在小說領域內那些過去時代的“浪漫小說”、“寓意小說”都不可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只有“模擬小說”(寫實主義小說)才是當今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略)坪內上面的主張,顯然是受西方十九世紀特別是十九世紀下半期以英國文學為主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某些影響,強調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動。在絕大多數人還不知西方文學為何物的情況下,這樣的見解在當時起著發(fā)聾振聵的作用。在坪內發(fā)表《小說神髓》之前,日本出現的“政治小說”無不都是作者將小說作為政治宣傳鼓動的工具,將作品中的人物作為體現政治思想的傀儡,隨意加以美化或丑化。(劉振瀛,1991: 67-68)
《小說神髓》中明確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后,坪內逍遙創(chuàng)作了《當世書生氣質》。此書開辟了與政治小說完全不同的一條文學新路:把人和人情置于小說的中心位置。文學的近代或者近代文學的開始應該以新的小說理論與實踐作品的出現作為開端。那么,和自由民權運動的興衰關聯緊密的政治小說自然是近代小說產生的背景之一。在自由民權運動中,政治小說的功能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政治小說對國民的文學啟蒙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政治小說和談論政治的小說不是同等概念。小田切秀雄曾說,若把談論政治的小說都叫做政治小說的話,那么明治30年代德富蘆花的長篇小說《黑潮》、木下尚江的《火柱》、昭和初年的無產階級文學、戰(zhàn)后中野重治的《甲乙丙丁》等都變成了政治小說??墒?,大家都不把它們歸為政治小說的一列。此外還有不少和政治有關的小說都沒有被納入政治小說的系列?!罢涡≌f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固定的文學史概念。政治小說這個稱呼僅僅限于那些在明治十年中期到明治二十年代初期盛行的、和自由民權運動相關聯的一群政治宣傳文學”(日本近代文學館,1978: 249)。
雖然后來和政治有關的小說均不再被稱為政治小說,然而,政治小說在自由民權運動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對國民的啟蒙功能還是被人們接受并繼承下來。明治時期德富蘆花的《黑潮》(1903)于1902年1月到6月在《國民新聞》上連載,1903年2月自費出版。全書由政治斗爭和家庭沖突兩條縱線交錯組成,從不同側面表現了明治20年代日本的社會現實?!八凇逗诔薄返某霭骒轫撋献隽巳缦略忈專骸绾诔钡臒崃鳑_刷著我們的海洋一樣,讓人道主義的潮流也來清洗我們的國家……’”(藍泰凱,2009: 210)。這部小說被大家看作是社會主義小說。“《黑潮》充滿了蓬勃的時代氣息,真實地反映了日本十九世紀末葉的社會風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認識價值”(德富蘆花 著,1989: 479)。木下尚江(1869-1937)受到《黑潮》的啟迪,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火柱》(1904)。雖然《黑潮》和《火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又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在文學史上把它們稱為“社會小說”。
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政治小說在傳播民權、介紹西方新思潮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被認為是新文學的曙光,它所發(fā)揮的啟蒙功用廣受大家認可。政治小說采用的傳統戲作文學形式中蘊含著民權、立憲等革新思想,從這點來看,它既是傳統文學向近代文學轉換的過渡橋梁,又是近代文學的啟蒙先師。昭和初年的無產階級運動也從政治小說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有人甚至把小說作為“革命進軍的喇叭”。這一時期雖然也出現了幾部宣傳無產階級思想的小說,但是這些小說都不被稱為政治小說,而是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無產階級文學。政治和文學的關系,在日本文學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這既是政治小說這一文學概念的模糊性和廣義性所致,又是文學和社會關系緊密相連的表征。
參 考 文 獻
德富蘆花 著.豐子愷、鞏長金 譯.不如歸黑潮[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東海散士.佳人之奇遇[M].上海中國書局,1935.
郭延禮.近代外國政治小說的翻譯[J].齊魯學刊,1996(4):117-120.
戸田欽堂.情海波瀾:民権演義[M].東京:聚星館,1880.
菊池寛.文壇入門世界文學案內[M].東京:高須書房,1947.
藍泰凱.日本文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李健吾.李健吾散文集[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李慶國.清末における政治小説への考察(一)[J].アジア文化學科年報1,追手門學院大學,1998: 62-73.
梁啟超.佳人奇遇[M].北京:中華書局,1947.
劉振瀛.日本文學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麻生磯次.ぼくらの日本文學[M].東京:東京堂,1950.
日本近代文學館.日本近代文學大事典第四巻[M].東京:講談社,1978.
山田敬三.魯迅無意識的存在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矢野竜渓.斉武名士 経國美談前篇[M].東京:報知新聞社,1884.
王曉平.東亞文學經典的對話與重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葉凱蒂.“政治小說”的跨界研究——葉凱蒂訪談錄。見季進編:另一種聲音 海外漢學訪談錄[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 近代卷[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葉渭渠.日本小說史[M].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伊藤整、下村富士男 編.日本文學の歴史9 近代の目ざめ[M].東京:角川書店,1968.
張龍妹、曲莉.日本文學 下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鄭國和.柴四郎《佳人奇遇》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鄒振環(huán).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
On the Status of Political Novels in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HOU Dongmei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Abstract: Political novel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and were spread to Japan with the help of the Japanese modern thinkers and litterateurs. During the early Meiji period, especially the days of Fre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transl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olitical novels were on the rise in Japanese literary circles. Political novels as a new subject of literary works emerg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ts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the litterateurs have many arguments and assumptions. As a literary form, they are not just about the arguments of politics and novels, though related to the former. The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literary functions of political novels 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so as to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 and position in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Key words: Fre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ranslation; political novels; status
作者簡介:侯冬梅,女,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比較文學研究。
通訊地址:山東省日照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郵編276826
E-mail:houdongmei210@yeah.net
(責任編輯: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