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鷹潭市第三幼兒園 萬杰萍
一日之計在于晨
——淺談我園混齡晨鍛活動的探索
江西鷹潭市第三幼兒園 萬杰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guī)定: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晨間鍛煉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是保證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兩小時的重要途徑。
我園建園已有29年的歷史,是所省級示范園。晨間鍛煉的開展一直沿襲著以班級為單位的傳統(tǒng)晨鍛模式。同班的幼兒在本班老師的組織下,在指定的晨鍛區(qū)域內,利用自制的體育器械開展一物多玩的晨鍛活動。
問題一:鍛煉的興趣逐日減弱
自制體育器械雖然每人不能少于5件,教師也變著法帶領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但天天就玩那么幾樣器械,對于孩子來說誘惑力不大。每天來園參加晨間活動的孩子寥寥無幾,難以達到普遍、均衡的晨鍛目的。
問題二:不利于幼兒社會性能力的發(fā)展
我園70%以上是獨生子女,自私、霸道、爭搶器械等問題凸顯,而同齡班的配置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的提高。
變化一:打破了班級的界限
幼兒園根據(jù)實際情況,并根據(jù)活動量的大小和安全性將操場劃分為8個公共的晨鍛區(qū)域。前操場以跑道為界限,跑道的前面是“玩沙區(qū)”“平衡區(qū)”“蹦跳區(qū)”“樓梯區(qū)”;跑道后面為“拉車區(qū)”。后操場的西邊為“球區(qū)”;后操場的東邊為“投擲區(qū)”“鉆爬區(qū)”。孩子們可以自主地選擇區(qū)域,在輕松的音樂聲中進行走、跑、跳等基本動作的訓練。
變化二:共享體育器械
以往的體育器械是班級管理,孩子們玩來玩去也就是班上那幾種器械。為了讓所有的體育器械都能夠發(fā)揮它們的功用,幼兒園整合各班的體育器械,將收集來的沙包、飛鏢、跳圈、高蹺、皮球等器械投放在對應的活動區(qū)域內。并制定體育器械投放方案,將幼兒園的公共器械,如平衡木、腳踏車、小推車、滾筒等安排在了晨間鍛煉活動區(qū)內,并在全園相應的地區(qū)規(guī)劃了體育器械的擺放位置及擺放數(shù)量。孩子們都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體育器械進行身體鍛煉。
變化三:教師交叉組合
將同班的兩位教師拆開,重新和大班教師組合,各自負責區(qū)域內器械的調整和幼兒的安全。這樣,孩子們由不愿離開老師逐步過渡到每個區(qū)域內活動,由同班的伙伴發(fā)展為混齡的朋友,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小孩子促進大孩子。教師組織活動的時間少了,觀察、指導孩子的時間多了,高控現(xiàn)象消失了,教師隨機指導等能力提高了。
1.自制器械有創(chuàng)意
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的世界,要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他的真世界。幼兒園變廢為寶自制多種器械,如廢舊輪胎裝上5個變向輪,系上一根長繩子,涂上迷彩色,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皮劃艇。皮劃艇可以小組玩,前面孩子拉,后面孩子推,坐在輪子里的孩子最神氣,不停地指揮“快點,向左開!”“慢點!我頭都暈了。”也可以一個人拿著小槳劃著小船慢慢駛向目的地。最刺激的就數(shù)樓梯區(qū),家里不讓玩的樓梯成了孩子們晨鍛的寶貝,矮的、高的人字梯爬得真讓人害怕,只有勇士才能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又如“毛線尾巴”可以讓孩子當動物尾巴彼此追逐,玩“抓尾巴”的游戲,也可以將其放在地上當小河跳跳跳。培養(yǎng)了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精神。
2.適度指導有成效
混齡晨鍛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及時觀察捕捉不同年齡段孩子在同一活動中的不同表現(xiàn),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如在樓梯區(qū)設置高1.5米和0.8米的兩種人字梯,大班的凱凱喜歡爬樓梯了,最喜歡坐在高的人字梯的頂上,大聲喊:“我是巨人了!”當他爬小人字梯時,中班的嬌嬌已經上到人字梯的第二格,她不敢轉身下樓梯,凱凱不耐煩:“快點快點!”嬌嬌的腳已經發(fā)抖,要哭出來了。這時老師走過來,問大家:“誰是愿意幫助人的哥哥姐姐??!”后面的凱凱馬上說:“我是愿意幫助人的哥哥?!庇谑莿P凱馬上兩只手扶住她的腿說:“別害怕,我?guī)湍悖 痹趧P凱的幫助下嬌嬌終于通過了樓梯。教師不是自己親自去幫助,也沒有批評凱凱,而是用“幫助人”這樣正能量的詞語教育孩子們,使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3.晨鍛活動有秩序
幼兒園根據(jù)區(qū)域內容進行了教師的人員分配,并制作了場地劃分示意圖,使得各班教師對整個場地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數(shù)。孩子們掌握了混班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的常規(guī),幼兒能夠自如、自主地參加活動,并能在結束音樂響起時自覺、自律地回到班級教師處。
4.家長工作有保障
混齡晨鍛活動前,幼兒園利用板報、園刊等進行廣泛宣傳,混齡晨鍛活動家喻戶曉。混齡晨鍛活動開始時,開展了“家長辨析會——混齡晨鍛能促進孩子的能力嗎?”正方家長從解決獨生子女的社會性問題、混齡晨鍛活動的開放性等觀點層層深入,而反方家長抓住混齡晨鍛活動所需的軟、硬件條件這一關鍵點展開攻勢,用自己的思想去辯論、反駁、交流混齡晨鍛的意義,在思維碰撞與交會中互相學習、吸收幼兒發(fā)展的規(guī)律。大家達成共識:只要教師合理利用和制作晨鍛器械,仔細觀察孩子,給予孩子適時的指導與幫助。家長與幼兒園攜手合作,相互配合,混齡晨鍛活動是能促進幼兒各方面發(fā)展需要的?;忑g活動有了家長的保駕護航,如魚得水。
“大帶小,小促大”的混齡晨鍛模式讓很多孩子喜歡早早來園參加身體鍛煉,基本動作得到了發(fā)展;在自主區(qū)域自由結交朋友,語言表達能力、分享合作能力、幫助他人等品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我們也在思考:混齡晨鍛中如何把握體育器械的層次性?教師如何在活動過程中找到“看”與“尋”的平衡,如何能利用這短短的時間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將繼續(xù)完善晨間戶外混齡體育活動的內容、組織與指導,不斷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