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秋菊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刑事案件一事不再理原則研究
——以念斌案為視角
閆秋菊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分析了司法實踐中“念斌案”的發(fā)生暴露出我國在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時存在的問題:不符合將原案被告人重新認定為犯罪嫌疑人的條件、破壞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侵犯了涉案公民的合法權利等。闡述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一事不再理原則只存在于我國理論學界,尚未在法律上加以規(guī)定,并且只對該原則中的“一事”進行了模糊的界定,而針對“不再理”的內(nèi)涵及外延并未涉及。為完善該原則在我國的適用并解決上述問題,應科學界定一事不再理原則中“不再理”的內(nèi)涵及外延,將“不再偵查”也納入“不再理”之中。
刑事案件;一事不再理;不再受理;不再偵查
一事不再理原則可以起到節(jié)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保障當事人訴權的作用,故而在近代受到了很大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將該原則納入其訴訟程序當中。但該原則在我國只是理論上的原則,尚未被納入法律規(guī)定當中,其中“不再理”大多數(shù)都指不得再次起訴和不得再次受理,并沒有把“不得再次偵查”納入“不再理”范圍之內(nèi)。“念斌案”使人們意識到不僅對一事不再理原則中“一事”的界定非常重要,而且對“不再理”的范疇界定也是與當事人的權利緊密相連的。希望通過對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明確在訴訟程序中“不再理”的內(nèi)涵及外延,以便司法工作人員對案件更精確地把握、審理,最重要的是能夠保障當事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權利行使不受限制。
1.1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理論來源及發(fā)展
作為訴訟法中的一項傳統(tǒng)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相關理論來源于古羅馬法。在公元前二世紀之前,古羅馬并沒有形成一個特殊的程序來處理犯罪問題。在案件辦理程序中,若原告敗訴,即發(fā)生“一案不二訟”的效力,即對同一案件不能再次提起訴訟,其目的是為了制止濫用訴訟。在羅馬帝國末期,教會法也反對將一個人兩次置于危險之中,這是根據(jù)《圣經(jīng)》中“上帝不對同一罪行處罰兩次”設定的。
作為羅馬法的繼承者——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將一事不再理作為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規(guī)定“法院對某個特定案件或事件的審理不超過兩次”,即一旦法院的判決生效,即產(chǎn)生“既判力”,即該判決應該被認為是真實的。隨著中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發(fā)起,人權保護觀念逐漸興起,法國在1791年頒布的憲法中確立了一事不再理原則。到目前為止,許多國家都采用法國將一事不再理原則納入憲法的做法。
1.2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
根據(jù)一事不再理原則,因為同一事實已經(jīng)收到法院生效判決的被告人不得再次因這一事實而重復受到追訴,即不得對同一犯罪行為進行兩次重復審判。由此可見,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對象是判決或裁定已經(jīng)生效的案件。另外,該原則的適用條件有兩個:一是法院對此犯罪事實已作出生效裁判;二是作出上述生效裁判是基于“同一事實”[1]。
如何界定“同一事實”?按照法國法院的判例,同一事實,是指前后兩次訴訟的當事人、標的和訴訟理由,三者相同。因此,在一個案件中,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應符合三方面的要求,即當事人“同一”、標的“同一”和理由“同一”。
一是訴訟當事人“同一”。訴訟當事人指原告當事人和被告當事人。在刑事案件當中,一般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始終是原告方當事人。而對被告而言,在第一次訴訟程序中作為犯罪人而被起訴,若他在第二、第三次訴訟程序中再次以同一身份被起訴的,那么此時便構成了“訴訟當事人的同一”。不過,如果再次提起的訴訟程序中被告人不是原案被告人的話,則不構成“當事人的同一”。二是訴訟標的“同一”。訴訟標的一般指在刑事案件中原告請求法院用刑罰來制裁被告。不管是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提起公訴,還是被害人提起自訴,在這兩種情況下,訴訟標的的同一性都不會受到影響。三是追訴原因“同一”。被告人一般是由于具有犯罪事實才會受到追訴,追訴原因的“同一”就是“犯罪事實的同一”。法國理論界與最高法院在很長時間內(nèi)對于“同一事實”是指“同一事實上的行為”還是“同一法律上的行為”出現(xiàn)過分歧[2]。對于這方面,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68條也進行了規(guī)定。該規(guī)定將“同一事實” 限定為“同一事實上的行為”,而不是“同一法律上的行為”。