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迪厄場域-慣習理論對翻譯中譯者與社會文化場域之間的互動有較大啟示。本文以美版《甄嬛傳》為個案,對其翻譯中的選材、翻譯策略及接受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就其中某些值得商榷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分析表明,影視劇翻譯應(yīng)充分考慮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場域主流,將目標觀眾的需求放在首位,靈活選擇翻譯策略——忠實與變通兼顧。
關(guān)鍵詞: 影視劇翻譯;布迪厄場域-慣習理論;美版《甄嬛傳》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1-0073-06
1. 引言
近幾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影視劇作為能夠展現(xiàn)中國思想、習俗、文化的媒介,其翻譯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影視翻譯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1)對國內(nèi)外影視研究的綜述;2)影視翻譯原則和技巧的探討;3)翻譯理論和其他理論的應(yīng)用;4)文化視角下的研究;5)對參與影視翻譯人員的研究;6)個案分析(劉大燕等,2011),呈現(xiàn)出多角度 (如生態(tài)學、傳播學、倫理學視角),多層次和跨學科等特點。2015年,六集美版《甄嬡傳》上線美國主流收費影視網(wǎng)站Netiflix。這是中國本土影視作品第一次進軍美國主流影視市場,而非美國華人社區(qū)。美版《甄嬛傳》引發(fā)了國內(nèi)廣泛熱議。通過中國知網(wǎng)查新,已有若干論文探討了美版《甄嬛傳》的英譯問題,但未見有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的文章。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翻譯社會學將翻譯視作社會實踐活動,考察翻譯的社會功能以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其將翻譯放入社會文化大背景之下的研究為文化轉(zhuǎn)向下的翻譯研究開辟了新領(lǐng)域,同時也為翻譯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理論思維。本文將運用布迪厄社會學核心概念“場域”與“慣習”聚焦于美版《甄嬛傳》的英譯活動,以期從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美版《甄嬛傳》的英譯及其對影視劇翻譯的啟示。
2. 布迪厄的場域—慣習理論
“場域”是布迪厄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具有自己獨特運作法則的社會空間”(Bourdieu, 1993: 162)?!皬姆治龅慕嵌葋砜矗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guān)系的一個網(wǎng)絡(luò)(network),或一個構(gòu)型(configuration)?!保ú嫉隙?、華康德,1998: 133-134)它是相對獨立的社會空間,每個場域有其獨立的運作規(guī)則,以區(qū)別于不同的場域,但各場域之間相互聯(lián)系,都是關(guān)系的系統(tǒng)?!皯T習”是布迪厄社會學的又一核心概念。慣習指“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者家庭教育、學校學習、工作、交際等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學習、內(nèi)化以及強化了他們所認識的社會規(guī)律,產(chǎn)生了一套定勢系統(tǒng)”(Bourdieu, 1990: 54) 具體到翻譯實踐中,翻譯活動有其獨特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譯者、出版商、贊助人、客戶、翻譯批評家等在翻譯實踐中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從而生成了不同于其他場域而有其自身獨特規(guī)則的翻譯場域。當然,由于翻譯活動的跨文化特征以及翻譯研究的跨學科特征,翻譯場域是在和其他場域的相互影響中發(fā)展起來的?!白g者慣習”是譯者在翻譯場域和其他場域之中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在歷史語境中塑造而成的,它內(nèi)在化于特定歷史階段的譯者意識結(jié)構(gòu)之后,作為一種“前結(jié)構(gòu)”的行為模式,指揮和調(diào)動譯者的翻譯方向,賦予翻譯行為以特定的意義,是譯者行為規(guī)則、翻譯策略等實際表現(xiàn)及精神方面的總根源,注重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與翻譯場域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譯者慣習”不僅影響翻譯策略、措辭等微觀方面,還在宏觀方面影響其對文本的選擇。微觀方面的慣習主要來源于翻譯場域中的規(guī)范以及譯者在翻譯場域中的定位,而宏觀選擇方面的慣習更多來源其他場域,如權(quán)力場域等對譯者的影響(王悅晨,2011)。
