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坤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
友善在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中的發(fā)展
劉學坤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摘要】友、善、仁等傳統(tǒng)文化內容是社會主義友善的價值根基。黨在革命與建設中建構起的中國特色的階級友善、公民友善等一系列新的友善觀組成了現(xiàn)代友善觀,“友善”這一價值表述方式得以確立,并以團結、互助、信任、關愛和寬容等為價值內容重點。尊重傳統(tǒng)、大膽創(chuàng)造、追求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和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等黨在友善培育實踐中積累的歷史經驗。友善是基礎性價值,友善的實現(xiàn)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和國家層面實現(xiàn)的基礎。
【關鍵詞】友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團結;和諧;治理
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友善文化始終保持著與西方友善文化的特異性。黑格爾曾說中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中國社會僅僅平靜地而非歷史性地延續(xù)著。盡管黑格爾的定論顯然絕對,但是在19世紀之前中國友善的觀念確實是相當連貫地傳承著,直到現(xiàn)代性的大幕在中國拉開。友善在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以新生般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源于中國社會的深度轉型,這種轉型是由中國政治上的新理想對生活空間與社會結構的重塑引起的,在這一過程中它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友善文化的精髓,又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容。
友善在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社會形態(tài)中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在其內容得到了歷史性發(fā)展之后,它作為公民的核心價值追求對整個社會的價值生態(tài)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任何一個新建立的社會都要通過概念重整,以鞏固或改變道德概念的方式去建立道德認同”[1]6,友善的發(fā)展同時也是一個價值重整過程,是一個綜合文化、政治和教育的過程。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支撐,“核心價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套根本的、標準化的價值體系”[2]27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友善作為新中國的核心價值之一為治國理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南。
一、友善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
雖然在文化和政治的歷史語境中我們沒有直接使用“友善”這一表述,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友、善和仁等一系列倫理觀念卻為社會主義的友善做了奠基。友善是黨在新的歷史情境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提煉。
1.我國的友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友善理論要在現(xiàn)時代得到超越和創(chuàng)新必須先從認識中國的友善傳統(tǒng)開始,因為傳統(tǒng)基礎上的超越才是有根據(jù)的。文化的特性同樣要求如此,“愈深入傳統(tǒng)愈能超越傳統(tǒng)”[3]36。我國友善文化積淀深厚且具有自身特質。如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提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荀子在《荀子·非相》中提出“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倡導的友善與寬容的重要思想源頭。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不斷發(fā)展的朋友觀、仁愛觀等是我們現(xiàn)代友善觀建立的文化基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友善資源建構和創(chuàng)新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友善文化需要深入傳統(tǒng)文化中,從關于友誼、愛情和親情等論述中獲得友善的綜合理解和現(xiàn)代闡釋。針對新舊藝術觀念,布洛克說“現(xiàn)代的許多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把它看做是向傳統(tǒng)藝術概念中的某一方面挑戰(zhàn)時,對它們的分析才會變得有意思起來”[4]304,同樣友善概念只有建構起它與傳統(tǒng)友善觀的動態(tài)關系,對其分析才更有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動人能力。
2.傳統(tǒng)友善思想的社會基礎。中國的道德心理分析習慣于從親親之愛和惻隱之心出發(fā),而這兩個源頭難以把正常狀態(tài)下的普遍的友善全部囊括進來,因為惻隱之心往往是在他人危急或困難情況下的道德反應,而親親之愛難以超越血親關系。但是在道德論證和教化的歷史實踐中我們通過文化建構和政治設計逐漸溝通了個體性友善與公共友善,比如墨子的友善思想包括三層含義:對待他國如對待己國一樣地愛,對待別人如對己家一般親愛,對待他人如對己一般友好。這三層含義就是既包括個體關系,又包括公共關系。從日常生活入手,又著力于友善的不斷提升,這是我國傳統(tǒng)友善觀的重要特質。這種特質的基礎是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狀況,因為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人的公共參與較少,人際關系結構簡單。
