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文獻閱讀是我國研究生的主要英語應用形式。參照Richards 和 Rodgers對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理論,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應當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材料以及教學活動四個維度為英語文獻閱讀做準備。其中,教學目標包括認知與非認知目標。前者旨在培養(yǎng)自上而下的閱讀、閱讀思辨以及解讀學術長難句三項能力;后者重在培養(yǎng)閱讀學術英文的融入性動機。根據(jù)國內(nèi)研究生的學習特征,英語閱讀教學內(nèi)容應當采用大學科主題組織模式。教學材料在反映學科基本概念的同時應當具有語言學術性、內(nèi)容思辨性和信息前沿性。教學活動應當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重點突出日后閱讀英語文獻的真實需求和真實認知過程。
關鍵詞:英語文獻閱讀;思辨能力;閱讀動機;以內(nèi)容為依托教學;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1-0092-07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英語教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里指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盡管如此,國內(nèi)一些高校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針對性并不強。通過與本校部分研究生及其導師的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生對英語的應用形式主要為閱讀英語文獻和撰寫英語學術報告。其中,前者的參與人數(shù)和頻率明顯高于后者。由此可見,英語文獻閱讀是目前研究生應用英語的最主要形式。盡管如此,真正以閱讀英語文獻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比較匱乏?,F(xiàn)有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在內(nèi)容上依然側重于新聞英語和英美文化等通用英語內(nèi)容(耿延宏,2014: 146),在教學方法上仍舊以詞匯講解和課文翻譯為主(孫瑜、吝美麗,2012: 32)。閱讀英語文獻需要的是高層次學術英語應用能力,而學生長期以來接受的是通用英語教學。事實表明在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之間,廣大研究生需要某種銜接性課程(蔡基剛、廖雷朝,2010: 49)。體現(xiàn)在英語閱讀上,研究生需要某種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銜接性英語閱讀教學。鑒于這一點,本研究將從英語文獻閱讀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對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探討。
2. 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進行教學探討首先必須明確教學內(nèi)涵。Jack C. Richards和Theodore S. Rodgers(2008:24)在考察外語教學流派時曾經(jīng)對外語教學系統(tǒng)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應當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材料、教學活動、教師角色以及學生角色。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源頭和基礎,它為教學指明方向。教學目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認知目標和非認知目標。就教學內(nèi)容而言,Richards 和 Rodgers(2008:25)認為外語教學內(nèi)容通常有兩種組織模式:按照語言和按照主題進行組織。教學材料是教學內(nèi)容的物化載體。教學活動、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雖然指向不同,其實屬于同一個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角色必須在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傮w而言,Richards 和 Rodgers對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探討比較完備。
為了針對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探討,筆者選取所在學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訪談。之所以選擇該學院研究生作為訪談對象是因為該學院是“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正在執(zhí)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研究生教育水平較高。目前,該學院針對優(yōu)勢研究生課程正在實行全英文教學。鑒于上述因素,該學院格外重視英語文獻閱讀。這可以確保本研究的針對性和代表性。筆者從該學院碩士二年級研究生中隨機選取20名研究生(男女生各10名)進行訪談。與此同時,作為參照和補充筆者還對其導師進行了相關訪談。訪談以Richards 和 Rodgers對英語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圍繞4項內(nèi)容展開,即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鑒于教學活動內(nèi)含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本研究將其合并為教學活動)。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育心理學的界定,教學目標指學生通過學習應當達到的預期結果。以認知性為標準,它可以分為認知目標和非認知目標。在外語學習領域,認知目標主要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目標。前者指對詞匯、語法和語篇等語言知識的掌握;后者指對具體語言技能的掌握。非認知目標主要指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運用外語的興趣或動機等情感態(tài)度。
