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威,丁 燕
(1.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2.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淺析《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思想的異同
卞威1,丁燕2
(1.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2.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摘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國倫理社會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以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和《論語》為考察對象,從文本入手分析“孝”思想在強調(diào)“敬”的態(tài)度上的相同之處,以及在內(nèi)涵、社會功用和表達上的差異,同時探究其變化的原因,從而對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孝”思想有一個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詩經(jīng)》;《論語》;“孝”思想;異同點;演變原因
一、“孝”思想在《詩經(jīng)》和《論語》中的體現(xiàn)
在《詩經(jīng)》中,“孝”字共出現(xiàn)了17次,分布在以下12篇詩歌中:《天?!贰读隆贰冻摹贰躲贰堕s宮》《下武》《既醉》《卷阿》《雍》《載見》《文王有聲》《閔予小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詩篇從主題上反映了“孝”,如《凱風》《陟岵》《蓼莪》《鴇羽》《四牡》《小宛》《小弁》。不僅如此,還有一些間接談到“孝”的詩,如《南山》《斯干》《采蘋》《文王》《執(zhí)競》《思文》《豐年》《酌》。以上這些關于孝的詩篇涉及了孝的諸多方面,其中不少抒發(fā)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及不能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憂愁苦惱。如《蓼莪》中的“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焙汀秳P風》中的“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情感主題?!对娦颉吩唬骸皠犹斓?,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由此可見,結合作品來對《詩經(jīng)》中的“孝”進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凱風》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說法不一。《毛詩序》曰:“《凱風》,美孝子也?!?清代魏源等人則認為這是七子孝事繼母的詩,近人聞一多認為是父親虐待母親,兒子作詩表現(xiàn)母親的辛勞以婉諫父親。筆者覺得這首詩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和不能孝敬母親的自責,尤其是詩的后兩章,以寒泉、黃鳥比興,深切地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愧疚。朱熹《詩集傳》寫道:“言寒泉在浚之下,猶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勞苦?!薄把渣S鳥猶能好其音以悅人,而我七子獨不能慰悅母心,其自責也深矣?!倍环接駶櫡Q為“千古孝思絕作”的《蓼莪》更是訴說了父母含辛茹苦撫育子女長大成人,而子女卻不得終養(yǎng)父母的巨大悲痛。《毛詩序》曰:“《蓼莪》,刺幽王也。民不勞苦,孝子不得終養(yǎng)爾?!薄对娂瘋鳌芬舱f:“人民勞苦,孝子不得終養(yǎng),而作此詩。”在詩中,一位長期在外行役的士兵回到家,看到的卻是早已逝去的父母之墳,不禁悲從中來。除了表達感激之情,有的詩篇還講述了孝敬祖先,繼承先王美德的益處,如《下武》,講到只有恪守祖訓,“永言孝思”,才能使家族永昌。不過這里的“孝”代指所有的美德,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孝者,美德之通稱,非謂孝弟之孝?!?/p>
根據(jù)楊伯峻先生的統(tǒng)計,“孝”字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19次。它集中體現(xiàn)在《學而》《為政》《里仁》等篇目中。如《學而》篇云:“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強調(diào)一個人要學會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到“孝悌”,這樣的人才算是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去施行仁政。接著,《學而》篇中又寫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孔子看來,學習孝悌之道,就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根基。而在《為政》篇中,針對不同弟子對孝的提問,孔子也做了具體的闡述。例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泵宪沧訂栃?,子曰:“無違。”孔子對弟子們的不同回答不僅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思想,還反映了孔子對“孝”思想的豐富深刻的見解。
二、《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思想的相同之處
《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思想都強調(diào)一個人要有“孝敬”之心,即不僅要在物質(zhì)上奉養(yǎng)父母,還要在精神上關愛父母?!缎⊥稹分袑懙溃骸百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 指出兄弟間要相互勉勵,常懷孝敬之心,不能辱沒父母親。又如《小弁》一詩,其中寫道:“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笔钦f看到故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生恭敬之心,因為桑樹和梓樹是父母栽種的。詩中的主人公被父母拋棄了,卻不生怨恨,反而保持著“敬”的態(tài)度?!对娙伊x集疏》中記述:“魯說曰:‘ 《小弁》,《小雅》之篇,伯奇之詩也,伯奇仁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詩。’又曰《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之所作也。吉甫娶后妻,生子曰伯邦,乃譖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由此可見,“敬”的態(tài)度是“孝”思想不可或缺的成分。
《論語》中也強調(diào)了對父母要養(yǎng)而能“敬”,即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地侍奉父母。如《為政》篇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指出行孝的關鍵在于“色難”,即以孝敬之心及和悅的神態(tài)來侍奉父母,這是不易做到的。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不能只重視“養(yǎng)”而忽視“敬”,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睹献印けM心上》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不僅如此,要想做到敬,還應順應父母意志,即使發(fā)現(xiàn)父母的想法及行為有什么不妥之處,也要恭敬委婉地勸說,如《里仁》篇中,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以上這些都強調(diào)了“敬”在孝行中的重要性。
