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外來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隨父母來到城市就學的幼兒比例也在逐年增多。其中,外來務工人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家長群體,他們的學歷層次低,工作時間長,生活壓力大,陪伴孩子時間少,導致其子女在情感歸屬、社會交往、學習習慣、自理能力等方面與其他同齡幼兒相比,顯示出明顯的差異與不足。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小冉是一個身體矮小的男孩,說起話來有些口吃,而且越是著急的時候,口吃越嚴重。通過觀察小冉在幼兒園的一系列活動與表現(xiàn),我們不難看出,小冉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低于其他同齡幼兒。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在家庭中受到老人的過度嬌慣與寵愛,小冉的性格比較執(zhí)拗、倔強。
區(qū)域活動時,我坐在小冉旁邊輔導他穿珠子。珠子剛穿到一半,他便著急地說:“老師,我……我會了?!闭f完,他一把從我手中搶過串珠,但卻遲遲沒有動手去穿。我很迷惑,于是問道:“小冉,你為什么不繼續(xù)穿下去呢?你不是說已經(jīng)會了嗎?”他動了動手中的彩色串珠,有點無奈地看著我。于是我重新給他演示了一遍,這回我想他應該沒問題了,便請他自己來操作。沒承想,他干脆不做了,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向別處。此時已到餐前準備時間,我提醒道:“你的工作還沒有完成,等工作結束后我們就去吃飯,加油!”可任憑我怎樣說,他都無動于衷,既不收拾玩具,也不愿去吃飯。
午睡后起床時間,媽媽因為家中有事來接小冉回家。一見到媽媽,小冉拔腿就往教室門口跑。我趕緊提醒道:“小冉,你還沒有換鞋穿衣服呢!”無奈,他只好坐到地板上緩慢、費力地開始對他來說極為復雜的“穿衣工程”。在老師的幫助下,小冉終于穿戴完畢了。一出門,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今晚給我買酸酸乳和鍋巴?!眿寢屖疽馑艺f再見,可他全當沒聽見,仍舊軟磨硬泡要媽媽答應他的要求。最后,媽媽只好妥協(xié)了,條件是他要跟老師說再見。
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yǎng)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展。”小冉的家庭比較特殊,由于平時父母工作繁忙,小冉從小就一直由奶奶帶大。奶奶事事都依著他,甚至對他的無理要求也都一一滿足。當小冉的行為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他會變得不夠自信,不愿意面對困難去挑戰(zhàn)自己,被動地希望能夠得到成人的幫助。加上平時交往的對象比較少,小冉缺乏與人溝通交往的技巧,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欠缺。所以,更多的時候,小冉選擇不講話或是少講話,導致教師難以與其溝通。
案例二
寧寧是全班公認的“女漢子”,她性格外向,自理能力很強。但是,寧寧特別調(diào)皮,站隊時動手推旁邊的小朋友,做操時到處亂跑,還經(jīng)常與小朋友爭搶玩具,有時還會與同伴發(fā)生肢體沖突,每天前來“告狀”的小朋友一個接一個。
一天,離小朋友入園時間尚早,我看到寧寧一個人坐在教室的小椅子上慢悠悠地啃蒸飯,一副很不開心的樣子,就連忙過去詢問她怎么回事。寧寧低著頭對我說:“媽媽著急上班,匆匆在路邊買了早飯便把我送到幼兒園了?!甭犓@樣說,我很是心疼:“那你趁熱吃,吃完就去玩吧!”寧寧吃完之后,自己去玩玩具了。過了一會兒,小朋友們陸陸續(xù)續(xù)來園了,我也在忙著接待。可轉瞬間,就有小朋友前來“告狀”:“寧寧搶我玩具,還打我……”還未等我開口,教室里又傳來了其他小朋友的哭鬧聲。
集體教育活動結束后,我聽見幾個孩子喊道:“老師,寧寧又推人了?!边@時,寧寧站在不遠的地方身體很不自然地晃動著,還時不時地偷瞄我。正當我打算批評寧寧時,靜靜走過來說:“老師,我的鞋帶散了。”我還沒來得及幫忙,寧寧一個快步走來,彎下腰對靜靜說:“我?guī)湍阆?。”說完立即動手幫靜靜系好了鞋帶。見此情景,我立即用贊揚的口氣對寧寧說:“這才像個乖孩子!好孩子就是要這樣多做好事,團結小朋友,而不是欺負小朋友?!比缓?,我對全班小朋友說:“寧寧以前經(jīng)常欺負小朋友,但是,剛才她幫靜靜系好了鞋帶,而且系得很好,老師相信寧寧今后的表現(xiàn)一定會越來越棒的?!闭f完,孩子們立刻鼓起了掌,寧寧也開心地笑了。
分析
寧寧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假性單親”家庭,爸爸常年在外地創(chuàng)業(yè),寧寧隨媽媽在南京生活。平時媽媽的工作也比較忙,經(jīng)常早出晚歸,與寧寧相處的時間很少,在生活上對寧寧的照顧也顯得力不從心。
家庭是孩子心靈的港灣,是幼兒身心發(fā)展中最重要的初級社會生活場所,對幼兒的行為、情緒與認知發(fā)展影響重大。如果一個孩子的生活中長期缺少愛,就會沒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并逐漸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不敢與人交往;也有一些孩子會變得野蠻、任性,為所欲為,而寧寧明顯屬于后者。因為長期缺乏親人的關愛,寧寧的不安情緒無法得到宣泄,因而入園后變得固執(zhí)、任性、不愿與人合作。表面上看來,寧寧常常無理取鬧,實際上她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以彌補心靈上缺失的愛。因此,當?shù)玫嚼蠋煹墓膭詈捅頁P時,寧寧顯得開心極了,調(diào)皮搗蛋行為也不再有了。
因為家庭情況特殊,寧寧從小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吃飯、穿衣、系鞋帶等都能獨立完成。同時,從她主動幫靜靜系鞋帶這件事上不難看出,寧寧擁有自己的閃光點——樂于助人、勤奮好學。
二、反思與對策