只要對該事實已經(jīng)作出生效判決,無論法律上對其規(guī)定了不同的幾項罪名,都不得再次起訴。這一規(guī)定,從法律上確保了對被告人利益的保護。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對該原則的表達不盡相同,其中英美法系稱其為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適用這一原則時,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是:“雙重危險”是指哪兩重危險以及“危險”所成立的時間[3]。根據(jù)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第一重危險”是被追訴者依法應當承受的,在一次完整的刑事訴訟程序中所經(jīng)歷的危險。但是“第一重危險”的終點在哪?在適用英美法系的大部分國家,一般認為“第一重危險”是整個刑事訴訟過程,終點是有效裁判的作出。此外,又該如何界定“雙重危險”?各個國家主要通過判斷“第二重危險”的起點來界定“雙重危險”[4]。對于“第二重危險”的起點,我國訴訟法學界認為是裁判生效后的再審,其實這是一種片面、錯誤的觀點。訴訟程序中的立案、偵查、起訴和再審都有可能導致一個人被再次審判,它們也都是“第二重危險”[5]。
1.3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價值取向
每個制度或原則的建立或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即價值取向。作為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原則,一事不再理深入貫徹著刑事訴訟最基本的價值目標,即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以及訴訟效率的提高。
我國由于受傳統(tǒng)糾問式審判的影響,在面對刑事案件時,司法機關往往更傾向于追求打擊犯罪,而忽視了刑事案件的程序性要求。其實,要實現(xiàn)司法正義必須兼顧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實現(xiàn)實體正義,就是要找到案件的事實,從而正確地適用實體法。另外,實現(xiàn)程序正義就是要求采用正當?shù)脑V訟手段和正當?shù)脑V訟方式,并且公正地對待受追訴者,保障其正當權利。效率原則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司法效益,因此,刑事訴訟的效率指的是司法資源消耗最小化,刑事案件處理最多化[6]。但由于司法資源有限與社會需求無限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提高訴訟效率。為實現(xiàn)訴訟效率的提高,陳樸生教授曾針對性地提出兩個規(guī)則:一是沒有“過剩”,減少不必要的程序;二是沒有“重復”,這是在不變的情況下,已經(jīng)被起訴過的案件再次受到追訴,應裁定不予受理[7]?!耙皇虏辉倮怼痹瓌t通過限制偵查起訴人員的反復訴訟活動,促使他們提高工作效率,不拖延訴訟時間,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2.1 我國法學界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研究
目前,我國法學家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兩大學科,本文主要描述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研究成果。學界主要研究一事不再理原則中“一事”的界定和該原則在我國的適用等問題。其中,關于“一事”的界定,是指同一當事人、同一訴訟標的和同一訴訟理由。理論上把“一事”嚴格限定為三者必須“同一”,為司法機關在適用這一原則時提供較為具體的判斷標準。另外,“一事”是指“同一事實上的行為”而不是“同一法律上的行為”,只要對該事實已經(jīng)作出生效判決,無論法律上規(guī)定的罪名是否“同一”,都不得針對同一事實行為再次起訴[8]。還有,由于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我國只存在于理論層面,尚未在法律中加以規(guī)定,因此,該原則在我國的適用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并導致司法實踐中常有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以及在尚未取得新證據(jù)的情況下,便將已被宣告無罪的原案被告人重新認定為犯罪嫌疑人。以下將以“念斌案”為視角分析我國在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時存在的問題。針對具體問題,應該從一事不再理原則中的“不再理”入手,而不是依然通過分析該原則中的“一事”來提出解決對策。我國學術界關于一事不再理原則中“不再理”的研究極少。目前,人們更多地關注于對“一事”的界定而忽略了“不再理”,應通過科學界定“不再理”的內(nèi)涵和外延來解決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具體運用時出現(xiàn)的問題,并喚起學者對該原則中“不再理”的研究興趣。
2.2 “念斌案”所反映的我國在適用一事不再理時存在的問題
2.2.1 “念斌案”的基本案情
