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早在90年代初期便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校技術轉移與科技創(chuàng)新,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技術轉移機制還需要發(fā)展完善。本文通過對日本高校技術轉移工作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技術轉移模式的總結,指出日本高校技術轉移對中國高校技術轉移的三點啟示:一是加強技術轉移專業(yè)人才的引進與培養(yǎng);二是以現(xiàn)有法律政策為基礎,完善高校技術轉移工作的激勵機制;三是著力原始創(chuàng)新積累,產出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
【關鍵詞】技術轉移;高校;科技成果
1.日本高校技術轉移的發(fā)展歷程
早在二戰(zhàn)以前,美國高校便已經開始實施技術轉移活動。相比之下,由于在社會環(huán)境、制度基礎等各方面的差異,日本并沒有單純的效仿美國高校技術轉移的模式,而是以技術轉移機構的先行發(fā)展,帶動制度、規(guī)則的完善,然后以完善的制度反哺實踐運營過程,促進技術轉移機構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高校技術轉移的發(fā)展。
1998 年,日本出臺《大學等技術轉移促進法》(日本簡稱 TLO 法),指出高校技術轉移部門可以從政府獲得活動經費和人員派遣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國立高校作為國家機關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因此大部分股份制 TLO 最初都是由高校研究人員投資設立,采用會員制度,主要從作為會員的研究者個人手中轉讓獲得發(fā)明成果,該制度大大的限制了 TLO 的業(yè)務數量和經營范圍,自然也大大降低了高校技術轉移的效率、限制了 TLO自身的發(fā)展。TLO 法實施的第二年,日本頒布實施了《產業(yè)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法案明確了作為開發(fā)者的高校對于運用國家經費進行共同研究所取得的專利可以擁有所有權,但由于高校沒有獨立法人資格,又不能完全對政府資助項目所取得的知識產權進行自主管理運營,因此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技術轉移的積極性。2004 年 4 月,《國立大學法人法》頒布以后,國立高校取得了自主權,可將技術轉移產生的所有收益用于高校的自主經營管理,而不再計入文部科學省的政府財政預算?;谶@一原因,日本全國各大高校紛紛建立起 TLO,加強技術轉移過程的管理和盈利??梢哉f,《國立大學法人法》的實施,真正意義上解放了高校技術轉移活動,高校與 TLO 都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高校與 TLO 的雙重發(fā)展使得 TLO 法等法律政策的可操作性得到強化,日本高校技術轉移的格局產生了深刻變化,真正意義的邁入正軌。
2.日本高校技術轉移模式
2.1內部組織型 TLO
內部組織型 TLO 作為高校內設機構,由高校對外行使法人資格、參與各種技術轉移活動并且承擔相應的法律風險和責任;對內而言,由高校對 TLO 直接進行經營管理、人事選任、收益分配等活動。其技術轉移活動的過程相對來說要簡單,從科技成果的專利申請到技術轉讓協(xié)議的簽訂,都可以由內部 TLO 進行管理。
2.2外部單一型TLO
外部單一型 TLO(簡稱單一型 TLO)通常由特定的大學法人出資設立,主要以股份公司法人或有限公司法人的形式存在,對外能夠自由的參與到各種民事活動并承擔相應的法律風險和責任。大學法人可以通過獲取 TLO 的股權,以入股的方式取得了股東資格,從而保留對 TLO 的經營與管理,也就是說單一型 TLO 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接受大學法人的管理,這也使得其與大學法人在經營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協(xié)作配合。此外,由于可以獲得大學法人的出資,外部單一型 TLO 的資金具有一定保障,同時,技術轉移業(yè)務來源也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
2.3外部廣域型 TLO
外部廣域型 TLO(簡稱廣域型 TLO)完全獨立于大學法人,具有最高的自主性和最廣泛的業(yè)務范圍。由于并非單一的面向個別高校開展技術轉移業(yè)務,其可以與多所高校進行業(yè)務合作,從而充分利用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優(yōu)勢資源,廣泛的開展技術轉移業(yè)務。廣域型 TLO 的外部型最強,其與市場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具有豐富的市場化運作經驗,可以幫助高校實現(xiàn)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利益最大化。通過和多個高校進行業(yè)務協(xié)作,廣域型 TLO 既保證了自身的業(yè)務量,也推動了各個高校的優(yōu)勢資源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
3.日本高校技術轉移對中國高校的啟示
日本高校以技術轉移機構作為工具來推動高校技術轉移的發(fā)展,通過技術轉移的發(fā)展帶動法律政策體系的完善,然后又以法律政策體系反哺技術轉移實踐運營過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這對于我國高校技術轉移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3.1加強技術轉移專業(yè)人才的引進與培養(yǎng)
目前,我國高校技術轉移機構中的工作人員主要是高校教師,以及少數的法律工作者。顯然,我國技術轉移機構的人員構成還不足以應對復雜的技術轉移,不利于技術轉移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機構的人員配備和服務能力,建立起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多渠道、多方式吸引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加入技術轉移工作。加強業(yè)務培訓和聯(lián)系交流,打造一支水平高、視野開闊的專業(yè)化的技術轉移服務團隊,為技術轉移工作的的不斷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
3.2以現(xiàn)有法律政策為基礎,完善高校技術轉移工作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仍然以教學型為主,多數老師仍然重課題研究輕視成果轉化,究其原因,我國高校對技術轉移還缺乏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于大部分高校研究者而言,如果政府沒有提供資金、獎勵制度等來保障他們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的權益,那么他從事的技術轉移工作將面臨更多的風險,他們將承擔研究失敗可能帶來的后果。這就大大降低了高??蒲泄ぷ髡咴诩夹g轉移方面的積極性,使得很多科學成果沒有實現(xiàn)其市場價值,轉變?yōu)楝F(xiàn)實生產力。高校完善技術轉移激勵機制,首先,應該獎勵高校研究者并維護他們的權益,促使高校研究者愿意從事技術轉移活動,例如在職稱評定上,可以有政策傾斜,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培育資金,對專職從事技術轉移工作人員可按照你轉移工作量進行相應的資金獎勵。其次,完善學校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為高校研究者提供良好的技術轉移環(huán)境。
3.3著力原始創(chuàng)新積累,產出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
目前,我國高校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科技成果,但能成功轉化為生產力卻是極少,一方面固然因為技術轉移工作有待完善,同時也因為在追求科技成果數量的同時,而忽視了科技成果的質量,產生大量沒有足夠市場價值的成果,最終也導致技術轉移工作的失敗。因此,我國高校在加大科技成果產出的同時,必須調整科技活動工作重心,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創(chuàng)造性研究的資源投入,從而催生更多具有持久生命力、有足夠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為技術轉移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劉華翔 (1987- ),男,江蘇連云港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部科技開發(fā)辦公室科員,實習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