我國的傳統(tǒng)友善觀是一種社會和生活并重的觀點,對人的道德要求首先為了社會,其次是日常生活,儒家思想建構的家國一體等由私到公的倫理邏輯使友善的主體生活價值不足。中國傳統(tǒng)友善觀的指向過于追求外在目標,而忽視了每個個體的基礎地位,這一境況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中國社會開始發(fā)生深刻變遷之時。
友善的現(xiàn)實基礎是不同時期的生活??娎锼拐J為,“孔子和孟子往往在等級體系中思考人際關系,他們不直接思考平等基礎上的對稱的友誼”[5]。慈、孝等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友善的形式和類別都是具有年齡與身份差異之間人的愛?,F(xiàn)代友善強調在私人關系良好基礎上的更廣泛社會關系中的善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建立在現(xiàn)代社會關系結構基礎上的,這種結構包括階層結構和年齡結構等,社會主義的友善對人的關系建構更完整更文明。馬克思主義對“每個人”的強調對于我國的友善觀轉型和發(fā)展起到了歷史性作用,如平等價值的肯定就是我國友善觀發(fā)展中的重要線索之一。傳統(tǒng)友善觀缺少大量現(xiàn)代友善的價值元素,這些價值元素在社會生活變遷中將被逐步實現(xiàn)。
二、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友善的培育和踐行
“友善”這一價值表述方式及其豐富內涵是在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得以確立的。友善的價值內涵受整體價值觀塑造,近百年來的社會深度變遷和由此帶來的整體價值觀轉型是友善觀念現(xiàn)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基礎,它使友善成型并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獲得了核心地位。在中國現(xiàn)代早期的文化語境中,友善是政治的、倫理的,同時也是充滿教育性和生活性的。黨的建立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是友善觀念發(fā)展史上的轉折性事件。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觀念成型的基本過程。
1.革命道德對于友善的孕育。友善一開始在新中國的理解中是社會取向多于生活取向,因為在那一時期社會是人們開始新生活的基本保障。黨在革命一開始就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友善觀,并成為群眾奮斗目標和精神力量源泉,在中國現(xiàn)代化諸理想的實現(xiàn)中友善觀逐步確立起來。這種友善觀更具體、實用,它整體性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友善觀的成型。
革命強調團隊協(xié)作,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范圍內開創(chuàng)了革命的新形式,它以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作為理想,以團結社會上最廣泛的力量為方式,這種組織與動員的方式與傳統(tǒng)友善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有巨大差異,它建構起了中國特色的階級友善、公民友善等一系列新的友善觀念,它們在實踐中不斷現(xiàn)實化并達到理論自覺,為友善上升為社會主義之核心價值做了重要的積累,革命中的同生死共患難創(chuàng)造了友善的歷史高度。
革命對于友善的另一重要發(fā)展是把團結與友善結合起來。社會中的團結意識在工人階級及其領導革命的過程中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大工業(yè)生產體系為工人聯(lián)合提供了社會條件,團結與紀律也在生產過程中得到一定培育,因此階級友善和團結在大批的工人產生之后實現(xiàn)了大的突破,這種團結友善觀與以往社會的友善觀和西方宗教友善觀具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友善觀在革命過程中快速壯大。階級分析是這一價值觀的方法論基礎,階級友善的道德邏輯使它的整個友善觀是無產階級友善觀,即非個人主義和非主觀主義的,也不是思辨的形而上學的友善觀。以無產階級這一共同體為思考與行動出發(fā)點是這一時期友善的最鮮明的特征,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空間內都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性友善觀。階級友善是黨創(chuàng)造性地對于人和社會的新理解,它歷史性地開創(chuàng)了人民聯(lián)合的新形式。階級友善、公民友善和愛情、親情、友情還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因一種歷史和情境素材的滲入而結合起來,比如革命年代因志同道合等原因結成的愛情與婚姻關系,革命對家庭價值氛圍甚至家庭結構的重塑等等,在這些過程或情境中新的友善觀也不斷孕育,它突破了傳統(tǒng)友善觀的關系范疇,打破了傳統(tǒng)友善觀的價值界限。
道德認識是建立在對整個社會的認識基礎上的,不同時期的友善觀是這些時期總體社會狀況的產物。集體被不斷喚起的崇高理想喚起了人的強烈的集體情懷和道德動機,這種強大力量使獻身精神成為友善的一種表達形式,中國的現(xiàn)代友善在其轉型時期因為獨特的社會場景和理想體現(xiàn)出了崇高的先鋒隊精神和公共志向,例如人民群眾對于獻身和奉獻等價值的尊崇。
黨通過社會根本利益關系的人民性的重塑和對于人民思想的改造創(chuàng)造了新的友善觀。中國共產黨人對群眾的動員一方面靠為群眾謀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又十分依靠共產黨員以嚴格的紀律、大無畏的精神等友善的道德態(tài)度去爭取群眾,中國革命事業(yè)是在政治夢想、激情奔放的道德想象中,在對最美好社會追求過程中不斷前進的。利益、情感和道德理性成就著黨的事業(yè),它們的結合激發(fā)著軍民、官兵、干群等之間的友善關系建構。很多道德與政治智慧是在集體憂患中產生的,在特殊的集體精神中中國人的道德觀和生命觀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波動,友善這一核心價值在民族憂患經歷中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中國共產黨是帶著中國的現(xiàn)代夢、現(xiàn)代哲學來的,黨在一開始為人民送來的倫理理想和政治理想中包括一種獨特的友善觀,因為這種友善觀的人民性,它迅速獲得了有力的認同?!安还茉趺凑f,在五十年代,中國共產黨的威信是很高的,這不僅僅在政治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也在道德方面”[6]329。道德具有比政治更容易被最廣泛的人感覺和認知的優(yōu)勢,而不管人的信仰狀況如何。友善的道德形象是黨和人民軍隊團結人民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對人民友善是黨的事業(yè)成功的重要經驗,黨在政治動員中以卓越的友善表現(xiàn)贏取民心,團結群眾。友善是黨和人民軍隊獲得信任、爭取群眾的基礎,這種友善類型是全新的,它是黨和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造。
