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楊文娟 殷一博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帶領人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汲取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經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而形成的科學性總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訴諸路徑和重要保障。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內容的考察,探究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的論述,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關系的闡述以及對改革開放的推進,認識和理解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堅持和踐行。
關鍵詞:社會主義; 道路自信; 馬克思主義; 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07
中圖分類號: 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6-0026-05
列寧認為,“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1]”。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擁護者和踐行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開拓者和領導者,黨的領導人講話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反映和依據,體現(xiàn)了黨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把握,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闡述和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必須對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即社會主義發(fā)展來龍去脈,以及不同階段的內在關系進行有效梳理和把握;必須堅定信心,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改革。
一、正確地闡述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
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必須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和實踐淵源進行分析。習近平認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3]?!敝袊厣鐣髁x道路是黨帶領人民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并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習近平通過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的科學闡述,表明了黨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堅持和運用,以及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的總結、歸納和升華。
1.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考察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道路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道路創(chuàng)新,其形成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在社會發(fā)展領域演繹的結果。因此,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考察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的必要前提,其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題中之義。
堅持什么原則,用什么方法闡述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妥善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其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不同時期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4]。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科學地考察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是黨的一貫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統(tǒng)一的結合體,是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帶領人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探索形成的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袄碚撛谝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6]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的科學態(tài)度,堅持繼承和揚棄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探索的經驗教訓,是繼續(xù)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前提。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真理性認識,其最終形成是馬克思主義者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對人類以往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總結,尤其是建立在對近代西方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揚棄之上的。早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科學社會主義就在理論和實踐上遭受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等思想派別的挑戰(zhàn),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正在形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不斷對上述思想派別進行批判,捍衛(wèi)著各國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旗幟——共產主義思想。及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修正主義派別以及隨后形成的社會黨國際開始凸顯其在無產階級運動中的作用,這促使列寧等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建構了世界無產階級的聯(lián)合體,并由此形成了第三國際。俄國十月革命之后,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蘇俄(亦即隨后的蘇聯(lián))在處理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方面的混亂做法為20世紀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重大波折埋下了伏筆,其一方面逐漸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則,把馬克思主義引向教條化,另一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了僵化的社會主義體制。尤其是赫魯曉夫及其之后的一些蘇聯(lián)領導人,一方面對內不能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道路前后相繼性問題,另一方面,對外不能有效處理社會主義各國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導致蘇聯(lián)乃至眾多社會主義國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飽受教條主義的困擾,在實踐上無法突破僵化體制的桎梏,在理論上無法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有效結合并構筑一套凝聚人心、共建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這些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促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遭遇了蘇聯(lián)劇變、東歐解體的悲劇性后果。
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傳承者,如何看待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史,如何看待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史上的波折和失誤,是正確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之間關系的關鍵,也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思想基礎。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黨領導人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更是分析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歷程的立足點。另一方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主體,經過不同的歷史階段,逐漸摸索和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把其運用于探索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具有東方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探尋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改革道路。理論是道路的指南和升華,道路是理論的實踐外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對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以及各國發(fā)展經驗的總結和超越。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才能不斷探尋和把握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才能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國情有機結合,促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在中國的發(fā)展、完善,從而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形態(tài),在發(fā)展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2.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性質
“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隸屬于科學社會主義實踐,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必須避免割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科學社會主義內在聯(lián)系,必須堅定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性質。
習近平把社會主義從提出到現(xiàn)在的歷史過程分為六個時間段,即“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lián)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8]”。這一思想的提出,厘清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程,講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后發(fā)展脈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追溯,其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歷史依據。其中,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階段探索階段的科學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說,蘇東劇變的發(fā)生不僅意味著蘇東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隕落,更意味著以政治、經濟高度集中為特征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失敗,“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9],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種種經驗和教訓引人深思。如何看待蘇聯(lián)模式,如何看待蘇聯(lián)模式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國際國內一段時期內充滿爭議的問題,有人甚至根本否認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性質,如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lián)模式是“變了形的社會主義”,并不是真正科學的社會主義,這種觀點在一定意義上抹殺了蘇聯(lián)模式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種否定性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造成蘇聯(lián)內部的混亂,是蘇聯(lián)解體的一個促成原因。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以蘇為鑒”是一直秉承的重要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黨領導人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場。因此,辯證看待和科學總結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不同國家探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中的經驗和教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拓展的依據,而蘇聯(lián)探索社會主義階段作為科學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國發(fā)展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其建設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以及其最終解體所帶來的種種反思,為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啟示,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執(zhí)政黨建設、經濟體制轉型、意識形態(tài)構建等方面,黨通過對蘇聯(lián)模式及其解體的反思中汲取了必要的經驗和教訓??偠灾祟悮v史上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yè)都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其之所以不斷發(fā)展并實現(xiàn)自我超越,在一定意義上是通過不斷正確地總結經驗,并勇敢地面對挫折和改正錯誤而實現(xiàn)的。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運動,再到國家制度,直至今日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演進,其跨越了幾百年的歷史長河,超越了幾種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國家的界限,在不同時空維度中彰顯了真理性和現(xiàn)實價值性。
總之,“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10]。因此,通過對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的科學闡述,能夠實現(xiàn)正本清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表現(xiàn),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只有堅定這種道路自信,厘清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在繼續(xù)豐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內涵中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社會主義的新形式和新內容,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指導。