三、《詩經(jīng)》與《論語》中“孝”思想的差異
首先,兩者孝的內(nèi)涵有所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孝”的對象上?!对娊?jīng)》中“孝”的含義更豐富,對象更廣,不少是對祖先的祭祀。而《論語》中“孝”的對象較集中,更多地指向健在的父母。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孝”字作了如下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而辭書《爾雅》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善事父母為孝?!笨梢姡诋敃r人心中,孝的對象主要指父母,這一認識和《論語》中對“孝”的對象的理解是相同的。然而,在西周金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孝的對象超出了父母的范圍,例如:址遣簋:“用追孝于其父母?!甭鼔鸥疙殻骸坝孟硇⒂谧谑摇!膘玖几笁兀骸坝孟硇⒂谛值芑殒胖T老。”(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可見當時享孝的對象不限于父母,還包括了宗室、祖妣等等。舒大剛先生認為:“‘追孝’即追祭。‘孝享’一詞,渾言之都是祭祀;析言之,則‘孝’乃向神行禮,‘享’乃向神獻物?!边@種“孝”的內(nèi)涵是對先祖的尊敬和祭祀。而《詩經(jīng)》中的“孝”也是這樣,不僅表現(xiàn)為對在世長輩的順從孝敬,還體現(xiàn)為對先祖的祭奠,祈求他們保佑后代家族興盛。從縱向看,包含了敬事祖先及族內(nèi)長輩;從橫向看,是要團結所有平輩家族成員。
《詩經(jīng)》中有不少反映要繼承祖先美好品德及遺業(yè)的詩篇。如《下武》一篇,《毛詩序》曰:“《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痹姷牡谌聦懙溃骸俺赏踔冢峦林?,永言孝思,孝思維則?!睆娬{(diào)了對“孝思”的繼承?!对娂瘋鳌吩唬骸熬蛹刃⒍米佑中?,其孝可謂源源不竭也?!蓖愔黝}的詩篇還有《雍》《閔予小子》等。而對于團結同輩家族成員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斯干》這首詩中找到相關內(nèi)容。如《斯干》第一章中:“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似續(xù)妣祖?!笔钦f兄弟間要和諧相處,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先妣先祖的美好品德。
相比之下,《論語》中孝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在個別篇章中也有繼承先人遺志的,如《學而》篇中,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強調(diào)了對父母遺志的繼承。但總的來說,這種對先人所行的“孝”在《論語》中出現(xiàn)不多,并且仍以父母為主體。
其次,《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的社會功用有所變化。在《詩經(jīng)》中,雖然“孝”的內(nèi)涵比較廣,包括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對祖先的追思祭祀,以及對同輩家族成員的友善團結等,但總的來說,行“孝”是為了表達對家族成員的一種單純質(zhì)樸的情感及對宗族關系的維系。如我們上文分析過的《凱風》《蓼莪》等詩,以情感人,真切自然,而《下武》等詩也真摯地表達了對祖先美好品德的贊美。不難看出,這些詩篇個人感發(fā)的內(nèi)容偏多,而政治教化的作用并不那么明顯?!对娊?jīng)》中“孝”的內(nèi)容表達也比較獨立,很少與其他倫理道德并行出現(xiàn)。
然而,《論語》中的“孝”所表達的不僅僅是感恩之心,還強調(diào)了家庭倫理和道德教化,且與政治生活緊密相連。書中的“孝”也多與“禮”、“悌”“仁”等結合。如《為政》篇中,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睆娬{(diào)無論在父母生前還是死后,都應該按照禮的規(guī)定來行孝。又如《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薄捌錇槿艘残?,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边@里的“悌”是指尊敬兄長,與“孝”并行出現(xiàn),實質(zhì)上是希望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系中。孔子認為“孝悌”為仁之本,一個人只有先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進一步去愛別人。此外,他還強調(diào)了“孝”的政治功用,將“孝”與“忠”相統(tǒng)一。如《陽貨》篇:“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為政》篇:“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薄秾W而》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笨梢?,孔子把“事父”和“事君”看得同等重要,認為孝是忠的基礎,只有把家庭倫理中的“孝悌”之道推及國家政治,才是真正的“為政”。
總體上講,《詩經(jīng)》中的“孝”是一種自覺或自然的意識,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宗族關系。而《論語》中的“孝”已經(jīng)轉化為家庭倫理,并且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與提升,更加理論化、系統(tǒng)化,上升到了“仁”的哲學高度。不僅如此,《論語》中“孝”和“忠”的統(tǒng)一還進一步提升了“孝”的社會政治功用。
最后,從文體方面,我們來比較一下《論語》和《詩經(jīng)》中“孝”思想表達上的差異。《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語錄體散文集,偏重于對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且不重文采。它不講求篇章結構以及段落、內(nèi)容間的聯(lián)系,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所以更適合表達個人的觀點,論述性更強。比如孔子面對弟子問“孝”,做出了言簡意賅的不同的回答,如“不違”,“色難”。相比之下,《詩經(jīng)》中“孝”思想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因為詩的文體更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并且《詩經(jīng)》重視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凱風》中以寒泉、黃鳥比興,深切地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愧疚。
四、《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思想演變的原因