黨的友善之心表現(xiàn)為不同的層面,它包括情感層面的對人民的深愛的情懷、經過理性轉化之后實現(xiàn)的革命堅強意志,以及最終的艱苦奮斗行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共產黨員的精神是其集中體現(xiàn)。因此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的現(xiàn)代新思想來源,其它世界先進文明也對友善等核心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革命時期和建設初期友善在宏觀社會關系的建構上發(fā)揮的作用為新型友善關系的整體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動員和團結人民群眾是這一時期友善培育和踐行的基本方法。革命時期的友善培育是黨員發(fā)揮核心作用,以在改變群眾的思想和實現(xiàn)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民的價值認同為基本路徑。建設的初步探索時期黨更加重視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重視新型友善關系的培育。同志關系作為一種典型的友善培育踐行的結果,它是對“同志曰友”“君子相友,道德以成”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現(xiàn)代轉化。黨員帶動、榜樣示范和有力的宣傳動員是這一時期踐行友善這一核心價值的重要經驗,這些經驗在今天仍發(fā)揮著重要價值。
2.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過程中現(xiàn)代友善的成型。理解中國現(xiàn)代友善要以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根本基礎,即友善首先具有社會主義屬性,社會主義及其要求的集體主義等價值模式是新型友善觀的重要平臺。我國的社會主義一開始就秉持一種先進的友善觀,社會主義從爭取到實現(xiàn)過程始終體現(xiàn)著友善的精神。對一個外來概念的理解一開始必然要借用本土文化和詞語并溝通二者之間的內涵,但是又會賦予新的含義,比如在社會主義觀念傳入我國時,一些人認為“兼愛主義者,社會主義也”[7]868,但隨著理解的加深,在最初理解的基礎上新理想的產生,這一用語的含義在進入之后經歷了一個快速的充實調整過程。這一認識也反映出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理解一開始就把友善作為重要價值基礎。社會主義友善一開始就強調新的聯(lián)合形式,并把這種聯(lián)合作為新社會之基礎。據(jù)考證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中是用“四海之內皆兄弟”來翻譯“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這句話的,我們把源自先秦的兄弟式友善觀經過重新理解作為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方式。
社會主義的團結友善需要平等,無論是在組織中還是在整個國家的公共生活中,所實現(xiàn)的對平等的政治建構使新中國革命與建設中的團結超越了歷史任一階段。友善走入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中心,實現(xiàn)了友善由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支撐到以人民為背景的宏大敘事的支撐之轉變,友善不再主要停留于私人領域,它不同于孝等傳統(tǒng)美德。今天友善在現(xiàn)代政治諸語境中具有較強的公共性指向,友善主要是規(guī)范個體的關系的,但是其價值內涵是一種公共性規(guī)范。
新時期的時代境況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需要促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友善觀進行新的建構,團結友善等關于友善的價值表述是黨的重要價值理論自覺。團結友善以團結來詮釋和補充友善,它也可以理解為團結之友善?!皥F結友善”的出現(xiàn)反映出社會持續(xù)轉型對于友善的新的建構。
社會主義友善包含著對于社會主義公民的新要求,它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標識之一。社會實踐使國家對群眾的精神引領真正地觸動著人的靈魂,社會強大的暗示性和明示性支持力量改造著群眾的精神面貌?!办`魂深處鬧革命”過程不僅要求群眾具有對社會總體性未來的信仰,還要求人自身在道德等層面進行革命。社會主義塑造的人是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和有文化等新覺悟的人和高尚的人,這種靈魂革命是具有豐富的意義的,它使友善總體上得到了境界層次的提升。在社會主義情境中應運而生的“新人”創(chuàng)造出了友善等價值的一個高峰。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友善在社會主義價值信仰的建構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思想史研究中,必須敏銳地發(fā)現(xiàn)觀念中的新變化和人類的新經驗,并捕捉新舊觀念之間的張力。觀念的歷史片段嘗試揭示社會經驗,另一方面大量社會豐富性會被它所忽略。正如福柯所說,“思想史描述舊與新的沖突,經驗的對立”[8]155。因此友善觀念史研究一方面可以以友善的連續(xù)性去理解歷史,同時以歷史的眼光去理解友善,另一方面通過友善的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揭示歷史的豐富性。在黨領導的現(xiàn)代性追求實現(xiàn)的近百年歷史中,友善觀念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豐富發(fā)展和揚棄過程,在先進的友善引導生活同時,人民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改變了它的內涵。