英語文獻閱讀不同于通用英語。后者屬于共核英語,而前者屬于和某知識領域相關的學術英語。長期以來,學生接觸的是通用英語。對于學術英語他們比較陌生。因此,面對英語文獻閱讀,他們在理論上存在進一步學習的需求。其具體學習需求何在?就這一問題,筆者讓受訪者分別從詞匯、語法、語篇、閱讀技能以及閱讀興趣等角度分析了相關學習需求。
首先,英語文獻和通用英語文章語言差異顯著。與后者相比,前者具有大量學術詞匯和學術文獻特有的語篇結構。這兩點一目了然,無需贅述。相比之下,由于語法的共核性較強,兩者的差異比較隱晦。盡管如此,研究表明學術英語具有高度客觀性和抽象性。就語法而言,學術英語句子更長,句式更復雜。其具體表現(xiàn)為定語、連接詞和原因從句使用頻率高(雷秀云,2000: 119)。簡而言之,理論上文獻英語和通用英語在詞匯、語篇和語法上存在差異。研究生的相關語言學習需求是否符合上述語言差異呢?訪談結果有所不同。20名受訪者中對學術英語詞匯和語篇有教學需求的分別只有3和5名。據(jù)受訪者反映,學術詞匯意義單一,復現(xiàn)率高,容易掌握。此外,研究生常常在線閱讀英語文獻,而在線文獻備有便捷的詞匯查詢工具。閱讀者遇到陌生詞匯時可以隨時點擊查詢意義。因此,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學術詞匯教學的需求較低。就語篇教學而言,某些研究者認為研究生英語教學應當重視學術篇章結構的分析和學習。然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語篇教學需求同樣較低。與普通語篇不同,學術文獻語篇往往具有穩(wěn)定一致的結構。其順序通常為: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其中每一部分按照學術語篇的常規(guī)特征又可以分為一系列約定俗成的“語步”( 胡艷玲、馬茂祥,2012: 125)。正因為如此,受訪者反映他們只要學習幾篇文獻就能掌握學術語篇結構,所以對于語篇教學基本沒有需求。與學術詞匯和語篇的教學需求相比,受訪者對學術語法的教學需求普遍較高。在20名受訪者中,16名受訪者反映自己對于學術長難句的理解有閱讀障礙和教學需求。究其原因,學術英文句法綿長復雜,研究生往往難以駕馭。再者,長難句通常出現(xiàn)在文獻摘要和結果討論兩部分,而這兩部分屬于文獻精華所在,必須準確理解。因此,受訪研究生對于學術長難句具有明確教學需求。綜上所述,基于研究生的實際需求,研究生英語閱讀的語言知識教學重點應當為學術長難句教學。
閱讀技能主要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采用的具體策略。以信息處理方向為標準,閱讀可以分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閱讀模式。前者從詞匯出發(fā),沿著詞匯-短語-句子-段落-語篇的方向自下而上,由小到大逐步解碼文章意義;后者以內(nèi)容圖式為基礎,通過猜測推理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對文章信息進行預測建構。前者聚焦于微觀語言解碼,后者著重于宏觀信息處理。與此相應,前者需要的閱讀技能主要為詞匯句式解碼策略,而后者需要信息推測、比較和判斷等宏觀策略。訪談顯示研究生閱讀英語文獻時很少采用自下而上、逐詞逐句閱讀的方式。相反,他們傾向于根據(jù)文獻各級標題、圖表數(shù)據(jù)以及學術篇章結構自上而下瀏覽查詢信息。由此可見,研究生英語閱讀技能教學應當以培養(yǎng)自上而下的閱讀技能為重點。其中,有一項閱讀技能尤其值得關注。這就是閱讀思辨技能?,F(xiàn)有研究表明我國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嚴重缺乏思辨意識和能力(黃源深,2010)。這一問題對于研究生而言顯得尤其突出。與本科生閱讀通用英語不同,研究生閱讀英語文獻旨在進行科學研究。這需要較高學術思辨能力。然而,據(jù)筆者對部分研究生導師的訪談,其學生閱讀英語文獻時嚴重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語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在注重自上而下閱讀技能的同時應當格外關注閱讀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有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比較關注認知目標。相比之下,非認知目標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非認知目標主要包括學習態(tài)度、興趣和動機等情感因素。其中,學習動機尤其值得關注。所謂學習動機指引發(fā)并維持學習活動的傾向(陳琦、劉儒德,2007: 211)。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內(nèi)含興趣和態(tài)度等情感因素。正因為如此,外語教學界圍繞外語學習情感因素展開的研究大多數(shù)以學習動機為研究對象。具體到研究生英語文獻閱讀領域,筆者訪談發(fā)現(xiàn)研究生的相關閱讀動機普遍不高。學習動機理論上分為內(nèi)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前者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后者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陳琦、劉儒德,2007: 215)。就閱讀英語文獻而言,訪談顯示研究生具有明確的外部動機,即達到導師要求并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相比之下,內(nèi)部動機比較薄弱。依據(jù)心理學相關理論,內(nèi)部動機主要取決于完成認知任務的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效能感。受訪者普遍反映如果沒有導師要求他們幾乎不會看英語文獻。換言之,他們從閱讀英語文獻中獲得的純粹認知滿足感較低。借用奧蘇泊爾的語言表達就是研究生缺乏真正的認知內(nèi)驅力(cognitive drive)。受訪者閱讀英語文獻內(nèi)部動機較低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比較低。在所有受訪者中13人表示對自己的學術英語語言能力缺乏自信。閱讀動機的缺乏勢必會影響研究生閱讀英語文獻的行為。作為通用英語和文獻英語之間的銜接課程,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應當將閱讀動機等情感元素融入教學目標。英語教師尤其需要關注研究生的內(nèi)部閱讀動機。具體而言,英語教師一方面應當提高學生的相關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需要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并引導學生就閱讀內(nèi)容進行思考、表達和討論,由此提高其探索精神或認知內(nèi)驅力。簡而言之,非認知目標也必須成為研究生英語閱讀的教學目標。
