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能語類的習得是近年來二語習得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以功能語類中顯性陳述性標句詞that為例,通過語法判斷測試和漢英翻譯測試考查了三組不同語言水平受試習得對該詞類的習得情況,以進一步揭示二語學習者中介語語法的本質特征。結果表明受試能夠成功設定that的特征值并習得該詞,顯性標句詞的缺失是由深層特征值與表層音位結構之間的映射出現問題造成。此外,測試結果還表明隨著受試語言水平的提高,測試的準確率也會相應地提高,這是由于語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映射的難度。最后,不同結構的從句得分情況也有差異,而從句的正確率偏低主要是由于受試過度概括空標句詞1-that造成的。
關鍵詞:顯性陳述性標句詞that;表層曲折成分缺失假說;中介語語法損傷
中圖分類號:H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822(2016)01-0010-09
1. 引言
Chomsky (1995,2000)指出詞庫(lexicon)是人類語法的核心。詞庫中包含了實義語類(lexical categories)和功能語類(functional categories)。功能語類的習得能夠反映出二語習得者中介語發(fā)展狀態(tài)。一些研究表明二語習得者普遍存在著功能語的省略與誤用(戴曼純、柴奕,2007),因此該話題一直是近年二語習得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功能語類中,標句詞(complementizer, C)的使用是二語習得者從屬句句法知識的重要體現,但目前針對該語類習得的研究尚不多見。為此,本文將以顯性陳述性標句詞①that為例,通過不同測試手段,從理解和產出兩個方面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功能語類的習得情況,旨在為該話題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證數據。
2. 研究背景
2.1 標句詞和顯性標句詞that
標句詞是用來引導補足語小句的一類功能詞,是CP(complementizer phrase)短語的中心語。在英語中常見的標句詞有that、if、whether和for。標句詞在結構中主要有三種語法功能:第一,標句詞可用來引導補足語小句;其次,標句詞可用來表明句子的定式(finiteness);第三,標句詞可用來表明從句的語氣(force)(Radford, 2009)?;谏鲜龉δ?,在最簡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的框架下,英語標句詞主要有[±Q]特征和[±finite]特征(Carnie, 2013)。[±Q]特征是指句子的疑問特征([+Q]是指句子有疑問特征;[-Q]是指句子為非疑問特征);而[±finite]這一語類特征(categorical feature)是指引導的小句為有定式句(finite clause)或無定式句(non-finite clause)([+finite]是指標句詞所引導的句子為有定式句;[-finite]是指標句詞引導的為無定式句)。由于顯性標句詞that主要用來引導非疑問特征的有定式句,因此主要具有[-Q, +finite]兩種特征。Nikajima(1996)根據句子結構將that引導的從句分為六種類型,如(1)(a)-(f)所示②-③:
(1)(a)I think that /? he’s awake.
(b)I am sure that / ? he’s awake.
(c)We must show the proof that /* ? this is correct.
(d)That /* ? he’s awake is certain.
(e)That /* ? he’s awake, I don’t know④ .
(f)I am sure, because I have been at home, that /* ? he’s awake.