我國社會友善觀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認識差異,比如在計劃經濟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友善具有不同的價值認識和表述,而且社會對于這一價值的支持也表現(xiàn)出不同方式和規(guī)律。計劃經濟時期友善存在這樣一個價值系統(tǒng)中,它要求大公無私、集體主義和先人后己等等,這一體系使這一時期友善呈現(xiàn)出崇高性、理想性和超越現(xiàn)實性等特征。這一時期人們以鼓足干勁的生產激情中爆發(fā)出了空前的政治和道德熱情,這種情境有效激發(fā)了人的政治和道德的想象與實踐。這一時期的友善呈現(xiàn)出典型的政治性氣質。而在市場經濟階段,人與人之間友善關系的社會性和功用性增強。
1996年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善和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簡稱《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20個字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它提出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設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的解釋建構作用的增強,使友善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更加有力,意識更加清晰。每一時期的友善觀和價值體系反映著這一時期國家、民族和公眾的思維能力和精神狀態(tài)。這一《綱要》的頒布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上確立的背景中產生的,是對市場經濟的倫理回應,反映著這一時期的社會精神面貌。
現(xiàn)代社會把以人為本作為文化和價值的人學基礎,它主張社會是為了人的生活,社會與個人是互相支持和合作的,即“社會是達到程序和福利的手段。在具體行為中有可能把社會當作目的,但卻不是生活本意性的目的。盡管生活總是需要社會這一形式,但卻不是為了服務于社會。恰恰相反,社會必須服務于生活”[9]9。友善今天被作為社會主義公民的核心價值,這種公民美德與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的美德緊密互動,互相支持和促進?,F(xiàn)代友善是一種普遍的對同胞和親友等的美好關系的建構,這種美好的價值重心是團結、互助、信任、關愛和寬容等。
三、現(xiàn)階段友善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的發(fā)展及特征
友善這一價值表述的確立是黨在社會主義新的價值生態(tài)中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成型的友善觀念是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發(fā)展和精神生活創(chuàng)造的指南,它引導公民價值選擇和規(guī)范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友善自身內涵也在不斷豐富,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友善其特征日益鮮明。
1.核心價值觀地位的明確與培育踐行的新常態(tài)。在革命和建設的初步探索過程中友善在集體層面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形式,比如統(tǒng)戰(zhàn)工作和發(fā)動群眾等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F(xiàn)階段友善在社會轉型期,在個體和集體層面的內涵和形式不斷豐富,比如保持同事、同學、鄰里等之間的和睦互助都是友善的基本方式,友善的培育踐行更加重視積小善成大德。
互聯(lián)網時代,人的友善模式也正時刻發(fā)生著重要的現(xiàn)代轉型?,F(xiàn)代社會的組織方式是新友善觀建立的重要基礎,把握時代性是我們建構友善關系的重要前提??鬃拥摹坝选钡乃枷牖A是人的關系的家庭之外的非政治性拓展,而現(xiàn)代友善之“友”的基礎是人的普遍的交往,它既具有現(xiàn)實條件又有利于人民的更美好生活。今天,友善作為一種關系倫理還正在被引入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中,環(huán)境友善、環(huán)境友好等已成為環(huán)境倫理研究和生態(tài)建設中的重要命題。友善已經成為規(guī)范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要價值法則。
新時期友善是在新的社會訴求中得到綜合理解的,現(xiàn)階段,團結穩(wěn)定和諧是友善背后的價值渴望,這種渴望主要是一種集體的渴望,社會的渴望。新時期友善作為道德性、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結合其內涵更加豐富。友善在黨的歷史上價值內涵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建構是同步進行的,它經歷了革命與建設的不同歷史境況,在目前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階段,友善的建構形式更加多樣,友善不斷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于愛的文明成果,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等多種理論形態(tài)存在著,同時在政治建設、德育等實踐形式中具體化。它通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程、立德樹人工程、文化建設工程、精神文明建設工程等路徑在價值內涵豐富化和實踐形式多樣化上快速發(fā)展,友善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的持續(xù)的建構和轉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追求和諧和治理完善是社會主義友善觀的價值理想的重要發(fā)展,是中國意識形態(tài)工作適應人民需要和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轉變。在一種新的時代情境中,友善需要建立本土化、中國風格的學術話語體系,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增強理論自覺性?,F(xiàn)階段友善已經在價值生態(tài)和社會實踐等層面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建構,其目標是社會的良好治理狀態(tài)和和諧,這一目標最終需要由公正、平等、愛國、誠信、友善等不同層面的價值的協(xié)同支撐。
