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系在第六學期開設了為期兩周的商務英語筆譯實訓課。其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對翻譯技巧的掌握和了解學生的翻譯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查漏補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本文以我系2012級學生的商務英語筆譯實訓(英譯漢)作業(yè)為例,以錯誤分析理論為指導,分析我系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商務英語筆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出相應的改進策略,達到完善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錯誤分析理論;商務英語筆譯;翻譯實訓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1-0084-08
商務英語筆譯課程是我院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主要目的和任務是向?qū)W生系統(tǒng)傳授翻譯的基本知識、國際商務活動的基本內(nèi)容和特征、及商務活動的基本程序。通過翻譯實踐了解商務英語的特點及其翻譯策略,提高學生在商務領域內(nèi)的筆譯能力。該課程開設在第六、七學期。同時,我院還在第六學期末增開了為期兩周的商務英語筆譯實訓課。其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對翻譯技巧的掌握和了解學生的翻譯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查漏補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作為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院級教學研究項目(名稱:基于輸入與輸出理論的獨立學院英語寫作教學研究 編號:JY201404)階段性成果,本文以我院2012級學生的商務英語筆譯實訓(英譯漢)作業(yè)為例,以錯誤分析理論為指導分析我系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商務英語筆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出相應的改進策略,達到完善教學的目的。
1. 錯誤分析理論
錯誤分析理論(Error Analysis)是基于語言學和心理學之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科德(S. P. Corder)。他受母語習得中錯誤分析的啟發(fā)于1967年撰寫并發(fā)表了論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學習者錯誤之重要意義”),形成了錯誤分析理論。
科德認為,犯錯是母語習得者和二語習得者習得語言的一種途徑。語言錯誤意義重大,因為它們展示了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特定階段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首先,對教師而言,她/ 他們可以通過系統(tǒng)分析學生的語言錯誤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從而推測出學生還需要學習什么。其二,錯誤可以幫助語言研究者了解語言是如何習得的以及學習者習得語言的策略或步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錯誤對語言學習者本身也有重大意義,因為犯錯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通過犯錯,學生可以檢驗他的語言假設 (Corder, 1967: 167) 。
Corder最早把錯誤分析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錯誤收集、錯誤描述和錯誤解釋。1994年Susan Gass和Larry Selinker將錯誤分析的步驟細化為六個:收集資料、識別錯誤、錯誤分類、錯誤量化、錯誤原因分析和錯誤修改(Falhasiri, 2011: 253)。在此指導下,筆者批改了我系2012級學生的商務英語筆譯實訓(英譯漢)作業(yè),收集了學生作業(yè)中有代表性的錯誤,將錯誤根據(jù)翻譯的要求進行了歸類并分析了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
2. 錯誤類型及成因分析
J. C. Richards把錯誤分成了三類:語際錯誤、語內(nèi)錯誤和發(fā)展性錯誤來源。語際錯誤源于母語干擾;語內(nèi)錯誤反映語言習得規(guī)則的一般特性,比如錯誤歸納,不完整應用和不了解規(guī)則應用的條件等;發(fā)展性錯誤源于學習者試圖在有限的語言基礎上建立語言假設。但是,有學者認為,Richards所劃分的后兩種錯誤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且不易分辨,所以Richards后來把后兩種錯誤歸為一類,即語內(nèi)與發(fā)展性錯誤(Falhasiri, 2011: 253-254)。為了研究方便,現(xiàn)在的學者們傾向于把錯誤簡單分為三類,即語際錯誤(interlingual errors)、語內(nèi)錯誤(intralingual errors)和其他類型的錯誤。
2.1 語際錯誤
