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語文課的發(fā)言中往往暴露出一些語言缺陷,這是正?,F(xiàn)象,而且可能是好事,教師據(jù)此開展的教學活動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成為發(fā)展學生語言的良好契機。如果處理得當,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位教師,在《荷花》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荷花的樣子,一個學生說:“有一朵荷花很像一個羞恥的小姑娘?!薄靶邜u”一詞,顯然運用不當。這位教師沒有采取簡單糾正一下的做法,而是對全班學生說:“這位同學把荷花比成小姑娘,比得很好。什么樣的小姑娘呢?她說是‘羞恥’的小姑娘,誰能幫她找到一個更恰當?shù)脑~語呀?”學生們紛紛舉手,說出很多形容小姑娘的詞語:羞澀、羞怯、害羞、怕羞、靦腆、羞紅了臉、羞答答、不好意思……這不是富有成效地積累詞語嗎?這不是很自然地滲透修辭知識嗎?
可是,也有教師總希望學生發(fā)言一說就準,如果出現(xiàn)語言缺陷,要么聽而不聞。要么擔心破壞自己的教學預設,很不耐煩。于是失掉教學良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有這樣一位教師,執(zhí)教《軍神》一課時,提問學生:“你了解了劉伯承將軍的事跡后,你想對他說什么?”學生:“劉伯承將軍,你真……堅……堅……”教師不等學生說完,便不耐煩地插話:“你‘堅’什么‘堅’?”學生只好倉促結束:“……堅固?!?/p>
其實,這個學生的話已經(jīng)到了嘴邊,如果教師懂得尊重學生,能夠耐心等待,他完全可以說出“劉伯承將軍,你真堅強”這樣的話。即使真的說不出,教師也可以啟發(fā)其他學生來幫助他。如:“你知道這個同學想說什么嗎?”“他為什么一時說不上來?對!他在選擇恰當?shù)脑~語呢。”“好!我們大家來替他找一找吧?!睂W生肯定會找出“堅強”“頑強”“剛強”等詞語。
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來擴展學生的思路、豐富學生的語言:“剛才,這位同學是用‘你真怎么樣’來表達他對劉伯承將軍的敬意,誰能換個說法?”
學生會說:“劉伯承將軍,你有鋼軼般的意志……”“劉伯承將軍,你是一個鐵打的硬漢子……”“劉伯承將軍,你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這時教師可以小結:同樣的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由此可見,課堂上教師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等待,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多一點進步,多一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