2.現(xiàn)階段友善觀的基本特征舉要。扎根于仁愛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主義友善觀在百年社會變遷中建構了一系列特色,以下試舉一二。
第一,內涵豐富,以團結為核心內涵。中國現(xiàn)代的友善主要是在一種團結起來革命的氛圍中被賦予新的綜合理解的。團結作為友善的核心是友善進入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后的重要的轉型性建構。我們追求的“凝聚人心”就是追求一種包括政治性和生活性的友善,它追求同心同德。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對團結的強調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且團結的社會潛力也在這一時期超越以往任一時期,對團結的重視也使黨在團結同志和人民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38年,毛澤東曾總結到,“經過了十七年的鍛煉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學到了如何團結自己的許多方法,已經老練得多了”[10]535。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大公無私、團結奮斗作為工人階級最重要的道德特征,它把友善關系作為團結的核心目標。黨始終重視黨內團結,毛澤東在談到干部使用時指出,“在干部政策問題上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反對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風,借以鞏固黨的統(tǒng)一團結,這是中央和各級領導者的重要責任”[10]527,他還以黨的基本紀律和黨性要求的形式總結出了黨內團結的基本原則,即“(一)個人服從組織;(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三)下級服從上級;(四)全黨服從中央”[10]528。團結友善最終被證明是我們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價值保證,“中國共產黨內部的團結,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抗日勝利和建設中國的最基本的條件”[10]535。
在我國友善作為有原則的友善要求顧大局,團結被認為是政治覺悟、集體理性和集體福祉所在,這種團結思想重視組織上和思想上的統(tǒng)一。以團結為價值內核的友善觀在我國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團結友善教育的辯證法。“團結—批評—團結”是中國特色管理的組織內部團結的辯證法,它是一個團結水平辯證提升的過程,以團結為原則,通過批評消除分歧從而實現(xiàn)新的更高水平的團結,它是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實踐中總結的充滿辯證法藝術的團結友善教育方法。黨還開創(chuàng)了團結的豐富的具體形式,包括統(tǒng)一戰(zhàn)線、民族團結、制度化的政治協(xié)商、黨內團結、黨際友好團結和國際團結等,它們是黨的團結事業(yè)理論自覺的現(xiàn)實基礎。
第二,重視宣傳的友善觀培育踐行路徑特征。黨以宣傳動員作為實現(xiàn)團結友善的重要途徑,把宣傳作為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創(chuàng)造友善社會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與生命線。群眾路線和與利益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秘訣,它們在根本上都是一種友善培育踐行路徑。
宣傳的根本作用在于以認同范圍的擴大和強度的增加推動基于觀念的行動。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的人與人之間的高級聯(lián)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思想教育,在那里他們會產生交往需要,進而在交往中形成友善的情懷和人格?!爱敼伯a主義的手工業(yè)者聯(lián)合起來的時候,他們的目的首先是學說、宣傳等。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因此產生一種新的需要,即交往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義在他們那里不是空話,而是真情”[11]140。
宣傳是一種文明政治形式,宣傳是現(xiàn)代國家重要的教育和政治形式?!靶麄骺梢园颜吆托袆痈灿谌嗣竦睦斫庵小盵12]790,馬克思認為,工業(yè)生產提供了階級團結的組織基礎,而宣傳說服等思想工作、領導工作是團結友善更強更自覺的條件,有了宣傳工作和生產力基礎,那么團結友善的社會價值作用將明顯?!榜R克思認為鑒于現(xiàn)代社會主義者的說服與領導,以及由現(xiàn)代工業(yè)資本主義產生的有效合作所需要的資源,上述三種傾向實際上導致了工人的革命聯(lián)合”[13]68。
在新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中友善是動態(tài)的,是一個時刻保持開放并進行現(xiàn)實建構的過程,其特色源自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和時代精神。隨著治理理念在黨的執(zhí)政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友善倫理在我國政治實踐和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的作用將日益重要。友善強調以友的方式實現(xiàn)善的價值,友善培育踐行的最終目標是每一個人具有友善的品格,成為友善的公民,不僅行善事還要做善人。友善對于社會關系建構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這種建構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治理能力也是一種倫理設計和調控能力,在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友善會發(fā)揮重要的價值指導作用,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更高的倫理自覺,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化過程中,友善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濟建設以及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作用會不斷增強。