語際錯誤是由語言干擾(language interference)造成的。語言學習者習慣于母語的規(guī)則和使用方法,但是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當二語習得者“找不到合適的詞、句子結(jié)構(gòu)或者表達來用時,他們就會求助于自己的母語,這種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就會導致語際錯誤”(Falhasiri, 2011: 257)。語言遷移的結(jié)果有兩種: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母語規(guī)則和目標語規(guī)則一致,那么母語規(guī)則遷移對目標語學習有積極影響,這就是正遷移。反之,如果母語的規(guī)則不符合目標語規(guī)則,對目標語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那么就是負遷移。語言負遷移是語際錯誤的根源。在翻譯學習中,語言負遷移所導致的翻譯錯誤眾多。在這里,我僅選取學生實訓作業(yè)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種錯誤來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
2.1.1 被動句的翻譯
英語多被動句,尤其是在實用英語翻譯當中更是如此。英語被動句以“be動詞加動詞過去分詞形式”為標志,比較好辨認。但是在漢語中,被動語態(tài)并不是都以“被”為標志。很多被動句都是隱性被動句,也就是沒有“被”字的被動句,但是卻表達的是被動含義。在翻譯實踐中就應該根據(jù)中文表達習慣和上下文謹慎處理。
例1:They are not allowed to distribute profits or assets to their members, officers or directors.(金玲慧,2009: 187)
學生譯文:他們不被允許分配利潤或者資產(chǎn)給成員、官員和董事。
學生采取了順譯法和直譯法,沒有考慮到中文中類似被動句的表達方法,因而譯文生硬。而且they被翻譯成“他們”,指代不明。這句話可以結(jié)合語境改譯為“公益組織不得將其利潤或者資產(chǎn)分配給自己的職員、中層管理人員或主管”。①
例2:A manager is a person that ensures the goals of the company are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金玲慧,2009: 148)
學生譯文:經(jīng)理是指能夠確保公司目標順利被完成的人。
學生采取直譯法來翻譯這個句子使得譯文有歧義。這個句子的翻譯應根據(jù)中文表達習慣省略掉“被”。此外,因為原文講的是“經(jīng)理的職責”,所以這句話應該結(jié)合語境改譯為“經(jīng)理的職責是確保公司目標能夠順利完成”。
2.1.2 語序的調(diào)整
英語句子句首封閉,句尾開放,即評論、觀點在前,敘述、原因在后,講究句子結(jié)構(gòu)的平衡,重“形合”;而漢語注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順序,敘述、原因在前,評論、觀點在后,講究“意合”。因此,有人形象地說漢語像竹子,一節(jié)一節(jié)連下去,而英語像一串葡萄,主干很短,累累的果實附著在上面。所以在做英漢翻譯時,我們應該考慮中英文語序的差異,根據(jù)中國人的說話習慣對語序做適當?shù)恼{(diào)整。
例1: …, employees can access the computerized database for up-to-date account activity and information when dealing with customers. (金玲慧,2009: 120)
學生譯文:員工可以訪問最新的賬戶信息并升級,在處理客戶時。
在英語中,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但是中文習慣于先鋪墊,把狀語放在主句前面。此外,account activity 在商務英語中的含義應該是“賬戶的進出活動”;deal with是個多義詞,學生對這兩個短語的翻譯沒有結(jié)合語境,所以這句話應該改譯為“在和客戶做生意時,員工們可以進入數(shù)據(jù)庫查看最新的賬務動態(tài)和相關信息”。
例2:Further, it is very flexible in operation which is particularly useful when circumstance demand a change in routing through road works/blockage or disrupted shipping services.(金玲慧,2009: 44)
學生譯文:陸路運輸在操作上非常靈活且很管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當由于道路施工,堵塞或需要中斷航運服務要求改道時。
學生的譯文信息基本完整,但同樣沒有考慮到中英文語序的差異。it is very flexible in operation是總結(jié)性的話語,可以根據(jù)中文“總結(jié)在后”的表達習慣放在最后翻譯。因此,這句話可以改譯為“在貨運過程中,如果遇到道路施工,堵塞或者航運被迫中斷時,陸路運輸相對于其他運輸方式就比較靈活管用”。
2.1.3 長句的翻譯
英語習慣于用長的句子表達比較復雜的概念,一個主句中可以包含很多作用不同的從句或者短語結(jié)構(gòu)。而漢語則不同,漢語多用短句和流水句,逐點交代,層層展開。但是,在翻譯實踐中,很多學生基本不考慮中英文句子長度的差異和長句中各成分的作用,籠統(tǒng)地按照原文順譯。結(jié)果,很多人的譯文信息堆砌、層次混亂,幾乎沒有可讀性。針對長句,我們首先應該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確定各個從句的成分,再將長句分解,翻譯成漢語短句,以順應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例:As a taxpayer, doesn’t it seem as something is wrong when you read about companies that have overbill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defense-related equipment? (金玲慧,2009: 152)