在影視劇翻譯實踐活動中,通過考察譯者對宏觀文本選擇(維護或顛覆目標語文化和價值觀)和微觀策略的操作(直譯/意譯等),探討翻譯場域與其他場域之間的互動,厘清影視劇翻譯中的譯者慣習與社會政治文化場域之間的關(guān)系,有助于為影視劇翻譯研究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某些啟發(fā)和借鑒。
3. 場域—慣習論下美版《甄嬛傳》的選材
根據(jù)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場域主要有三個特點,即有自己獨特的規(guī)則;相對獨立;權(quán)力場域處于支配地位。不同的場域相對獨立,但彼此之間還存在互動。在文化場域中,高低、雅俗、精粗之間的基本語義對立,在功能上強化了相似的社會區(qū)分。Bourdieu評論說:在藝術(shù)世界中起作用的知覺與欣賞型(比如隱晦/明了、深奧/輕松、原創(chuàng)/陳腐等)是幾組對立項, 這些對立項幾乎具有普遍的實用性, 而且歸根結(jié)底是建立在“精英” 與大眾、 “精品” (或“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與“批量” 產(chǎn)品之間的社會對立之上的(1980b: 157)。作為藝術(shù)世界中的影視劇的代表之一美版《甄嬛傳》的選材與原版相比,大不一樣:故事情節(jié)迎合美式欣賞取向;以愛情為中心凸顯人物個性,以迎合美國觀眾的思維習慣。
為了符合美國電視劇集“周播”的特性及觀眾的收視習慣,美版《甄嬛傳》刪去了各大事件的背景和鋪墊,保留迎合美式欣賞取向,更多關(guān)注戲劇沖突最強烈、最直接的部分?!暗窝炗H”這一曲折豐富、沖突直接激烈、險象環(huán)生的情節(jié)之前的大小鋪墊,在美版劇集中呈現(xiàn)。祺貴人、宮女斐雯、尼姑靜白等配角人物及其陷害緣由都在“惜時如金”的六集中有所交代,呈現(xiàn)出這些配角人物陷害甄嬛的直接性聯(lián)系,加深戲劇矛盾沖突,提高了可看性。每集的片頭片尾都增添了“太后甄嬛”的回憶內(nèi)心獨白,以說明情節(jié)、解釋動機、點明主旨,以利于劇情連貫,迎合了美國文化場域的主流欣賞口味,便于美國觀眾的理解。
原版中,甄嬛身負家族命運,她的行為動機是各種因素交織的結(jié)果。美版以愛情為中心凸顯個性,將甄嬛的行為動機聚焦于一個“情”字——無情于溫實初入宮,情起于皇上而事君,不能獨得“一人心”心死離宮,真情于果郡王甘守凌云峰,為真情復(fù)仇回宮抗擊皇權(quán)。充分彰顯了甄嬛這一主角的女性個人英雄主義—— “一個人對抗大清帝國,一個不屈的靈魂”,強調(diào)反抗和主動權(quán)。甄嬛為了自己和所愛之人奮力抗爭,其他的客觀因素被極大削弱。簡單而個性鮮明的人物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如盛氣凌人的富家女夏冬春,愛憎分明的馴馬女葉瀾依……這些人物形象的動機單純而直接。而浣碧、太后、曹貴人這樣復(fù)雜多面的人物展現(xiàn)不多。重點刻畫了雍正皇帝、溫太醫(yī)、果郡王三位男性,交代了他們和甄嬛的相遇、機緣及不同的命運。對甄娠身邊重要的奴仆浣碧、瑾汐等刻畫得較為簡單。前朝與后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聯(lián)系大大弱化。這種選材不外乎響應(yīng)美國文化價值觀。因為依據(jù)美國文化場域,“要求擺脫外來控制的愿望延伸到了家庭,人們不愿受到家庭成員牽制,要求自己做出生活的抉擇,并視個人幸福為家庭的宗旨”(陳潔菲,2007)。這符合西方文明特別是美國文化場域,與美國人反抗殖民統(tǒng)治、追求個人價值和獨立人格的精神相契合。
4. 場域—慣習論下美版《甄嬛傳》的翻譯策略和接受
在美國文化場域影響下,翻譯的選擇受其政治、經(jīng)濟、輿論與傳媒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同時譯者慣習和文化資本也會在與中國文化場域的互動中產(chǎn)生影響,并進而影響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為保持原版語言上的原汁原味,美國制作團隊并沒有進行美版《甄嬛傳》的英語配音,只是配備了英文字幕。雖然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觀眾對其評分頗高,但其官方英文字幕仍在國內(nèi)外引發(fā)一片爭議聲。原版劇中半文半白蘊含古典風韻的臺詞決定了其翻譯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這些臺詞翻譯不當,不符合美國觀眾的文化需求、審美價值和知識結(jié)構(gòu),會讓美國觀眾在理解劇情上一知半解。因此,其字幕翻譯會直接影響到美國觀眾對劇情的理解,甚至是正常觀看和欣賞。得當?shù)姆g策略的選擇至為關(guān)鍵。下面我們就以場域一慣習論來考察一下其字幕翻譯策略的操作(直譯/意譯等),并分析其得失。
