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的指導要么以教師為重,從內容到語言一一喂給學生,束縛太多,學生 作者千篇一律,依葫蘆畫瓢,失去了作文的真實性;要么放任自流無任何指導,學生無從下筆,以至學生中普遍存在談“文”色變,對寫作充滿畏懼、排斥的消極心理,我們且稱之為寫作障礙。這嚴重的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語文質量的提高。如何讓學生從寫作障礙走出來,我也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上引路,學習章法
語文課本選材文質兼美,體裁多樣,這些文章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諸多方面獨具匠心,給學生學習寫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fā)揮語文閱讀教學的引路功能,結合范例教給學生寫作的技能技巧,使學生懂得如何去寫。例如教學《桂林山水》著重讓學生領悟寫景如何抓住特點,寫出真情實感;教學《開國大典》,要引導學生懂得寫一項活動如何言之有序,如何進行場面描寫;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讓學生感受如何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質及間接描寫的重要作用等。教師長期堅持授之以漁,學生定會在眾多課例的學習中掌握各類文章的寫作技巧。學生心中有法,寫起文章來自然就從容得多了。
另外,教學中還要結合典型課例或典型結構段加強仿寫、縮寫、續(xù)寫、寫感悟等訓練,使學生依托課例,舉一反三,形成技能。
二、廣泛閱讀,積累語言
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只有學生讀得多了,寫作時才能思如泉涌,付諸筆端。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是解決學生“有話道不出”的重要方法。語文課標明確規(guī)定小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這是十分必要的。當然,讀書不能漫無邊際,教師要給學生推薦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積淀語言的報刊、雜志等,以便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課外閱讀要強調學生對語言的內化吸收,而不是為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或為了寫作的生吞活剝,要注重知識的長期效應,為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要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把讀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來,制作成“手抄報”或“采蜜集”,同學之間交流閱讀,評析欣賞,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吸收語言。久而久之,學 生讀得多了,積淀的語言自然會豐富得很,寫作時運用自如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時,你再讀學生的文章,就會發(fā)現他們的筆端不再青澀,而已變得圓潤、豐滿。這就是學生暢游書海,厚積薄發(fā)的結果。
三、走進生活,觀察實踐
過去,一上作文課,有的學生就發(fā)愁沒的可寫,這是學生不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沒有積累寫作素材造成的。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留心觀察,親身實踐,才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如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的風霜雨雪,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重大節(jié)日的慶?;顒樱瞽h(huán)境的改善等;讓學生動手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家務勞動等;讓學生深入實際調查,如環(huán)保調查,節(jié)日禮品的調查,零花錢的使用調查,餐桌食品的調查等,這些都是學生絕好的寫作素材。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豁然開朗,深深感到是生活賦予他們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生活是永遠寫不完的詩,作不完的畫。這時學生的作品便會豐富多采,各具特色。例如,我讓學生進行環(huán)保調查,全班學生選材達幾十種之多,如亂砍亂伐、水資源浪費、大氣污染、亂貼小廣告、生活垃圾、動物保護等,而且寫得 內容詳實,既分析了現狀,又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實踐的結果。
四、多項評改,互動交流
學生寫得多了,批改是個問題。另外,以往一味地教師批改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盡管教師對每一篇作文一字一句批改得不能再細,可對學生來說無濟于事。因為,學生拿過作文大多看看分數,根本沒有仔細看批改的內容,使教師的批改成了無用功。針對這一現象,我改進了評改作文的方法,首先以教師的評改引路,然后逐漸放手,讓學生集體評改,小組合作評改,自評自改。另外,教師加強了面批,加強了二次批改,改后講評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修改的良好習慣。文章改好了,還要重視交流,通過欣賞別人的習作找到自身的差距,學到優(yōu)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標新的立意等,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
閱讀積累,范例引路,多項訓練,觀察實踐,評改交流,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們緊密關聯,缺一不可。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定會在學生身上收到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