3.2 教學內(nèi)容組織
Richards 和 Rodgers(2008: 25)認為外語教學內(nèi)容有兩大組織模式:語言和主題組織模式。前者以語言作為直接教學內(nèi)容,后者以語言作為間接教學內(nèi)容。需要說明的是兩者最終都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為目的,但是采取的途徑有所不同。前者對語言進行直接教學,教學目標和途徑明確,無需贅言。后者也被稱為以內(nèi)容為依托的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或CBI)。該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對學科內(nèi)容或主題的教學達到間接提高語言水平的目標。其理論基礎為學習者只有在用語言處理真實信息時才能成功習得語言(Richards Rodgers,2008: 207)。受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影響,外語教學曾經(jīng)按照語言項目組織教學內(nèi)容,然而收效不大。之后,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和交際法的興起,外語教學轉向按照主題組織教學內(nèi)容。今天,我國的研究生英語教學基本采用主題組織模式。然而,在認同主題模式的同時,學術界對主題選擇莫衷一是。眾所周知,本科英語教學主題涉及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各方面知識。某些學者認為研究生英語教學應當繼續(xù)這一模式,即采用通識主題。與此相對,另有學者認為研究生學習與本科學習相比知識更專一,研究性更強。因此,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應當按照學術主題組織教學內(nèi)容。其中,比較溫和的觀點認為可以采用通識性學術主題組織教學內(nèi)容。這就是所謂一般學術英語教學(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或EGAP)。比較激進的觀點則認為應當直接采用學生所處細分學科的學術主題組織教學內(nèi)容。此類教學被稱為專門學術英語教學(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 或ESAP)。此外還有折中觀點建議按照理、工、農(nóng)、醫(yī)等大學科主題組織教學內(nèi)容(蔡基剛,2011: 37)。
筆者根據(jù)上述四種觀點對受訪者進行了訪談。結果,贊成通識主題的受訪者為零;3名受訪者接受一般學術主題;4名受訪者支持專門學術主題;另外13名受訪者傾向大學科主題。這一訪談結果比較符合研究生的學習特點。研究生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而且要進行科學研究并協(xié)助導師完成科研項目,學習科研任務比較繁重。因此,利用專門的英語教學進行通識閱讀或泛學術閱讀既不現(xiàn)實,也不符合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如果僅僅閱讀本專業(yè)內(nèi)容,受訪者認為由于內(nèi)容重復閱讀可能會缺乏興趣。相比之下,閱讀大學科主題文章既具有新穎感,又有利于研究生從相關領域獲得學術靈感。這不僅是大多數(shù)受訪研究生的選擇,也得到受訪導師的支持。綜合訪談結果,采用大學科主題組織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內(nèi)容比較適宜。
3.3 教學材料
首先必須明確教學材料與教學內(nèi)容不同。依據(jù)外語課程與教學相關理論,教學內(nèi)容指一系列語言結構、語言功能以及語言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等項目。教學材料則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xiàn),是教學內(nèi)容的物化載體(Richards Rodgers, 2008: 29)。
上文已經(jīng)闡明,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目標重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學術長難句的能力,自上而下解讀學術語篇的能力以及對學術觀點進行思辨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學還應當激發(fā)研究生閱讀英語文獻的動機?;谏鲜鼋虒W目標,教學材料理論上應當符合三個標準:語言學術性、內(nèi)容思辨性和信息前沿性。首先,教學材料的語言應當具有學術性。雖然通用英語和文獻英語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共核成分,但是兩者在詞匯、句法和語篇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尤其學術長難句對于研究生而言是一大障礙。因此,英語閱讀材料應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該差異。依據(jù)這一要求,不妨采用英文報刊中的普及性科技報道作為教學材料。報刊文章出于修辭需要常常采用長難句。這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解此類復雜句型的機會。此外,報刊科技文章雖然屬于通俗閱讀,也會采用類似“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的篇章模式。這有助于教師培養(yǎng)學生自上而下理解學術語篇的能力。換言之,閱讀報刊準文獻可以為閱讀正式文獻準備好所需的學術英語閱讀技能。其次,所選教學材料應當具有思辨性。閱讀英語文獻旨在研究。這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學術外語能力。該能力不僅需要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而且需要高層次思辨能力(馬曉雷等,2013: 9)。因此,作為銜接性的英語閱讀教學材料應當盡可能采用包含不同觀點,具有豐富思辨內(nèi)容的文章。這可以為培養(yǎng)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提供載體。第三,英語閱讀材料應當具有前沿性。為了激發(fā)閱讀興趣,教學材料應當盡可能采用相關學科最前沿的文章?;谶@一考慮,可以采用網(wǎng)絡報刊中的科技文章作為教學材料。網(wǎng)絡信息可以及時更新,讓學習者獲得最具時效性的信息。這是傳統(tǒng)閱讀材料無法比擬的(王蘊喆,2012: 151)。訪談也支持這一結論。受訪者均表示對于閱讀網(wǎng)絡報刊中的科技文章有興趣。閱讀最新學術文章可以激發(fā)研究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從而提高他們在學術領域內(nèi)的認知內(nèi)驅力。根據(jù)遷移理論,在某情境中獲得的知識、能力或態(tài)度可以遷移到類似情境中。因此,在英語閱讀課中形成的認知內(nèi)驅力理論上可以遷移到英語文獻閱讀活動中。
