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試題歷來是以考查能力為主,即取材在課外,知識在課內(nèi)。但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高考試卷越來越多地和語文教材相聯(lián)系。實踐證明,在復習中注重回歸課本、回歸教材是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保證。研究歷年的高考試卷,就會清楚地看到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guān)系,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fā)。
一、教材與高考的關(guān)聯(lián)
近幾年高考試題與人教版教材鏈接示例:
(一)古詩鑒賞部分
例:(2011年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8.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guān)系的?(6分)
【教材鏈接】必修四《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后練習題第一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既有景物描寫,又有人物刻畫和情感抒發(fā),作者把這些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種壯闊的意境。試分析這首詞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意境的?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
例:(2015新課標全國卷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題
(2)東家老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教材鏈接】必修三《老人與?!氛n后研討與練習第一題:桑地亞哥是位怎樣的老人?
老汪這一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氣質(zhì)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實則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8分)【教材鏈接】題目直接指向人教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5課《孔乙已》。文言文閱讀部分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課內(nèi)知識的積累與遷移。
二、依“綱”扣“本”,科學備考
所謂“綱”,主要指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及近年新課標卷高考語文試題,“本”即語文教材。高考語文試卷往往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應該幫助指導學生“悟”出課文的精髓。
(一)精讀課內(nèi)經(jīng)典,適當課外延伸
(1)通過精讀,完成知識儲備。復習應“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課內(nèi)經(jīng)典,使讀有所得,講求實效,完成熟記文學文化常識、背寫名句名篇及梳理、積累文言知識的知識儲備。
例:必修一第二單元 《鴻門宴》知識梳理。①通假字(略);②古今異義(略);③詞類活用(略);④一詞多義(略);⑤固定格式(略);⑥文言句式(略);⑦成語歸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勞苦功高;秋毫無犯。;⑧文學文化常。A:《史記》與史書體例;B:司馬遷;C:司馬、尹、都尉、參乘、足下、亞父、再拜、婚姻、關(guān)中、河北河南、俎、古代座次。⑨課文素。A:素材開發(fā)。力拔山舉鼎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人不忍,義字當頭,發(fā)令攻打劉邦時,聽項伯暢敘幽情,卻敗在了“無賴”劉三的手下,鴻門宴不能不說是一個轉(zhuǎn)折點。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之言,不從亞父之計,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放虎歸山,導致楚的大好局勢葬送;而劉邦卻能聽從張良的計策,尊重項伯的安排,甚至還采納樊噲的建議,依靠眾人的力量成功脫身,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B:角度點撥。主見、抉擇、果敢 、集思廣益、當機立斷、見仁見智、忍與人、志與力、任人與信任、價值與歷史。C:精彩應用。咸陽城里,劉邦頻頻舉杯,躊躇滿志:“項羽為我所敗,是因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韓信英布紛紛倒戈。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焉能不?。俊弊挛奈浒俟?,無不連連稱是。
韓信垂首不語,心中暗忖:“假如項羽不顧慮江東父老對自己的指責,假如項羽能勇敢地渡過烏江,昔日落魄的漢王,又能在此意氣風發(fā)到幾時呢?”(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英雄興亡論顧慮》)。【頒獎詞】千軍萬馬,戰(zhàn)火紛飛,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愛恨情仇,爾虞我詐,你是未能立業(yè)的英雄。但你的霸氣是許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許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業(yè)卻一樣名垂千古。
(2)通過精讀,理解重點人物形象。例如:劉和珍、劉蘭芝、祥林嫂、竇娥、翠翠,藺相如、蘇軾、周樸園等,通過梳理,可以加深對文學作品中塑造刻畫人物手法的理解,又儲備一定的寫作素材,可以解決高考試題中涉及此種內(nèi)容的題目。
(3)通過精讀,提高鑒賞能力。讓學生咀嚼、涵泳語言,分析有一定的文本支撐的文章,可以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探求文章深層次的意蘊,進而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比如《小狗包弟》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包身工》運用點面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對包身工晨起場景的描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雷雨》中的潛臺詞,《林黛玉進賈府》塑造人物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對人物語言的品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學習自然環(huán)境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及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luò)等等。全國卷考過的《血的故事》《馬褲先生》《峽谷》《鞋》等文章,學生運用課內(nèi)方法可以解決。
(二)整合文本資源,培養(yǎng)遷移能力
在備考復習過程中,我們整合課本資源,合理利用比較閱讀,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題材作品進行比較,就可以將課文串聯(lián)起來,找到規(guī)律,將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避免學生在復習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利于高效備考。比如我們可以把柳永的《雨霖鈴》與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品味同是離別,情調(diào)上卻有著很大的差異。如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古代詩歌閱讀就考查比較閱讀:比較《含山店夢覺作》和《宿漁家》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三)利用教材資源,積累寫作素材
近年來語文界提高高考作文分值的呼聲一直很高,寫作在高考試卷中的占分比使得寫作在高考復習中的老大地位毋庸置疑。面對高考作文中的審題、立意、選材這三大板塊,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擾學生的首位難題。而對高三學生來說,廣泛搜集課外的豐富新穎的寫作素材已成為“天方夜譚”,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他們再去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
既然學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找課外的素材,那么教會學生有效地利用語文教材上已有的材料就尤為重要了。我們可以將作文的主題分成人生哲理、情感表達、社會風貌和道德人格四大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課內(nèi)材料可以為這四大作文主題服務,為觀點服務,使語文教材成為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思考,寫作素材層出不窮:
(1)人生哲理類。《蘭亭集序》——珍惜時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實的積極的人生觀?!队伟U山記》——自然萬物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的啟迪?!抖L波》——由偶然遇到的一場風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風風雨雨,透射出詩人對生活的感悟。
(2)社會風貌類?!蹲8!贰榱稚┮蛏鐣?、宗教等因素而造成的悲劇。《拿來主義》——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及其對現(xiàn)今社會的指導意義?!缎」钒堋贰谀囚[劇迭出的荒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折讓人心痛,作者對荒唐社會含淚的控訴以及對自我靈魂的拷問更讓我們沉思、反省。
(1)道德人格類?!短K武傳》——“富貴不能淫,武威不能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人格魅力?!读H藺相如列傳》——藺相如顧全大局、寬厚待人,廉頗直率坦白、勇于改錯?!独先伺c海》——桑地亞哥永不放棄的頑強品質(zhì)。
由此可見,高考內(nèi)容無論如何變化,總是以最基礎(chǔ)的高中語文教材為出發(fā)點衍生而來的,考查的也必定是學生清晰嚴謹?shù)乃季S能力、簡潔流暢的表達能力、文質(zhì)兼美的綜合能力和豐富多元的人文內(nèi)涵。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不管語文高考試題如何變化,只要教師和學生抓住語文教材這一根本,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達到高效備考,實現(xiàn)增分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