(以上例句均引自戴曼純, 2012:39-40。)
在上述例句中(1)(a)中的從句為動詞的補足語,(1)(b)中為形容詞補足語,(1)(c)中為名詞的補足語,(1)(d)出現在主句的主語位置,而(1)(e)和1(f)中心語與從句分離。由上述例句可見,只有當that引導的從句充當名詞與形容詞補足語時才能與1-that互相替換,而在另外的三種結構中則只能使用顯性標句詞that。
2.2 中介語語法損傷假說及相關研究
在最簡方案框架下,功能語類及其組成特征的差異是造成語言參數差異的主要原因(Mitchell Myles, 2004; 常輝,2005);而第二語言習得者成功習得功能語類的例子并不多見。對此,研究者提出了多種假說來解釋為何二語習得者無法成功習得功能語類。目前主要有兩類觀點:一些研究者(如Hawkin Chan, 1997; Beck, 1997; 1998等)認為二語習得者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受到了損傷,因此功能語類在二語中無法得以體現及設定特征值;而另外一部分研究者(如Grondin White, 1996; Haznedar Schwartz, 1997; Lardiere, 1998a; 1998b; 2003; Prévost White, 2003; 袁博平,2003等)則認為二語習得者的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并未受到損傷,普遍語法依然可及,功能語類在二語中仍可以得到體現。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假說當屬Prévost White(2000)提出的“表層曲折成分缺失假說(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出現表層形態(tài)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抽象特征值與其在表層形態(tài)上的形態(tài)音位間的映射存在問題。因此,表層形態(tài)的缺失并不能說明二語習得者沒有習得功能語類及其特征值(常輝,2005)。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開始關注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功能語類的情況。Robertson(2000)、Lardiere (2004;2005)、White(2008)、于善志、蘇佳佳(2011)及常輝、趙勇(2014)等探討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冠詞缺失與中介語語法損傷的關系。這些研究表明受試的英語中存在[±definite]特征表征缺陷,但他們的句法系統(tǒng)并未受到損傷,仍具有冠詞的句法語義知識。此外,還有一些研究通過考查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功能語類T(ense)的習得情況來討論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是否受到損傷。如Lardiere(1998a; 1998b)通過個案研究證明一名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中國人Patty習得英語的情況。研究表明Patty可以習得T上的強D特征。隨后的個案研究(如Liszka, 2001; Lardiere, 2003等)表明受試中介語缺失了時態(tài)標記,但他們的中介語系統(tǒng)依然完好。同樣,國內的一些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常輝、馬炳軍(2006)通過對六名中國學生習得-s和is的習得情況的考查證明受試的中介語語法中具有完好的功能語類T,進而說明受試中介語語法未受損傷。此外,常輝(2005)、朱秀杰(2012)等通過大樣本研究證明受試可成功習得功能語類T,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完好,形態(tài)標記的缺失是由表層形態(tài)上的映射問題造成的。
綜上所述,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側重考查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冠詞和T兩類常見的功能語類的習得情況,而除戴曼純、柴奕(2007)一例研究之外,很少有實證研究從標句詞這一功能語類習得的情況來討論二語習得者中介語語法的損傷問題。通過語法翻譯、選擇填空和可接受判斷任務,該研究表明功能語類的缺失也是由于語法特征和詞匯表達間映射存在問題造成的。在該研究中作者使用了可接受性判斷任務考查受試對標句詞的理解,但是Davies Kaplan(1998)、常輝、趙勇(2014)等均指出二語習得者,特別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感往往是不可靠的。因此,有必要通過更有效的測試工具來討論標句詞習得情況,以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功能語類的習得有更全面的了解,進而從更多的角度來檢驗二語習得者的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是否受到損傷。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討論如下三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否能夠習得顯性標句詞that?
2)受試語言水平如何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顯性標句詞that的加工?
3)從句類型如何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顯性標句詞that的加工?