學生譯文:作為一個納稅人,似乎并沒有因為公司對國防相關設備出價過高的問題而認定是錯誤的。
學生的譯文混亂,基本沒有傳達出原文信息,關鍵詞overbill也被誤譯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沒有分析并理解句子的結(jié)構(gòu)。首先,這是一個反問句;其二,when引導了一個時間狀語從句;其三, 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和其先行詞companies一起做read about的賓語。我們在翻譯時,首先應該考慮將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提前;其二,應該根據(jù)前文語境將companies增譯為“關于武器公司……的新聞”;其三,關鍵詞overbill在從句中做動詞,意思是“過多收費”,在這里結(jié)合語境應該理解為“向……開出高價”或者“向……高價售賣”,而不是“出價”。因為“開價”是賣家行為,而“出價”是買家行為。武器公司作為賣家,自然是開價方而不是出價方。所以,這句話可以改譯為“作為一名納稅人,當你讀到關于軍火公司向聯(lián)邦政府高價售賣軍備的新聞時,難道不覺得這不合理嗎?”
2.2 語內(nèi)錯誤
Scovel認為,語內(nèi)錯誤是“語言習得者在新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中經(jīng)歷的混亂,這和目標語與母語的對比無關” (Scovel, 2001: 51) 。也就是說,語內(nèi)錯誤與第一語言遷移無關,而與目標語本身有關。換而言之,語內(nèi)錯誤是由語內(nèi)干擾(intralingual interference)造成。Richards曾將語內(nèi)錯誤原因歸結(jié)為四種:過度概括、忽視規(guī)則限制、規(guī)則應用不完整以及虛假假設。這四種原因?qū)е碌腻e誤在英語輸出中體現(xiàn)的更為突出?!耙?guī)則的不完整應用”指的是學習者沒能完整應用語言結(jié)構(gòu),比如,把英語片段當成完整的句子等。這類錯誤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和英語寫作中,本文暫不討論這一點。以下就英漢翻譯中常見的其它三種錯誤原因為例來探討一下學生在英漢翻譯中所犯的錯誤形式。
2.2.1 過度概括
“過度概括”指的是語言學習者在目標語其他語言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自主創(chuàng)造錯誤的語言結(jié)構(gòu)。比如,我們可以說“He can sing”,也可以說“He sings”。那么,學生就會錯誤地寫出這樣的句子,“He can sings”。這種錯誤是學生在英語表達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具體到商務英漢翻譯中,這種錯誤主要體現(xiàn)在商務英語術語的翻譯上。
英語詞匯和中文不同,中文講究專詞專用,而英語詞匯中多義詞居多。普通英語詞匯和表達法在商務英語中一般都有著特定的含義。學生因為沒有充分了解商務英語特點,同時缺乏商務英語詞匯積累,結(jié)果在商務術語翻譯時簡單地把術語所用單詞一般意義簡單移植到商務術語上。
例1:Chinese grey duck’s down with 18% down content, 1% more or less allowed. (金玲慧,2009: 52)
學生譯文:中國灰色帆布在內(nèi)容上減少了18%,允許或多或少1%。
這個學生的譯文幾乎沒有可讀性,而且前半句錯的很離譜。Down是個多義詞,可以做動詞、副詞或者形容詞等,但是在這句話中down是個名詞,意思是“絨毛”。more or less在普通英語中做副詞,意思是“或多或少”,但是在商務英語中的意思是“溢短”。溢短是買賣雙方在買賣合同條款中規(guī)定賣方實際交貨數(shù)量可多于或者少于合同規(guī)定的數(shù)量。在本句中,1% more or less allowed的意思是,實際鴨絨含量不得少于17%,不多于19%。所以,本句話可以改譯為“中國灰鴨絨含絨18%,允許1%的溢短?!?/p>
例2:USD 3.5 per piece FOB Shanghai,USD 40 per metric ton CIF New York. (金玲慧,2009: 53)
學生譯文:3.5美元每件FOB上海,40美元每噸CIF紐約。
這句話來自于一份商務合同中的價格條款。學生沒有考慮商務英語表達的特殊性,而是采用了順譯法,同樣沒有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FOB 和CIF屬于價格方式,后面接目的地名稱,用以界定責任范圍。在翻譯的時候應該將地名提到FOB和CIF的前面。此外,metric ton翻譯過來應該是“公噸”,而翻譯成“噸”則會產(chǎn)生歧義。因為在國際上除了公噸,還有英噸(又稱長噸long ton)和美噸(又稱短噸short ton)等計量單位,同樣可以簡稱為“噸”。但是這幾種“噸”在重量方面有不同的規(guī)定。所以,這句話可以改譯為“上海離岸價每件3.5美元,紐約到岸價每公噸40美元”。
2.2.2 忽視規(guī)則限制
“忽視規(guī)則限制”指的是學習者把規(guī)則運用于錯誤的語境中。比如,“He made me to stay”這句話的錯誤在于,造句者把“to do something”錯誤地運用到“make”后,忽視了“make”的運用規(guī)則。具體到翻譯中,這種錯誤主要體現(xiàn)為忽視對語境的理解。
一詞多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任何一個詞、詞組、甚至句子,孤立地看,其意思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只有當它與其他詞語構(gòu)成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語境相關聯(lián)才具有特定的意義。在英語中,這種語義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確定每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確切含義是翻譯活動中一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結(jié)合語境來選擇中文詞義,而是憑感覺隨便選擇一個意思,也不管這個詞義與上下文是否吻合。