教學材料是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根據(jù)上文論述,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內(nèi)容應當依據(jù)大學科主題進行安排。換言之,教學材料的選擇應當反映大學科主題,尤其反映各相關學科的基礎性概念和原理。為了提高教學材料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英語教師應當和專業(yè)導師合作,傾聽后者建議,在此基礎上選擇和設計體現(xiàn)相關學科知識結構的英語閱讀教學材料??傊虒W材料應當盡可能體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
3.4 教學活動
Richards Rodgers(2008: 26)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和教學材料在課堂中的直接互動。它是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材料的實現(xiàn),是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的體現(xiàn)。因此,教學活動是教學核心所在。閱讀課一直是研究生英語教學的主體課程。盡管如此,其教學現(xiàn)狀卻差強人意。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理論上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高層次英語閱讀技能,為閱讀英語文獻奠定堅實基礎。然而,教學現(xiàn)狀卻是許多教師依然采用詞匯講解和課文翻譯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研究表明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使用比例高達80%,相比之下針對學術交流技能的訓練嚴重匱乏(孫瑜、吝美麗,2012: 32)。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中心,學生屬于被動聽眾。學生自始自終缺乏參與機會,學習熱情低下。再者,理論和實踐均證明關于語言陳述性知識的單純講解無法遷移為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正因為如此,許多高校取消了研究生英語閱讀課。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失敗不應該成為取消課程的理由。鑒于英語文獻閱讀在研究生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英語閱讀教學不僅不能取消,而且應當根據(jù)其重要性有所增強。然而,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徹底改變教學活動,使之符合研究生學習的心理,符合英語文獻閱讀的要求。何種教學活動才能符合研究生需求呢?訪談顯示研究生普遍希望英語閱讀課堂能夠更多組織學生就閱讀內(nèi)容進行討論。他們認為單純講解語言知識枯燥乏味,收效甚微。研究生英語閱讀課堂應當多表達,多研討,多合作。
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上述訪談結果在理論上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內(nèi)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譽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其創(chuàng)立者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它是學習者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中自我建構的結果。通常認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有三大原則:(1)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2)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3)注重合作學習(Slavin,2011: 243-245)。首先,以學生為中心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原則。該原則對于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而言尤其重要。與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學習和應用英語具有鮮明科研動機。在閱讀英語文獻過程中,研究生不但需要獲取信息,而且需要對信息進行反思或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這要求他們具有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收集與整理文獻的能力、生成與厘定概念的能力以及提出學術命題的能力等(肖川、胡樂樂,2006: 1)。由此可見,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從各個角度激發(fā)研究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參與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對從語言到內(nèi)容的各種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高級心智技能。