“念斌案”發(fā)生在2006年7月27日,當天晚上,福建省平潭縣澳前村的兩戶居民家中多人出現(xiàn)中毒癥狀,其中兩人死亡。后經(jīng)警方偵查,很快確定是有人故意投放老鼠藥所致,便認為其鄰居念斌有重大嫌疑,隨后被逮捕,提起公訴。此案歷時8年,10次審判,4次被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最后,在2014年8月下旬,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判決念斌無罪,恢復了念斌的人身自由。但在同年11月,念斌因其被限制出境的問題得知平潭縣公安局已在9月對投毒案重新立案,他被再次認定為犯罪嫌疑人。當念斌被宣判無罪的判決受到社會公眾認可時,偵查機關卻再次將念斌認定為犯罪嫌疑人,此舉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
已被宣告無罪的公民卻因同一事實被再次認定為犯罪嫌疑人,又一次被卷入刑事訴訟的漩渦當中,使該公民再次面臨權利受侵害的危險之中,該再次偵查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受到廣泛質(zhì)疑[9]。
2.2.2 念斌被再度確定為犯罪嫌疑人所引起的問題
當偵查機關沒有得到新的影響定罪的證據(jù)時,便將念斌重新認定為犯罪嫌疑人,違反了我國現(xiàn)行法律制度對啟動再次偵查的規(guī)定,并帶來了一系列的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
第一,不符合將被宣告無罪的當事人重新認定為犯罪嫌疑人的條件。無罪判決生效后,以相同的事實再次確定原案當事人為犯罪嫌疑人,參照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186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必須“發(fā)現(xiàn)新的事實或者證據(jù),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才能對犯罪嫌疑人在終止偵查后又繼續(xù)偵查。因此,若將念斌再次認定為犯罪嫌疑人,那么必須發(fā)現(xiàn)新的證據(jù)才可以[10]。另外,參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42條第1項關于再審立案的規(guī)定,所發(fā)現(xiàn)的新證據(jù)還必須能夠動搖原判,支持再次起訴。本案中,偵查機關并未發(fā)現(xiàn)新的重要證據(jù),將念斌再次認定為犯罪嫌疑人是不合法的。
第二,破壞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不利于審判權威的樹立。偵查機關在未發(fā)現(xiàn)必要的新證據(jù)的情況下,將念斌再次認定為犯罪嫌疑人,此舉阻礙了法院生效裁判效力的實現(xiàn)。這一行為也繼續(xù)侵害了念斌的基本權利,同時,根據(jù)無罪判決本可確認的偵查、逮捕、訴訟和判決的錯誤又因當事人再次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而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11]。這種對裁判效力的妨礙,必會損害審判權威。
第三,侵犯涉案公民的合法權利。念斌被宣判無罪之后,由于同一事實再次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學習、就業(yè)和社會交往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曾經(jīng)的8年牢獄之災和四次死刑判決已經(jīng)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給念斌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在缺乏新的重要證據(jù)的情況下,被再度確認為犯罪嫌疑人,念斌的基本權利繼續(xù)受到侵害。這顯然不公正,也不利于基本人權的保障。
2.3 完善我國現(xiàn)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建議
目前,我國并未在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一事不再理原則,它只存在于我國理論學界,并且只對該原則中的“一事”進行了模糊的界定,而針對“不再理”的內(nèi)涵及外延并未涉及。在司法實踐中,一般認為“不再理”僅僅指法院不再進行受理、檢察院不再進行起訴。其實,法院作為一個案件的終結者,從受理到判決這段時間對當事人及案件的了解遠不如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詳細。對案件當事人來說,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時間并不只限于法院審理階段或者檢察院起訴階段,針對偵查階段,當事人一直被置于偵查機關的監(jiān)控之下,其權利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此,出于對原案當事人的保護,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只限制法院對其再次審理和檢察院的再次起訴,也應當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再次偵查進行限制。亦即對一事不再理原則中的“不再理”進行科學界定。
2.3.1 科學界定“不再理”的內(nèi)涵
我國理論學界只將一事不再理原則解釋為“裁判已生效的案件,除非法律有其他規(guī)定外不得再起訴,也不得再受理的訴訟原則”。根據(jù)這一解釋,是不是可以斷定“判決或裁定已經(jīng)生效的案件,可以進行再次偵查”。對于已經(jīng)被判無罪的當事人而言,其是不是應該時刻擔心著自己會不會被偵察機關重新進行偵查,該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將會受到侵害。若其被重新確定為犯罪嫌疑人,那么他將受到偵查機關的監(jiān)控,他的一系列合法權利將受到妨礙,而我國法律所倡導的司法人權保障又將如何實現(xiàn)?