例1:Some e-marketers are successfully helping to close the digital divide. (金玲慧,2009: 137)
學生譯文:一些電子市場商人正成功地幫助關閉數(shù)字劃分。
本句話的關鍵詞是digital divide。divide做動詞的意思是“分開、劃分”,做名詞的意思是“分水嶺、分歧”,在本句話中,它跟在形容詞digital的后面是取其名詞詞性。兩個單詞搭配使用后的意思是“信息鴻溝”?!靶畔Ⅷ櫆稀敝傅氖且粋€在那些擁有信息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靶畔Ⅷ櫆稀睂е履切┪丛鴵碛行畔⒐ぞ叩娜伺c人交流不便,而且很少有機會參與到在線的教育、培訓、購物、娛樂和交往當中,進而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和財富制造方面存在差距。學生把divide翻譯成“劃分”,顯然是忽視了divide的使用語境。此外,close在句中做動詞時有多重含義,如“關閉、使靠攏、使接近”。在本句中,差距不能關閉,只能是縮小,所以close只能取其“使接近”之意。學生把這個單詞翻譯成“關閉”,同樣沒有考慮到單詞所處的語境。所以,綜合以上分析,這句話可以改譯為:“一些成功的電商們正在幫助縮小人們之間的信息鴻溝”。
例2:Road transport is ideal for general merchandise and selected bulk cargo in small quantities conveyed in a specialized road vehicle. (金玲慧,2009: 44)
學生譯文:公路運輸是一種理想的合理方式用于一般貨物運輸及大宗貨物的小批量運輸,并成為一種專業(yè)化的工具。
學生對這句話中“conveyed in a specialized road vehicle”理解有誤。這一部分應該作為selected bulk cargo的后置定語。學生錯誤地采取了順譯法,致使譯文語句不通。而且,對bulk cargo的翻譯也沒有結(jié)合語境。bulk做形容詞的含義有兩個:“大批的,大量的;散裝的”。但是,和cargo搭配后,這個表達的意思就是“散裝貨物”,而不是“大宗貨物”。所以,這句話可以改譯為“陸運適合運輸雜貨或需要專用運輸工具運輸?shù)男∨可⒀b貨物”。
2.2.3 虛假假設
虛假假設源于學習者沒能充分理解目標語言的內(nèi)在特性。例如,“One day it was happened”。這句話的作者把“was”當作過去時的標志,殊不知“happen”不是及物動詞,而且“happened”本身就是過去式的標志。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學習者沒能充分了解英語語言的特定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在翻譯當中,類似的虛假假設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學習者沒能完全掌握英語句子的特定結(jié)構(gòu),不會分析句子成分。
英語句子是由單詞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成的。不同的詞類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弄清楚不同詞類在句中可充當?shù)某煞?,才能正確分析、理解句子的含義。因此,分析并理解句子成分在翻譯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它可以幫助理解原語文本,最重要的是分析句子成分可以幫助翻譯者弄清楚句子所涉及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但是,很多學生因為欠缺英語句法知識,對句子基本成分的理解一知半解,所以翻譯不能做到完全達意。
例1:Rising fuel and rent costs mean people want to do more at home, boosting interest in making things themselves. (金玲慧,2009: 138)
學生譯文:交通費和租賃成本的上升意味著人們更加愿意在家自己制作并且提高自己的興趣和積極性。
學生譯文基本達意,但是因為對句子成分理解錯誤使得譯文質(zhì)量打了折扣。Rising fuel and rent costs在本句中充當句子的主語,boosting……充當句子的結(jié)果狀語。學生對前半句理解正確,卻把后半句錯誤理解為mean people want to do more at home的并列結(jié)構(gòu)。所以這句話可以改譯為“不斷上漲的交通和租賃成本使得人們更愿意在家做事,這激發(fā)了人們做手工制品的積極性”。
例2:However, you will not get the rest of the team to buy into your product idea unless they have been shown the benefit it can provide to the organization. (金玲慧,2009: 233)
學生譯文:然而,你的觀點不會讓團隊中其他人接收除非他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你的觀點對組織有利。