其次,在實際情境中,教學的原則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真實的閱讀語境。何為“真實”?就外語教學而言,真實主要指教學需求真實,教學內(nèi)容和材料真實以及教學活動真實等(魯子問,2012: 84)。近年來,鑒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趣,外語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外語教學的“真實性”。盡管如此,“真實性”原則尚未真正落實到外語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這一問題在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長期以來,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囿于通識內(nèi)容和材料以及翻譯教學法,其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材料以及教學活動均缺乏真實性。近年來,某些院校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已經(jīng)開始針對學術內(nèi)容采用學術英文材料進行教學,教學真實性有所提高。盡管如此,其教學活動真實性尚未得到充分實現(xiàn)。誠然,這些院校采用了原汁原味的學術英文材料,但是教師的主要教學活動依然圍繞詞匯講解和文章翻譯進行。這與研究生閱讀英語文獻的過程完全不符。受訪研究生普遍反映他們閱讀英語文獻時關注的僅僅是數(shù)據(jù)、方法和觀點等內(nèi)容信息。對于語言他們很少關注。與此相應,具有真實性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應當圍繞內(nèi)容而非語言形式進行。作為一門語言課,教師適當講解語言無可厚非。然而,鑒于英語文獻閱讀的真實過程,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應當關注文章內(nèi)容。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就文章內(nèi)容進行思考、討論甚至辯論。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語境。另外,鼓勵合作。眾所周知,科研講究合作。每一個科研項目都需要團隊合作。據(jù)受訪導師反映,他們定期組織研究生就文獻閱讀的感受進行匯報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文獻既具有個體性,也具有團體性。英語文獻閱讀也不例外。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生在閱讀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合作不僅有助于研究生彼此提供語言支架,而且有利于他們相互提供內(nèi)容支架。后者比較接近學術研究中課題組成員研討文獻的真實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講,合作可以進一步增強英語閱讀的真實性。
4. 結語
本研究以Richards 和Rodgers的相關教學理論為基礎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四個維度對研究生公共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探討。目前,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主要圍繞通識英語和普通學術英語進行。真正從研究生英語閱讀實際需求出發(fā),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比較缺乏。因此,本研究不僅具有一定理論價值,而且具有一定應用價值。當然,本研究屬于前期調(diào)查和分析,后續(xù)研究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方式展開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 考 文 獻
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4-32.
Robert E. Slav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 Beijing: Post Telecom Press, 2011: 243-245.
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yè)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11): 47-50.
蔡基剛.CBI理論框架下的分科英語教學[J].外語教學,2011,(5): 35-38.
陳 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11-242.
耿延宏.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 146-148.
胡艷玲、馬茂祥.語篇體裁結構分析在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2,(10): 124-126.
黃源深.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 外語界,2010,(1): 11-16.
雷秀云.基于語料庫的學術英語語法的頻率特征[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 117-122.
魯子問 等.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83-85.
馬曉雷、張韌、江進林.學術外語能力層級模型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外語界,2013,(1): 2-9.
孫 瑜、吝美麗.基于學科背景的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6): 31-34.
肖 川、胡樂樂.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9): 1-5.
王蘊喆.網(wǎng)絡英語閱讀教學發(fā)展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 151-153.
(責任編輯:鄒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