二、科學地界定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必須正確看待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歷程中的種種經驗與教訓,科學界定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分期,處理好不同階段之間的繼承性與發(fā)展性問題。
善于反思歷史,并從反思中汲取經驗教訓,進而指導實踐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等一系列階段性成果的重要依據。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11],而改革又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1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創(chuàng)的改革開放大局,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建立在對過去歷史、現(xiàn)實發(fā)展問題的反思之上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促進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以來,對建國以后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反思從未停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這種反思的結果,這為中國社會漸進性的改革提供了依據和指導。從另一方面而言,社會一直存在對改革開放之前發(fā)展階段的討論,甚至有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持續(xù)性的質疑,繼而引發(fā)人們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懷疑。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一些人提出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發(fā)展階段割裂開來的主張和理論,其一方面表現(xiàn)是用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取得的成就對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多年發(fā)展歷程進行否定,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為從本本主義出發(fā),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二者本身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前者與國外輸入價值觀如自由主義、憲政主義等相呼應,質疑黨的領導地位,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構成一定挑戰(zhàn)。后者則與狹隘民族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相結合,在不同領域形成保守主義傾向,它們都對改革和發(fā)展大局增添了隱性擾亂因素。習近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兩個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3]的重要思想。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認識涉及到對中國共產黨黨史的評價,關系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邏輯演進的把握,體現(xiàn)了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習近平曾號召領導干部要“按照黨章的要求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干干凈凈干事[13]”,并強調黨員干部學哲學、學唯物主義、學習黨史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為了使黨員干部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掌握和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勇于面對挑戰(zhàn),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xiàn)代型執(zhí)政黨,繼承前人創(chuàng)造的生產方式,在既定歷史條件下繼續(xù)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意味著必須勇于面對歷史,正視自己的不足。科學總結自己以往所走道路上的經驗教訓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yōu)良品質,習近平指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tài)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對人民群眾所負責任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鄭重的態(tài)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14]。這一思想和做法也體現(xiàn)黨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在實踐中的運用。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大歷史階段。它們作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兩大歷程,為改革開放的實施提供了必要制度基礎、理論基礎和經驗基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黨帶領人民對改革開放之前所走道路反思的結果,二者具有一脈相承性。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堅持、發(fā)展和繼承、創(chuàng)新的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15]。這一思想一方面承繼了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等黨的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科學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用正確方法澄清了當前社會存在的理論爭論,從而在理論上總結和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演進過程,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奠定歷史基調。總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增強政治定力,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要根據形勢任務發(fā)展變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fā)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16]。
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帶領人民在偉大的改革開放中開辟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實踐來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必然要求中國社會繼續(xù)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作一篇“大文章”,并認為作為黨的新一屆領導核心,其使命就是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xù)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文章”做下去。他提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fā)展壯大”[17],他在不同的場合中闡述改革不停滯,開放不止步的決心。因此,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之中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而開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和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不斷探索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現(xiàn)當代中國,與西方諸國相比,落后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迥異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國情等決定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差異性。黨領導人民在近幾十年的探索歷程證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18]。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實踐訴求,同時是三者向前發(fā)展的實踐動力。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代表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做了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tǒng)籌謀劃,協(xié)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加廣闊的前景”[19]。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發(fā)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20]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習近平進一步提出“發(fā)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物質、文化需求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和完善為社會財富涌流創(chuàng)造了良好外在環(huán)境,中國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現(xiàn)代化成就。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把改革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那么可以明確的是,在改革之路上走過了三十多個春秋之后,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最初承諾獲得了巨大成功,社會各個階層在一定意義上都分享著改革帶來的紅利。但是,改革推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理想,鄧小平指出:“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21]。當前在實現(xiàn)“共富”過程中對突破利益羈絆的難度愈加增大,社會分化和利益固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和嚴重,而且物質水平的提高并不總意味著人的精神層次獲得滿足。這些發(fā)展中的問題在實踐上表現(xiàn)為改革所遇到貧富差距過大、貪腐、造假、群體性事件等社會現(xiàn)實問題,在理論上則表現(xiàn)為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的問題。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等外在因素的加強,并伴隨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思想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等內生因素,其都導致了黨面臨著如何把個人與國家的發(fā)展結合,把現(xiàn)實與未來結合,并進而把社會各個階級團結起來的挑戰(zhàn)。因此,“匯聚改革合力,克服改革阻力是推進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22],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須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傊?,“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23],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其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以及黨的建設,軍隊國防建設等各個方面。隨著“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更加明晰,其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它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完善和拓展,標志著黨帶領人民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基礎上,不斷實現(xiàn)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不斷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目標而奮斗。
四、總結
當前的中國人民正在以習近平為主要領導核心的黨帶領下,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而奮斗。中國夢的提出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延續(xù)和表現(xiàn),中國夢的實現(xiàn)則需要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xiàn)實基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我們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xù)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24]。因此,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進行有機結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才能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進步,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最終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J].求是,2012(22):7.
[3][5][8][10][15] 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6(001).
[4] 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guī)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001).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9] 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001).
[11][12] 習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2(001).
[13] 習近平.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干干凈凈干事[J].黨建,2008(6):8.
[14][16]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4(1):6,9.
[17]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7.
[18] 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23):5.
[19]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J].當代兵團,2013(22):6.
[20]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70.
[21]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9.
[22] 劉先春,王小鵬.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困境與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6.
[23]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3(22):21.
[24] 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中國人大,2013.
[責任編輯:劉慧婷]