4.1 直譯法
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絕大部分采用了直譯法。如:
例1:這滿池的荷花開了殘、殘了開,真好像宮里的女人們。Lotus blossoms spring up on every side. They bloom and wither, time after time just as the concubines of the palace.
例2:我只希望“愿得一心人,白首永不離?!盡y only wish was “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這兩例均直白簡練,并無任何隱含意義。譯者在翻譯場域和其他場域之中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賦予其主觀能動性,依照慣習采用了直譯法,即在不違背英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與形式相符。譯文通俗易懂,不存在任何歧義。直譯法選擇得當。縱觀全劇像這樣成功的譯例還有很多,都遵循了信息明晰化原則,但少數(shù)較生硬方法選擇有誤。又如“請作驚鴻舞一曲”被譯成了Please dance “Flying Wild Goose ”?!癋lying Wild Goose ”意為大雁飛翔,顯然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蘊,讓美國觀眾大跌眼鏡?!绑@鴻舞”是文化空缺詞,考慮美國觀眾的文化場域即其語言習慣、思維方式,若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譯成Please dance Jinghong Wu (dancing like a flying wild goose),既保留了其本來的意境,又便于美國觀眾理解。
例3:那就賞夏常在一丈紅吧! Then I will award Attendant Xia the Scarlet Red.“一丈紅”主要在后宮中用來懲罰犯錯的妃嬪宮人,取兩寸厚五尺長的板子責打女犯腰部以下的位置,不計數(shù)目打到筋骨皆斷,血肉模糊為止,遠遠看去,鮮紅一片,故曰“一丈紅”。美國觀眾一看字幕the Scarlet Red(猩紅)按他們的思維習慣頂多會聯(lián)想到血腥場面,但具體是什么,無從得知。字幕翻譯具有文化性和語境制約性,此處若采用直譯加注加意譯,譯成Then I will award Attendant Xia the Scarlet Red(one severe torture)to death,既能凸顯華妃的兇狠毒辣,又能明白無誤地告訴美國觀眾這是一種酷刑,幫助其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4.2 意譯法
譯者依照翻譯場域中的規(guī)范,受文化場域影響即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nèi)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而采用意譯法來保持臺詞的真實含義,實現(xiàn)功能對等,向觀眾傳達原文的神韻。如:
例4:天下有多少女子希望自己入選,好一家子雞犬升天。Every girl wished to be selected, so that her whole family could rise up through her success.“雞犬升天”出自東漢王充《論衡·道虛》,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后,剩下的藥留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他的親戚朋友也跟著沾光。依據(jù)翻譯場域中的規(guī)范,這種帶有特定中國文化場域特色的詞若直譯很難為美國觀眾理解接受。只有選擇意譯才能向美國觀眾呈現(xiàn)其精髓。
例5:讓信女被撂牌子,不得入選進宮。Let me be passed over for service in the Imperial Harem. “信女”和“被撂牌子”是兩個帶有特定中國文化場域特色的詞。“信女”涉及中國佛教,此處指言者甄嬛本人?!靶排比糁弊g為“ female believer”會不倫不類。結(jié)合畫面譯為“me”再貼切不過;而“被撂牌子”是典型的歷史詞匯,是清朝選秀女的一種說法。當應(yīng)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后,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jiān)引入宮中。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jù)各旗參選秀女人數(shù)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fù)選,復(fù)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若直譯為“Put down the plate”顯然不妥。而采用意譯文字簡練符合字幕翻譯的簡潔性、通俗性、廣泛性特點,能讓美國觀眾秒懂其意。再如:
例6: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Each year and every year, the blossoms return anew. Each year and every year, the bloom of youth does not.“歲歲年年人不同”被意譯為“the bloom of youth does not.” (豆蔻年華/錦瑟年華不再), 措辭精當頗合原詩的意蘊,已是不可多得的佳譯。但考慮原詩句的對仗工整,此譯又美中不足。此處應(yīng)依照慣習將其直譯為“Blossoms look the same year after year while persons different year by year.” 借用英語的平行結(jié)構(gòu),不僅句式更加凝練整飭,也通俗易懂,更具音韻美。
4.3 音譯意譯結(jié)合法
譯者慣習影響著其翻譯策略、措辭的選擇。美版《甄嬛傳》中的人名翻譯大多采用了音譯意譯結(jié)合法,即在英譯中既保留原文的發(fā)音又能體現(xiàn)原文的指稱意義,以諧音又諧意的方式達以期達到功能相似。如:
華妃:Consort Hua 齊妃:Consort Qi 富察貴人:Lady Fucha
曹貴人:Lady Cao 莞嬪:Concubine Wan 敦親王:Prince Dun
舒太妃:Consort Dowagar Shu 余答應(yīng):Attendant Yu 安常在:Attendant An
其中有關(guān)我國古代皇帝后宮妃子的等級封號的歷史詞匯翻譯基本上有一個規(guī)律:“妃”都是翻譯的Consort X (配偶X);“嬪” 翻譯成了Concubine X(妃子X、妾X);“貴人” 翻譯成了Lady X(女士X);常在、答應(yīng)幾乎翻成了Attendant X(侍者X)。這種譯法雖然比較創(chuàng)新,也可以看出譯者為體現(xiàn)出這種等級制度文化所做的努力,但是這樣的翻譯根本無法再現(xiàn)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后宮妃子的等級封號本來就是文化的體現(xiàn)。美國文化場域與我們中國文化場域不一樣,美國人沒有經(jīng)歷過我國古代的這種封建制度,英語也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詞。根據(jù)2005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官制譯名簡明手冊》,“貴妃”應(yīng)譯為Concubine of the second rank,“妃”譯為 Concubine of the third rank,“嬪”譯為 Concubine of the fourth rank,而“貴人”應(yīng)譯為Concubine of the fifth rank。要再現(xiàn)我國古代皇帝后宮妃子的等級封號,讓美國觀眾明了這些后宮妃子的地位懸虛以便更好理解劇情,不妨采用音譯加注法來翻譯這些后宮妃子的等級封號。例如: “華妃” 實為“華貴妃”,可譯為Hua Fei (Concubine of the Second Rank )。齊妃可譯為 Qi Fei (Concubine of the Third Rank),莞嬪Wan Pin (Concubine of the Fourth Rank),曹貴人可譯為 Cao Guiren (Concubine of the Fifth Rank)。相應(yīng)地,根據(jù)位份的高低,安常在可譯為An Changzai (Attendant), 余答應(yīng)可譯為 Yu Daying (Responder)。 需要注意的是,字幕翻譯不提倡注釋法,注釋僅可在人物第一次出場時的稱呼后留下足夠字幕空間進行補充介紹,再次出場時就可省去注釋只取其音譯。這樣美國觀眾既可以根據(jù)相關(guān)人封號的音譯名來識別人物,又能更好地理解各自的身份、地位。
4.4 省譯法
影視劇字幕簡潔性特點決定其翻譯規(guī)范應(yīng)分清主次信息,譯者應(yīng)有所取舍。語言信息或語義的傳譯在翻譯中享有優(yōu)先地位。如果某個信息不重要,那就沒有必要翻譯(譚載喜,1999:13)。另外處理文化差異導(dǎo)致的文化詞語語義空缺時難以做到語義對等,只能盡量達到語用對等。譯者依照慣習,適當采用省譯法,即刪去不符合目標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以避免譯文累贅。觀眾能看懂即可。如:
例7:實初哥哥Shichu. 嬛妹妹Huan
例8:皇后厚愛,還讓姑姑親自送來,真是榮幸。I’m flattered. The Empress sent you to bring the gifts personally. It’s an honor.