我們從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三方面來分析“孝”思想的演變。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極大提高,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開始盛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工商食官”制度被沖破。到了春秋后期,出現(xiàn)一批擁有龐大資產(chǎn)的私營工商業(yè)者,如孔子的學生子貢經(jīng)商致富,“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經(jīng)濟制度的變化也帶來了社會階級的變化,人們對社會階層的概括已由貴賤之別轉向職業(yè)的區(qū)分,即分為士、農(nóng)、工、商“四民”。奴隸貴族階級逐漸沒落,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這使得維護奴隸等級制度的分封制得到破壞,而分封制的破壞引起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的破壞。 因而,以宗法制為重要背景的西周“孝”思想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政治制度方面,宗法制和禮樂制的破壞也對“孝”思想的演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西周是我國宗族社會的典型形態(tài),實行的是宗法制和禮樂制,其社會階級的劃分也是以宗族為單位。如果一個宗族力量衰落了,那么該宗族的地位和權力就容易喪失。為了保持宗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倡孝道,要求孝敬父母,團結兄弟,尊敬長輩,祭祀祖先。而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宗法制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爭權奪利,宗族之間相互兼并,國家權力漸漸集中于新興貴族手中,“孝”對維系宗族關系的作用越來越弱。
在此背景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試圖恢復人心,將“孝”理論化、系統(tǒng)化,增強其約束力。他們把“孝”思想轉化為家庭倫理,作為“仁”的基礎進行廣泛推廣。同時,為了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孔子將“孝”與“禮”、“忠”相結合,強調(diào)等級秩序的維護。如《為政》:“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又如《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敝v的是行孝要從侍奉父母做起,進而效忠君王,最后建功立業(yè)。儒家學派認為正是無數(shù)的“小家”,組成了國家這個“大家”,所以盡孝和盡忠是緊密相連的。子對父的孝,從而被推衍成臣對君的忠,政治也被倫理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又是“仁”之本,孔子通過對古代孝意識及孝行的反思,將“孝”納入了仁學體系。
結語
至此,我們分析了《詩經(jīng)》和《論語》中“孝”思想的表現(xiàn)、異同以及演變的原因。兩部經(jīng)典中的“孝”思想都強調(diào)“敬”的態(tài)度,即要重視“孝”的精神層次。但兩部作品在“孝”的內(nèi)涵、社會功用和表達上又有所不同?!对娊?jīng)》中的“孝”含義更豐富,有“祭祀” 之義,對象也更廣;而《論語》中的“孝”社會功用更強,與國家政治緊密相關,且從《詩經(jīng)》中的宗族倫理轉向了家庭倫理,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上升到“仁”的哲學高度。接著,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孝思想變化的原因,發(fā)現(xiàn)西周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的破壞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其轉變的重要因素。
《詩經(jīng)》、《論語》中的“孝”思想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國民品格的塑造和倫理社會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比較分析兩部作品中的“孝”思想,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發(fā)銀. 論《詩經(jīng)》中的孝思想[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2]韓高良. 析《論語》中的“孝”[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8).
[3]師爽. 《論語》中“孝”思想探析[J].船山學刊,2009(11).
[4]舒大剛. 《周易》、金文“孝享”釋義[J].周易研究,2002(8).
[5]王長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5.
[6]駱揚. 原“孝”——從“孝”看西周的時代背景[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1).
[7]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周振甫. 詩經(jīng)譯注(修訂本) [M].北京:中華書局,2015.
[9]楊伯峻. 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臧知非.《孝經(jīng)》與中國文化 [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付元紅)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ilial Piety Concept betwee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IAN Wei1,DING Yan2
(1.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2.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Abstract:Filial piety,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valued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njoys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ir social ethics. Based on text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imilarities concerning the spirit of worship,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connota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and attempt to trace the corresponding causes, so as to offe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filial piety concep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asons of evolvement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簡介:卞威(1993-),男,河南平頂山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385(2016)03-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