3.2 研究受試
本研究共有126名受試。根據其語言水平共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組,每組各有受試42名。初級水平組為某高校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新生,牛津快速分級測試(Oxford Quick Placement Test)表明該組受試得分在29分以下;中級水平組為某高校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牛津分級測試表明該組受試得分在30-47分之間;高級水平組為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四年級學生,牛津分級測試表明該組受試得分在48-60分之間⑤ 。所有受試均在中國教育環(huán)境下接受英語教育,無任何留學經歷。
3.3 測試工具
本研究旨在從理解和產出兩個方面考查受試習得顯性標句詞that的情況,測試由語法判斷和英漢翻譯兩部分組成。其中語法判斷測試共有16道測試題,例(1)(c)-(f)中每個類型句子各有4道測試題,所有題目均隨機排列。本項測試中錯誤類型主要為顯性標句詞缺失和誤用,如例(2)所示:
(2)(a)* The car has been stolen is certain. (標句詞缺失)
(b)* I am sure if the car has been stolen. (標句詞誤用)
在該測試中受試首先需要對所給語句的正確性作出判斷,若該句不合乎語法則還需要提供相應的修改。在漢英翻譯測試中,受試需要將所給出中文句子的劃線部分翻譯成英語,如(3)所示:
(3)每個人都知道了中國隊比賽失利的消息。
Everyone knew the new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該部分測試共有16道題,例(1)(c)-(f)中每個類型句子各有4道測試題⑥,所有題目均隨機排列。
3.4 評分標準
語法判斷測試旨在了解受試能否正確理解不同類型從句中標句詞that的情況,根據受試的作答,研究者將得分分為2分、1分、0分和無效作答三類,具體評分方法如表1所示:
英漢翻譯測試旨在考查受試在不同類型從句中產出標句詞that的情況,因此與標句詞無關的內容(如時態(tài)、語態(tài)、拼寫等)不納入評分標準。本研究考查的四類句子均需要受試使用顯性標句詞that,因此標句詞的正確使用是本項測試評分的主要標準。若受試能夠正確使用顯性標句詞產出從句或在產出句子時出現了顯性標句詞缺失和誤用的情況,則該題納入統(tǒng)計范圍;若受試未使用預期從句結構進行翻譯,則該題視為無效。
3.5 數據收集
本次測試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進行。受試首先在20分鐘內完成語法判斷測試,完成后不得檢查立即上交;隨后受試再利用20分鐘完成英漢翻譯測試,完成后同樣立即上交。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受試不能查閱任何資料或進行交流,如有影響理解的單詞可向教師進行詢問。
4. 實驗結果
4.1 語法判斷測試結果
各組受試在語法判斷測試中的得分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在該項測試中高級水平組的得分最高,而初級水平組的得分最低。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語言水平對得分的影響顯著(F(2,123)=14.724,p=0.000<0.05);事后分析表明各組間得分的差異同樣顯著(p<0.05)。
隨后,本研究又進一步分析了各組受試在不同類型從句中的具體得分情況,結果如表3所示:
表3中的數據進一步表明了語言水平的影響,無論從句類型如何,其得分情況均為高級水平受試得分最高而初級水平受試得分最低。此外,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組內結構類型因素也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初級水平組的檢驗結果為F(3,164)=16.636,p=0.000<0.05,事后分析表明名詞補足語與主句主語、主題化結構與從句與中心語分離這兩組數據間的得分差異不顯著;中級水平組的結果為F(3,164)=7.078,p=0.000<0.05,事后分析表明主句主語以及主題化結構、主句主語和主題化結構、主題化結構與從句與中心語分離三組數據間的得分差異不顯著;高級水平組的結果為F(3,164)=8.875,p=0.000<0.05,事后分析表明主句主語以及主題化結構、主句主語和主題化結構、主題化結構與從句與中心語分離三組數據間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4.2 漢英翻譯測試結果
筆者統(tǒng)計了各組受試在該項測試中各組受試正確使用顯性標句詞that的比率。其中初級水平組共收集有效作答602句,中級水平組共收集有效作答638句,高級水平組共收集656句有效作答。各組受試在漢英翻譯測試中正確使用顯性標句詞that的比率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見,與語法判斷測試結果相近的是,受試正確使用顯性標句詞的比率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高級水平組的正確率最高,為91.159%;而初級水平組的正確率最低且沒有超過60%,僅為42.027%??ǚ綑z驗表明各組產出正確句子數量的差異均顯著(初級水平組和中級水平組:χ2=32.00,p<0.01;初級水平組和高級水平組:χ2=72.93,p<0.01;中級水平組和高級水平組:χ2=8.35,p<0.01)。隨后本文進一步統(tǒng)計了受試在不同類型從句中正確使用顯性標句詞比率,具體數據詳見表5:
與表3中數據相似的是,各類從句中顯性標句詞使用的正確率均會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各組受試中,正確率最高的從句類型為名詞補足語,而從句與中心語分離這類從句的正確率為各組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級水平組與高級水平組中,各類從句中標句詞使用正確率均在60%以上且相差不大,但是在初級水平組中,受試在名詞補足語和主句主語這兩類從句中的正確率高于60%,主題化結構和從句與中心語分離兩類從句的正確率與另外兩類有較大的差距且低于60%。
此外,本文還進一步統(tǒng)計了各組受試在漢英翻譯測試中出現顯性標句詞省略不當和誤用的具體數量,以對受試產出顯性標句詞有更深的了解,具體數據見表6:
表6顯示出各組受試在產出從句時均出現了顯性標句詞缺失和誤用的現象,但標句詞誤用現象在各組受試作答中所占的比率很小。若將各組間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隨著受試的語言水平的提高,各類錯誤產出的數量也在相應地減少。
5. 討論
本文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受試能否習得顯性標句詞that。綜合兩項測試的結果,我們發(fā)現各組受試在語法判斷測試中能夠識別并改正顯性標句詞缺失和誤用的情況,而且各組受試在該項測試中的準確率超過了60%(Vainikka Young-Scholten (1996)將60%的正確率作為掌握標準)。在漢英翻譯測試中,除了初級水平組之外,其余的受試正確產出顯性標句詞的比率均超過60%且顯性標句詞缺失的數量要遠遠高于誤用的數量。這表明中級和高級水平的受試能夠成功設定顯性標句詞that的特征值并習得了該詞類,進一步說明受試的中介語語法體系中具備功能語類C,因此其語法系統(tǒng)未受損傷。而對于初級水平組受試來說,由于他們在理解測試中的正確率達到了標準,只是由于其他原因導致其產出測試中未達到60%的正確率,因此本文也認為該組受試同樣習得了顯性標句詞that。但是在產出測試中各組受試均表現出了顯性標句詞的缺失,這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認為缺失與功能語類相關的表層語音表達形式并不代表著受試中介語語法中缺乏該語類(戴曼純、柴奕,2007)。表層屈折成分缺失假說表明,這是由受試的抽象特征值與表層音位間的不匹配造成的。受試雖然已經成功設定了顯性標句詞的特征值,但是由于在其母語漢語中空標句詞是無標記形式而英語中顯性標句詞為無標記形式(Liceras, 1985),本文中所涉及的四類從句均需要由顯性標記詞引導,兩種語言間標記性的差異增大了深層特征值與表層音位間匹配的難度,因此各組受試作答中依然會出現顯性標句詞缺失的現象。
本文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受試語言水平對顯性標句詞加工的影響,文中的數據表明隨著受試語言水平的提高,兩項測試中準確率也在提高。同時受試作答中顯性標句詞缺失的數量也會相應的減少。本文認為,受試的語言水平越高,則在深層特征值與表層語音形式間進行匹配的難度越小,這也就表現為測試的準確率隨著受試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升高,顯性標句詞缺失的數量減少。
此外,本研究還意在討論從句類型如何影響受試對顯性標句詞的加工。數據表明在兩項測試中各類從句得分的順序為“名詞補足語>主句主語>主題化結構>從句與中心語分離”,特別是初級水平組受試在產出主題化結構和從句與中心語分離結構時顯性標句詞的正確率遠低于60%。本研究中部分主題化結構和從句與中心語分離結構中主句的動詞為二位謂詞,從句充當該動詞的補足語成分且可以由空標句詞1-that來引導,但是若將該從句進行主題化或使之與動詞分離,該從句必須由顯性標句詞that來引導。因此本文認為,受試可能是受到題目中二位動詞的影響,過度概括了使用空標句詞的情況,造成了在上述兩類從句中正確率相對偏低的情況。
綜上所述,本研究支持了表層屈折成分缺失假說,受試的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存在功能語類而并未受到損傷,在測試中該語類的缺失是由功能語類的特征值與音位之間不匹配造成,受試的語言水平越高,則匹配的難度越小。同時,本研究還表明一些外部因素(如測試句的類型)也會影響受試對功能語類對加工。
6. 結語
本文以功能語類C中顯性標句詞that為例,通過語法判斷測試和漢英翻譯測試考查了126名不同語言水平受試習得該詞類的情況,以進一步揭示二語學習者中介語語法的本質特征。
本文實驗結果表明各組受試均能夠正確設定顯性標句詞的特征值并習得該詞,進而說明受試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中存在功能語類C且語法系統(tǒng)未受損傷。在測試中表現出的顯性標句詞缺失是由于深層特征值與表層音位間的映射存在困難而造成的,語言水平的提高可以減少映射困難,因此測試準確率會隨著受試的語言水平提高而增加。另外,測試結果表明從句類型同樣影響顯性標句詞的加工,而對于加工難度較大的主題化從句和從句與中心語分離結構從句來說,其準確率偏低可能是由受試過度概括空標句詞的用法造成的。
總體來說,本研究支持了表層屈折成分缺失假說,認為功能語類的缺失并不能直接證明二語習得者中介語語法系統(tǒng)的損傷,那么在二語習得者語法系統(tǒng)未受損傷的情況下造成二語習得普遍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這還有待于更多的實證研究來進行調查。此外,就實驗方法而言,本研究主要是通過誘導產出的方法來考察顯性標句詞的習得情況及影響因素,那么在二語學習者自然產出的語料中顯性標句詞的使用情況又如何,這也需要采用更多的實驗方法來進行考查。
參 考 文 獻
Beck, M. Regular verbs, past tense and frequency: Tracking down a potential source of NS/NNS competence difference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7, (2): 93-115.
