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教師需要關注教學對象的學習特點和生活經驗,關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策略,關注自身對教學過程的不斷反思和經驗積累。幼兒園社會教學的價值在于,社會教學活動來源于幼兒且服務于幼兒。
對于大班孩子來說,他們會對生活中各種購物袋產生深厚的興趣。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購物袋?怎樣使用才更環(huán)保呢?這些問題引發(fā)了孩子們探討的興趣,為此,我們生成了大班社會活動“便利的購物袋”。從活動最初的理念設計到最終的過程修正,我們在實踐中關注教師的各種教學策略,并對教學策略的調整進行反思,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學片段一(活動目標):
1.了解不同年代家庭購物袋所發(fā)生的變化,感知各種購物袋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積極參加討論,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學習環(huán)保使用塑料袋的方法,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的情感。
教學策略一:制訂明確的學科目標,實現社會教育價值
每一個領域的教學都有自身的教學特點,社會教學同樣需要制訂具有明確社會性要求的活動目標,我們需要挖掘課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因此,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幼兒社會性情感態(tài)度的激發(fā)、相關經驗的積累以及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其次,考量幼兒已有的學習策略在活動中能否得到遷移,并突出素材的文化背景、內涵和教育價值,在此基礎上對程序、問題設計等進行適宜的調整,再建構獨特的教學策略。
在最初的設計中,我們把主題定位在認識塑料袋及環(huán)保教育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們的思路,使社會活動與科學活動難以區(qū)分。為了凸顯社會教學的社會化特點,我們把課題改為《生活中的購物袋》,把教學重點轉為讓孩子調查、了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購物袋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家庭成員對購物袋的選擇理念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體現的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如從祖輩的竹籃、網兜,到父輩的塑料袋、布袋,再到現如今的紙袋、環(huán)保袋,這些社會教學元素正是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社會活動和孩子們共同回顧和挖掘的。
教學片段二(活動準備):
1.設計家庭購物袋使用調查表。
2.準備有關塑料袋使用及白色污染方面的視頻各一個。
3.人手一份有自己名字的兩色標記。
4.實物:各種購物袋(如竹籃、網兜、塑料袋、紙袋、布袋、無紡布袋、折疊籃等)。
教學策略二:選擇適宜的教學資源,營造豐富的教學氛圍
所選擇的資源既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又要盡可能來自幼兒的生活,減少知識本位。在資源處理上還要考慮活動形式的自主參與,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與滲透性。可盡量收集、利用與該活動相關的各種素材,包括游戲、故事、兒歌、童謠、歌曲、圖片、錄音錄像資料等,廣泛參考并整合其他領域教材和書籍中的相關資料,以此作為社會活動的素材。
我們將本次活動中的教學準備分為經驗準備和材料準備。在經驗準備中,我們設計了一份家庭購物袋使用調查表,有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及當下社會大眾使用購物袋的調查。通過家長的介紹,孩子們對購物袋的名稱、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材料準備中,我們不僅提供了竹籃、網兜等購物袋,豐富孩子們的直觀體驗,還根據教學中需要孩子提升、豐富的環(huán)保新經驗,準備了《便利的塑料袋》和《白色污染》兩個視頻,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對塑料袋產生了新的認識,為教學過程的展開提供了有效幫助。通過活動,孩子們不僅了解了購物袋的發(fā)展史,而且也認識到了塑料袋由于其材質特點,給環(huán)境帶來了很大污染。活動引發(fā)了孩子們對環(huán)保問題的進一步思考:使用什么樣的塑料袋?以及應怎樣合理使用塑料袋?
教學片段三(活動過程):
1.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去菜場買菜或去超市購物時都喜歡用哪些購物袋呢?(請幼兒在所展示的購物袋中選擇一種購物袋,并在其下方貼上寫有自己名字的紅色標記。)
2.他們?yōu)槭裁聪矚g用這種購物袋?(教師引導幼兒分析每一種購物袋的特點。)
小結: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再到現如今社會,購物袋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每一種購物袋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結實、有的輕巧、有的方便、有的環(huán)保。
3.觀看視頻:客觀感知塑料袋的便利及對環(huán)境的污染。
觀看視頻一《便利的塑料袋》。討論:塑料袋有什么作用?家里用塑料袋裝什么東西?