這個句子由一個主句和一個條件狀語從句構(gòu)成。學生對主句的理解沒有錯,但是對從句的理解就很混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they在句子中的所指。在從句中,they指代的是主句中的the rest of the team,即“團隊的其他成員”?!癷t”引導的句子做benefit的定語從句,定語從句的主語it指代的是your product idea。所以,這句話可以改譯為“但是,如果想要你的團隊接收你的產(chǎn)品理念,你必須向他們證明你的產(chǎn)品理念能夠為公司帶來利益”。
2.3 其他錯誤
其他錯誤是由非語言因素干擾(nonlinguistic interference)造成的。非語言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語篇印刷的質(zhì)量、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等等。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學生語言輸出的質(zhì)量。
我院的翻譯實訓被安排在17、18周,這個時段剛好是學生結(jié)束各門功課的學習,開始期末復習的關鍵時刻。學生們在高溫天氣下一方面要緊張應考,一方面要完成大篇幅的翻譯實訓作業(yè)。正因如此,學生的譯文大多粗糙,瑕疵頗多,比如漢字寫錯、字跡潦草、涂改痕跡過多等等。
3. 結(jié)論與啟示
3.1 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
科德認為:“似乎錯誤是被認為不重要的、煩人的或者分散注意力的,但是它們(錯誤)是學習語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此,教師不應該反應過度”(Corder, 1967: 162)。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此過多批評學生,而是應該把學生的錯誤進行分類,分析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并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學會自我糾錯。比如,教師可以把有代表性的錯誤作為教學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分析,集體糾正;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互改翻譯作業(yè),讓學生們發(fā)現(xiàn)彼此的錯誤,從而提醒自己以后少犯類似的錯誤。此外,也可以選擇部分學生把自己的翻譯寫在黑板上,集體分析譯文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但是,教師在糾錯的過程中一定要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謹慎措辭,盡最大努力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2 合理調(diào)整教學重心
錯誤在暴露學生知識缺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教師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適應學生的需要,而不是把我們的先入之見,比如他該怎么學、他該學什么以及他該何時學,強加給學生”(Corder, 1967: 169)。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在正確認識學生錯誤的同時,也應該自我反思,比如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學生在哪些知識或者能力方面還有欠缺等。筆者認為通過分析學生在翻譯實訓中所犯的錯誤,教師在今后的翻譯實訓教學中,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3.2.1 培養(yǎng)學生目的語文化意識
外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內(nèi)化過程。要學好一門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學習語言系統(tǒng)本身,還要全方位地獲取目的語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等必然有巨大差異,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了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才能防止在翻譯中產(chǎn)生語際錯誤。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量地注入英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比較英漢語言差異,而且要鼓勵學生主動積累英語文化知識,比如讓學生多聽英語廣播、觀看英文影視節(jié)目、閱讀經(jīng)典英文著作、積極與外教交流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目的語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3.2.2 加強商務英語基礎知識的輸入
我校為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學生的英語能力參差不齊。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英語的輸出方面困難重重,致使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皠訖C和智力相互關聯(lián),是成功習得第二語言的兩大主要因素”(Corder, 1967: 164)。所以,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在狠抓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輸入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尤其是翻譯學習的重要性。此外,作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僅僅有英語基礎知識還不夠,商務知識的儲備同樣重要。通過分析學生所犯的語內(nèi)錯誤可以看出,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商務基礎常識。這就要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商務知識的系統(tǒng)輸入。