例9:甄媛:不知尊駕如何稱呼?Who are you, sire?
皇帝:你猜猜 Guess!
例10:嬛妹妹,家父在世的時候常說“一片冰心在玉壺”,他讓我把此壺交予我們溫家未來的—— Huan, when my father lived, he often said, “A jade vessel is the symbol of a pure heart.” he wanted me to give this to my future--
除了譯出“皇上”(His Majesty) ,“皇后”、“太后”等尊稱,對“哥哥”“妹妹”“姐姐”等地位相當?shù)挠H熱稱呼等直接省去不譯(如例7),對“姑姑”、“嬪妾”、“奴才”等等地位較低的敬稱或自稱絕大部分用英語中的人稱代詞譯出(如例8)。如果譯出這些稱呼語的文化內(nèi)涵反而累贅,簡化稱呼雖然無法體現(xiàn)其表達的等級尊卑意味,但觀眾可結(jié)合畫面從說話人的動作和語言判斷出說話人的地位等級。例9和例10省去了不必要的贅言使字幕曉暢簡潔,有助于觀眾理解主要劇情。
5. 結(jié)語
本文從布迪厄的場域—慣習理論視角,對美版《甄嬛傳》翻譯中的選材、翻譯策略及接受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就其中某些值得商榷之處提出修改意見,筆者無意吹毛求疵,旨在拋磚引玉,以此吸引更多的學者對影視劇翻譯進行反思和討論。美國制作團隊對《甄嬛傳》在選材上的處理令人聯(lián)想到美劇經(jīng)過“先審后播”,“綠化”方能進入中國市場的逆向情形。引進這些美國劇集時,主管部門使用刪減等“凈化”方式,“綠化”美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我國國情和主流價值的,這也體現(xiàn)了權(quán)力場域在選材時的支配地位。總之,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應(yīng)當協(xié)調(diào)適應(yīng)語境、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和譯者模式。影視劇翻譯要迎合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場域主流,將目標觀眾的需求放在首位,靈活選擇翻譯策略——忠實與變通兼顧。
參 考 文 獻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 on Art and literature [C].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Bourdieu, P. The production of belief: Contribution to an economy of symbolic goods [J].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980b, 2(3): 261-293.
布迪厄、華康德 著.李猛、李康 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dǎo)引[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陳潔菲.個人主義與美國家庭變革[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林金水、鄒萍編 著.中國古代官制譯名簡明手冊[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劉大燕 等.中國影視翻譯研究14年發(fā)展及現(xiàn)狀分析[J]. 外國語文,2011,(1): 103-107.
劉秋娜.電視劇輸出海外的新契機[N]. 中國文化報,2015-5-11(6).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王悅晨.從社會學角度看翻譯現(xiàn)象:布迪厄社會學理論關(guān)鍵詞解讀[J]. 中國翻譯,2011,(1): 5-13.
(責任編輯:魏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