觀看視頻二《白色污染》。討論: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學策略三:設計有效的教學提問,提高師幼互動效益
教師利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圍繞某個問題進行交流,通過表述、傾聽、補充發(fā)言,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獨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幼兒有足夠的知識經驗,具備交談的基本功能;討論氣氛寬松,能大膽講述;教師通過提問調節(jié)討論節(jié)奏,不走題;教師不做出評價,由幼兒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在活動結束時進行總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有效的提問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以及提高幼兒學習能力非常重要。在試教中,我們記錄了上課的時間和教師們的語言。我們發(fā)現,由于個別教師語言過于唆且問題指向性不強,容易造成上課超時或幼兒回答問題準確性不高。經過反思,我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再次梳理。
用調整環(huán)節(jié)來替換抽象提問。我們將對購物袋特點的觀察討論安排在幼兒第一次選擇購物袋之后進行,這樣就可以讓孩子闡述選擇此種購物袋的理由。如:為什么很多人選塑料袋?為什么你會選竹籃?通過闡述各自選擇的理由,孩子們對每一種購物袋的優(yōu)缺點都十分清楚了,省卻了孩子們不知如何回答的抽象提問。
用具體提問來提高問題的易答性。在試教中,教師組織孩子們看完視頻《白色污染》后,忽略了幼兒對視頻內容的直觀感受,直接提出問題:“你們看了這個視頻有什么感受?”對于剛上大班的孩子來說,與其讓他們用恰當的詞匯來表達心里感受,不如讓他們直觀地表達在視頻中看到的內容,這樣會比較容易回答。對此,我們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問題后,應再次追問:“你看到這些場景后,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思維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自己先回答一下預備的問題,盡量保證提問的具體形象性。如果一定要幼兒來表達情感和心里感受,也必須是在幼兒直觀體驗的前提下,這樣幼兒才能更真實地進行表達。
用有效提問來關注問題的本質性。在教學實踐中,幼兒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就現象來找答案。例如,教師提問:“為什么塑料袋會污染環(huán)境?”幼兒看到視頻中漫天飛舞的塑料袋后會回答:“因為塑料袋到處亂飛,把環(huán)境都弄臟弄亂了?!逼鋵?,這種答案只能說明孩子關注到了人類不保護環(huán)境,亂丟塑料袋所造成的污染,而沒有關注到塑料袋本身不易降解而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教師需要對所提問題有個明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引導幼兒從問題的本質去思考。
教學片段四(討論交流):
1.小組討論:塑料袋做購物袋好不好?為什么?
2.集體交流討論:請每一組選一個代表介紹自己組的觀點及理由。
(1)為什么以前超市免費的塑料袋現在要收費呢?現在的塑料袋和以前的塑料袋有什么不一樣?(比較普通塑料袋與環(huán)保袋的區(qū)別,觀察環(huán)保袋上的標記與文字。教師引入“限塑令”。)
(2)教師提供一張垃圾場焚化后只剩下塑料袋的照片,讓孩子知道普通塑料袋不易降解,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3)怎樣合理使用塑料袋?(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使用,用環(huán)保塑料袋。)
教學策略四:創(chuàng)設討論交流的空間,提升幼兒學習經驗
為了實現“讓幼兒積極參加討論,大膽表達想法”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活動過程中設計了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孩子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關于小組討論的問題,討論的基礎是建立在通過看視頻了解塑料袋的便利性及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后進行的。教師只是給幼兒展示了現象,沒有給幼兒任何有關價值判斷的暗示,目的就是讓幼兒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在集體交流中,通過傾聽其他小組的觀點,孩子們對塑料袋的利用與環(huán)保問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即不是塑料袋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如何合理使用塑料袋,如何選擇環(huán)保型塑料袋,這對孩子的原有經驗也有了提升。
組織討論環(huán)節(jié)也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在組織指導孩子進行討論交流時,要善于傾聽孩子的觀點,善于利用孩子的經驗,善于引領討論的話題,善于提升交流的內容。
有效教學的“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使幼兒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幼兒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做到心中有教學目標,又要做到眼中有教育對象,加強對課堂教學策略的反思,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