3.3.3 加強對學生的翻譯技能訓練
學生的譯文大多勉強達意,但是干癟生硬,缺乏可讀性。原因在于多數(shù)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基本只會使用直譯法,不會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這就說明,學生在平時的翻譯學習中所做的翻譯練習還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翻譯技巧的同時應該加強學生的翻譯技巧培訓,在教學中要將單一翻譯技巧的訓練與各種翻譯技巧的綜合訓練相結(jié)合。此外,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僅有技巧訓練還不夠,耐心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只有冷靜從容的譯者才能打磨出順暢達意的譯文。所以,引導學生戒急戒躁也是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
3.3 完善翻譯實訓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
錯誤分析在促進教師反思教學的同時,也幫助檢視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合理性??频抡J為,通過分析學生的語言錯誤,“我們應該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考慮學生的需求”(Corder, 1967: 165)。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教學的性質(zhì)、目的、要求和基本內(nèi)容。所以,從學生的普遍性錯誤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翻譯實訓選材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商務英語水平,或者是否達到了訓練學生的目的等。從學生的譯文質(zhì)量看,我們的翻譯素材難度略高于學生的翻譯能力,筆者認為這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從學生所犯的非語言類錯誤來看,我們的實訓時間安排不甚合理,實訓的考核模式也有待改進。因此,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亟待修改。在此,筆者建議將實訓時間分散安排,教師分階段給學生布置翻譯任務,驗收譯文,及時反饋翻譯問題。只有通過完善翻譯實訓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才能排除非語言因素的干擾,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提高翻譯能力的目的。
總之,“錯誤研究是了解語言學習過程的必要方法,從方法論來說,這種研究和母語習得研究是一樣的。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學習者的語言發(fā)展過程,并且告訴我們學習者處于哪個學習階段”(Corder, 1974: 125)。在錯誤分析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學生的語用錯誤,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英語發(fā)展水平,而且也認識到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錯誤分析有助于檢驗人才培養(yǎng)計劃和教學大綱的不足。而這所有的感悟都有助于教學者采取對應的改進措施,完善教學,最終幫助學生真正掌握一門外語。
參 考 文 獻
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Iral, 1967(Vol. V/4):161-170.
Corder , S. P. Techniq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alhasiri, Mohammad.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on Interlingual and Intralingual Errors: A Case of Error Analysis of Students’Composition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1,(3): 251-264.
Richards, J.C.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74,(25): 204-229.
Scovel, T. Learning New Languages: A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Massachsetts: Heinle Heinle. 2001.
金玲慧. Business English(中文譯名《實用商務英語導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鄒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