從小冉與寧寧的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小朋友由于個性與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在園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方式也大相徑庭。他們的父母平時或許只會顧及孩子的吃、穿、用,而無心去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當然也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主動去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與需求。其實,這種忽視并不全是父母的責任,畢竟他們也受到了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作為教師,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親子交往機會,去彌補對孩子的那份“缺失”的愛。
(一)“跟單式”對話訪談,使家園共育達成一致
針對孩子出現(xiàn)的“個性”問題,我充分利用入園、離園兩個“窗口”時間,主動與孩子家長進行“跟單式”訪談交流。訪談中,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園的各方面表現(xiàn),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現(xiàn)狀,如自理能力差、攻擊性強、與同伴交流有障礙等,積極尋找問題產(chǎn)生的主客觀因素,并有效調(diào)整適合的教育方式方法。
(二)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離開了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了陌生的城市,進入到新的幼兒園,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如自卑、厭學、孤僻、叛逆、不愿與人交流等。當這些問題出現(xiàn)時,教師切莫一味地批評指責,而要做個有心人,耐心、細致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并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逐步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币虼耍挥姓媲椴拍茉诮處熍c幼兒之間搭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使教師的教誨暢通無阻地滋潤孩子的心田。
(三)借助游戲手段,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
社會性發(fā)展欠缺的孩子大多喜歡獨處,無法融入社會交往活動中,這直接導致他們?nèi)鄙俜e極的情感體驗。眾所周知,幼兒期也是游戲期,學齡前兒童對于模擬成人活動、反映他熟悉的周圍生活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他們通過角色扮演,將游戲情景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如“娃娃家”游戲、“超市”游戲、“理發(fā)店”游戲等。角色游戲?qū)τ谟變旱陌l(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游戲中必然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如:如何商討角色分工,如何與游戲伙伴相互配合、友好相處,如何合理解決游戲的糾紛與沖突,等等。久而久之,在社會交往方面有所欠缺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會在角色游戲中受益,其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都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提高。
(四)開展多樣親子活動,拉近親子距離
親子活動是指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一系列活動。親子活動對幼兒和家長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有利方面: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情感交流,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在潛能。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鼓勵的目光是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也往往能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潛能。那些平時工作異常繁忙的父母如果能暫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到幼兒園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游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同時也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這樣的情感體驗會滋潤孩子的心田,讓孩子身心愉悅地學習和發(fā)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蓖鈦韯展と藛T子女是城市中的特殊群體,幼教工作者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充當他們的“家人”,關心并呵護他們,去彌補那份“缺失”的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一定會和其他孩子一樣,成為一名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人。P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