念斌作為一位已被宣判無罪的原案當事人,本可以自由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卻因公安機關的再次偵查,被重新確定為犯罪嫌疑人,其作為公民所享有的合法權利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無法像普通公民一樣正常行使權利。
念斌作為一事不再理原則漏洞的典型受害人,引發(fā)了大家對該原則的重新思考。為了解決原案當事人因偵查機關的再次偵查或者被重新確定為犯罪嫌疑人而致使其權利再次受到侵害,在理論上應當將“不再偵查”納入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不再理”的內(nèi)涵當中。
2.3.2 科學界定“不再理”的外延
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僅可以節(jié)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在現(xiàn)階段,社會對司法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我國的司法資源有限,為了緩解這一矛盾,一事不再理原則顯得尤為重要[12]。原則上,雖然不準許對判決或裁定已經(jīng)生效的案件再次起訴或再次審理,這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檢察院和法院的司法資源。但對再次偵查的放縱,浪費了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的司法偵查資源,不利于司法機關更好地為更多人服務。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時不僅要追求公平,也要追求效率。法律上對訴訟期間、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便是督促司法機關在一定時間內(nèi)對案件作出正確的裁判。即使對一個案件已做出生效判決或裁定,若不限制偵查機關再次偵查的權力,那么該案件永遠處在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當事人的權利永遠得不到自由行使,而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司法效率又將何時才能實現(xiàn)?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樹立司法權威,尊重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維護判決的嚴肅性、穩(wěn)定性。但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有很多類似“念斌案”的事件發(fā)生,本已是確定生效的判決,卻因偵查機關的重新偵查導致該判決的效力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得不到實現(xiàn),人們何以相信法律?法治社會建設又從何談起?
現(xiàn)當代法治發(fā)達的國家注重保護被告人的權利,確立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在這些國家看來,因同一個行為對同一人進行多次追訴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會使當事人遭遇多次危險和痛苦,從而使其長期生活在焦慮中,而且還有可能使無罪者被判有罪。這樣,盡管有可能會放縱犯罪,但這些國家認為比起社會公共利益,個人利益顯得更為重要。而我國在法律層面并未確定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司法實踐中,該原則也未得到廣泛應用,類似“念斌案”的事件層出不窮。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司法機關應該在實踐中貫徹落實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且我國一事不再理原則并未限制對已生效裁判案件的再次偵查,使原案被告人置于可能被再次偵查的危險之中,當偵查機關將被告人重新確定為犯罪嫌疑人時,被告人的權力便遭到了極大的限制,那么法治社會所倡導的保護被告人權利又遭到了偵查機關再次偵查活動的破壞。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考量,應將一事不再理原則中“不再理”的外延從“不再起訴、不再受理”擴展到“不再偵查”,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和保障被告人的權利。
“念斌案”的發(fā)生,使人們認識到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的重要性,也暴露出該原則在適用時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國尚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一事不再理原則加以規(guī)定,并且理論界對該原則的研究也僅限于其中的“一事”,從未將關注點集中在“不再理”之上,可見一事不再理原則在我國仍不完善。為完善一事不再理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應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更多地對“不再理”進行分析,科學界定其內(nèi)涵及外延,規(guī)避一事不再理原則在適用中的不足。實質(zhì)上,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本質(zhì)就是對社會公共安全利益和被告人個人利益之間的考量,如若過度地限制對已生效裁判案件的再審理,可能導致冤假錯案的多發(fā),但是能夠保障被告人權利;若不貫徹落實或者限制不力對已生效裁判案件的再審理,便會浪費司法資源,侵害被告人權利。在實踐中,司法機關應在保障被告人權利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共安全利益;國家立法機關應將一事不再理原則納入法律層面,并對“不再理”的內(nèi)涵及外延進行科學界定,“不再理”不僅僅包含“不再起訴和不再受理”,“不再偵查”也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
[1]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訴訟法[M].丁相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03-515
[2]張毅.刑事訴訟中的禁止雙重危險規(guī)則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23-137
[3]龍宗智.念斌被再度確定為犯罪嫌疑人問題法理研判[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5(1):43-52
[4]陳瑞華.刑事再審程序研究[J].政法論壇,2000(6):103-112
[5]周平.論刑事訴訟的一事不再理原則[J].法制與社會,2010(2):114-116
[6]李玉華.從念斌案看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我國的確立[J].法學雜志,2016(1):67-73
[7]周長軍.公訴權濫用[J].法學家,2011(3):23-35
[8]姚劍波.終局性規(guī)則下的利益平衡:關于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0(4):368-380
[9]董琳.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價值取向[J].當代法學,2003(11):51-53
[10]李淑恒.刑事再審理由之重構[J].法制與社會,2008(6):249-253
[11]李玉華,姜閥.論禁止雙重危險與我國刑事再審制度的改革[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2001(3):53-56
[12]王敏遠.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轉(zhuǎn)型:以刑事再審問題為例的分析[J].法學研究,2011(5):21-28
[13]宋英輝,李哲.一事不再理原則研究[J].中國法學,2004(5):128-137
(責任編輯: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06
2016-04-24
安徽財經(jīng)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刑事案件一事不再理原則研究——以念斌案為視角”(ACYC2015212)。
閆秋菊(1993-),女,安徽淮北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D925
A
1673-2006(2016)08-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