Beck, M. 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8, (3): 311-348.
Carnie, A. Syntax: 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 (3rd ed.) [M].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3.
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5.
Chomsky, N.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vies, W., Kaplan, T. Native speaker vs. L2 learner grammaticality judgment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 (2): 183-203.
Grondin, N., White, L. Functional categories in child L2 acquisition of French [J].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6, (1): 1-34.
Hawkins, R., Chan, C. The partial availa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failed functional features hypothesis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7, (3): 187-226.
Haznedar, B., Schwartz, B. Are there optional infinitives in child L2 acquisition? [A]. In Hughes E., Hughes M., A. Greenhil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nnual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C]. Somerville: Cascadilla Press, 1997: 257-268.
Lardiere, D. Case and tense in the“fossilized”steady state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8a, (1): 1-26.
Lardiere, D. Dissociating syntax from morphology in a divergent L2 end-state grammar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8b, (4): 359-375.
Lardiere, D.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of [+/- Past ] vs [+/- Finite] [A]. In Liceras J. M.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 (GASLA 2002) [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 2003: 176-189.
Lardiere, D. Knowledge of definiteness despite variable article omission [A]. In Brugos A., Micciulla L., C. E. Smith (eds.), BUCLD 28 Proceedings [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ess, 2004: 328-339.
Lardiere, D. On morphological competence [A]. In Dekydspotter L., Sprouse R. A., A. Liljestrand (eds.), Proceedings of the 7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 (GASLA 2004) [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 2005: 178-192.
Liceras, J. The role of intak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earners’competence [A]. In Gass, S.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23-58.
Liszka, S. Explaining divergent genes marking in advanced L2 speakers [A]. In Essex Graduate Student Paper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3 [C].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Essex, 2001: 59-69.
Mitchell, R., Myles, 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nd ed.) [M].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4.
Nakajima, H. Complementizer selection [J]. The Linguistic Review, 1996, (2): 143-164.
Prévost, P., White, L. 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0, (2): 103-133.
Radford, A. Minimalist Syntax: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Rizzi, L.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 [A]. In Haegeman L. (ed.), Elements of the Acquisition of Syntax [C]. London: Longman, 1997: 269-292.
Robertson, D. Vari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0, (2): 135-172.
Vainikka, A., Young-Scholten, M. Gradual Development of L2 phrase structure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6, (2): 7-39.
White, L. Different? Yes. Fundamentally? No. Definiteness effects in the L2 English of Mandarin speakers [A]. In Slabakava R.,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9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 (GASLA 2007) [C].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 2008: 151-261.
常 輝.屈折詞綴的缺失與中介語語法的損傷[J]. 現代外語,2005,(1): 61-71.
常 輝、馬炳軍.中國學生對-s和is的習得研究[J]. 現代外語,2006,(3): 265-274.
常 輝、趙 勇.冠詞缺失與中介語句法損傷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1): 10-16.
戴曼純、柴 奕.二語功能語類習得研究——關于中國學生英語陳述性導句詞的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 20-24.
戴曼純 等.中國英語學習者L2句法發(fā)展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于善志、蘇佳佳. There be 存在句習得中的定指效應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5): 712-725.
袁博平.第二語言習得的普遍失敗應歸咎與功能語類嗎?[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259-267.
朱秀杰.中國學生對英語功能語類T的習得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 31-34.
(責任編輯:董方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