友善是個人更好走入社會的智慧向導,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是政治秩序等公共秩序的基礎。友善是基礎性價值,友善的實現(xiàn)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和國家層面實現(xiàn)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昆廷·斯金納,博·斯特拉思.國家與公民:歷史·理論·展望[M].彭利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喬爾·魯?shù)僦Z,安東尼·格雷博什.媒體與信息倫理學[M].霍政欣,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韋政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H.G.布洛克.美學新解:現(xiàn)代藝術哲學[M].滕守堯,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Eric C.Mullis.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on the Goods of Friendship[J]. Dao. 2010(4).
[6]馮友蘭.馮友蘭自述:晚年自述學林春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0.
[8]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 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9]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13]R.W.米勒.分析馬克思:道德、權力和歷史[M].張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先霞)
Evolution of Friendliness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LIU Xuekun
(School of Marxism;He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Key words:friendliness;mainstream ideology;unity;harmony;governance
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es such as friendliness,good-heartedness and benevolence are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socialism friendlin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tructed series of new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iendliness concept like class friendliness,citizen friendliness,etc.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which constitute the modern concept of friendliness,and then the expression way of "friendliness" was established. Value content of friendliness focuses on solidarity,mutual aid,trust,caring and tolerance. Respecting the traditions,creating and seeking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innovating practice forms are the Party's accumulated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friendliness nurturing practice. They are the resource base of adapting to the new normal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and refining their qualities when friendlines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3.016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民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xiāng)村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15MLC004)、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重點項目“江蘇省文化產業(y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踐行中的作用及發(fā)揮機制研究”(14SWA-009)、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結構與理論基礎研究”(14ZD002)、河海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我國社會建設進程中的友愛倫理研究”(2013B335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學坤(1981-),男,河南社旗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和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4326(2016)03-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